藏品鉴赏——《八家送寇慎去官图》册
寇慎(1577—1669),字永修,号礼亭,明朝政治人物。万历四十四年(1616),寇慎登进士,授刑部主事,升工部虞衡司郎中。他曾外任苏州府知府。在苏州任职期间,当地正受洪涝灾害侵袭,他捐助薪俸用以漕运,并请求减轻赋税,劝民开垦河浜淤地、织造绸缎,因其身先士卒、敬民如天,故深得百姓爱戴。寇慎学生顾炎武在《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寇公墓志铭》中详细记述了“寇公牧苏”的事迹。由此可以看出,寇慎充满智慧、公正廉明。然而,在处理苏州民众反对阉党的斗争中,寇慎周旋上下之间,化大事为小事,得罪了魏忠贤,于崇祯元年(1628)去官。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八家送寇慎去官图》册的作者为苏州逸士张翮、陈思、王峻等。从图册的名字可以看出当时苏州人对寇慎深念感激,对他去官离苏恋恋不舍,纷纷用书画的方式以示纪念。
《八家送寇慎去官图》册有着多幅水墨山水和设色山水,其中两幅为张翮所作。张翮,字凤仪、振羽,号太宝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善绘山水、人物。张翮的《阳山积雪》(见图一)表现的是山间雪景。画面中,山峦、树木、屋顶均被皑皑白雪覆盖。一头戴斗笠的男子艰难前行,从其动作可推测他正迎风而上,但风雪的阻力并没有阻碍其前进的步伐。画面用干墨皴擦,描绘出冰天雪地里的萧瑟之感。张翮的《虎立春霁》(见图二)描绘了春雨过后云开雾散的景象。画面中,万物复苏、江水融化,河堤两岸树木发着新芽,显得郁郁葱葱。远处两三只小舟泛于湖面之上,近处河堤有四人前行。其中一人骑马走在最前方,似乎在探察路况,并转头与后面的骑马者交谈,后面有两个童子紧随主人。画家用淡墨皴擦山体轮廓,用浓墨、湿墨点染树木,再施以赭石,描绘出春暖花开之景。画面用笔带有书法意味,树枝结体有力。从张翮的这两幅山水画来看,其画风略显元人笔意,笔墨间融入了文人画的气韵,显得格调古拙。
图一
图二
陈思所作的《金阊晓发图》(见图三)表现了城内码头边热闹的市井景象。城内道路两旁商铺密集,路上行人熙熙攘攘,湖面往返船只忙忙碌碌,码头处送行、乘船、到岸的人各自怀着不同的心情。与这番热闹景象形成反差的是画家内心对寇慎离去的伤感。他通过对眼前美好景物的描写来衬托对清官的不舍。
图三
王峻,字崇瞻,号圃烟,苏州常熟人。在此画册中,他所作的《长桥晚照》(见图四)亦表现出对寇慎离去的惜别之情。画面中间的长桥之上,有两人在做最后的告别,显得依依不舍。长桥的另一头有一人挑着包袱回头望去,等待着主人。夕阳西下,最是悲凉之时。此作为平远构图。画面近景以长桥为主体,两岸石坡以青绿渲染,树木繁密茂盛。此作用笔中规中矩,从中可以看出画家深受董其昌一脉的影响。中景湖面平静,三两只小舟行驶于水面。远景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清秀自然,湖面泛起星星点点的波光。画面中的景物都透出画家的惜别之情。
图四
从这四幅画作可以看出,画家们同时以“寇慎去官”“寇慎离开姑苏城”为主题进行描绘,虽然表现的是四时不同的景象,但都表达出对寇慎的惋惜和惜别之情。由此可见,寇慎在苏州任知府时深得百姓爱戴,却因官场纠葛不得不离开,这令当地民众十分伤感。画家们用绘画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无奈和不舍,并歌颂寇慎高尚的为官品格。
——摘自《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