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儿时过大年
犹记儿时过大年
年关又至,不禁想起儿时过年的景象。
儿童时期我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的农村虽说物质匮乏,但人情味十足,传统文化的氛围也很浓,对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的重视程度很高,仪式感也很强烈,以后不论身在何处,儿时过年的印记总在脑海浮现,勾起些许的乡愁。
每每进入农历的冬、腊月,在外的游子们陆续都赶回来准备过年了,他们拎着的大包、小包都装载着满满的亲情、友情和故乡情,款式新颖的衣着是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更是魔力般的吸引着年轻人的眼球。随着天气的转冷,杀年猪活动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村民间互相帮忙,杀猪——吃猪肉——喝烧酒,整个小村热闹起来,孩子们知道,这是过年的前奏。做豆腐也是一项必有的活动,泡大豆——磨豆浆——卤水点豆腐——压包割块,工序严谨,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喝豆浆,品小葱拌豆腐,农家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做粉条、炸豆角丝这些活儿也不能少。祭祖是男人们的事,灰飞的纸钱寄托着对先人们的怀念;女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浆洗衣服,撒年糕、蒸馒头、炸麻花,准备春节期间的主食。赶年集是孩子们的最爱,在孩子们的世界里,过年就是有平时很难吃到的零食、饭菜,有平日想放而没有的鞭炮,有穿上一年仅有一次的新衣服,有梦寐以求的一点儿压岁钱,有可以提着纸糊的灯笼院里院外的欢笑,又不被大人打骂的短暂自由。过了腊月二十,家家户户开始搞大扫除,尤其是室内卫生搞得十分彻底,把这天称其为“扫舍”。腊月二十三北方人过小年,习惯上这天要吃粘豆包或饺子,这天传统上是祭灶日,传说这天灶王爷要上天言事,人们希望灶王爷言事时不好的事情不要讲,把嘴守严。过了小年是大年,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庄严仪式,那时的春联都是先买来红纸,自行裁剪,请先生来手写,春节将至,先生忙得不可开交,自然也收获了不少的诸如烟、酒、糖、茶的筹礼。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家家都要煮骨头、烩年菜,煮猪肘和自灌肠是个大活儿,这两天,小村庄的上空弥漫着肉和酒的清香。腊月三十或正月初一的上午,家家户户的门庭被春联、福字、挂钱儿装点得红红火火,零星的、集中成片的爆竹声把新年的气氛点燃,拜大年是正月的主题,祝语声高,宴席热闹,虽然家家的菜肴基本雷同,但亲戚、朋友及村民间相互交流的热情不减,说丰收,谈未来,知心的话儿怎么说也说不够。
正月过后,人们争相理发,寓意新的一年从头开始。二月初二,家家煮猪头和猪脚,吃过猪头肉,啃完猪脚,农村的大年算是过完。
在庆新春娱乐节目的声乐声中,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梦到又回到了童年,梦见童年的我在农村过大年。
审阅:王克齐
简评:儿时过大年的情景欢喜如昨,美好温馨,没齿难忘。
终审:严景新
作者:于国栋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