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故乡,故乡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故乡,故乡
陕西 陈婉君
故乡之所以成为故乡,就因为她总是不动,或者动的幅度不够大。好像天心的月亮,一直停留在游子心际中央。
我们在故乡长大,从故乡出发,一点一点积蓄力量。试飞,翱翔,被诗和远方吸引,被梦想牵念着,学着把故乡放下。午夜梦回,小时候的情景清晰如昨:我们围着土房子捉迷藏,过家家,听着母亲喊我回家吃饭,幸福的模样在梦境中流淌。披衣起床站在窗前,朝故乡的方向张望。月亮还在西天,微风吹过窗前的竹林,叶欲言窸窣响,禁不住泪水涟涟。风从故乡来,是否带来逝去多年母亲的信息。
母亲是故乡的魂,大地是故乡的根,尽管她长眠地面已经快二十年,她慈爱温柔而坚毅的目光一直深刻在心底,每当我在生活中碰到任何难处,我都会呼唤她,向她诉说。一如当年参加高考,虽然我连年落榜,母亲却不愿意放弃。只要有人劝她,算了吧,女孩子终归是别人家的,好好顾惜顾惜自己吧。这样说本来为了讨好母亲,可母亲却极力反对。她不爱听别人否定自己女儿的话,宁可别人否定自己。
我考上大学那年,母亲为了给我凑学费,决计卖掉家里所有存粮,亲自带我到县城,给我买了一把绿色塑料梳子、一套藏蓝色西装、一个白色帆布双肩包,送我翻过了秦岭,到了异乡,从此故乡无春秋,只剩下三伏天和最冷的季节。
学生放假不是炎炎夏日,就是皑皑白雪。我们一般集体买票回家,呼朋引伴;独自一人返校,每次送我出门都是一场隆重的送行。提前好几天母亲就开始唠叨着棉衣够不够厚,路上吃食够不够味,学费生活费够不够用。
大学里的冬天其实没有人穿老棉袄,我默默带了母亲备好的棉袄,只是夜晚盖在胸口,起床便收在箱底。
我学的是英语教育,语音里满是浓浓的乡音。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乡音如此糟糕,那粘在口音里的腔调就如血液,挤一挤还是有的,下一次依然如故。宿舍里每个人都是我的语音老师,看着她们热情似火地开始,然后偃旗息鼓地结束,我羞愧难当。在普通话测试前夕,平时没有问题的地方全是毛病。我躺在床上,睡意全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故乡是游子身上一根刺,只要我一开口就会时不时地提醒我: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去?我后悔自己选择了英语,选择了教育。那种骨子里的自卑彻底打败了我,但是那时候没有转专业一说,我只好硬着头皮坚持。
宿舍里有一位同学的妈妈来看望她,饭盒打开是香气四溢的鸡爪。而我的家人从来没有到学校看望过我,就算来也不可能带什么零食,最多只是馍馍而已。南方的孩子平时也很少吃馍馍,她们要保持身材,而我只能保持温饱。
父母最终也没有来异乡看过我,电话也很少打完,忙于生计囊中羞涩是主要原因。
故乡是生命的原点,我生命的原点在渭北平原一个偏僻的小村子。上小学前就没有离开过村子,上高中前没有去过县城,所谓故乡便是身后那个愈来愈小的点,在地图上从来忽略不计的点。卑微,渺小,不值一提。上高中前,老师们很少有普通话授课的。在我的心里,改变故乡带给我的一切就是努力的全部意义。我要克服乡音,说一口普通话,说一口标准的英式英语,后来流行说大舌头美式英语。我跟故乡背道而驰,我离故乡越来越远。洋气,是我们骨子里偷偷追随的方向。故土意味着落后与贫瘠,乡音象征着天然与廉价。
这些年我走南闯北,偶然在餐馆或超市碰见一位说家乡话语的人就会驻足半晌。否定乡音,就是否定故乡,也就是否定自己。谁的口音里没有故乡的影子,谁就不是普通人。贾平凹所到之处都说家乡话,到了中央台依然如故。“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让董卿也自嘲,难怪自己如此普通。
我们小区有一位打扫卫生的姐姐,听口音是故乡人。每次有需要处理的旧物,我都会规整好放在门口。逢年过节,我会端上清水拿上抹布,把每一个单元的大门擦洗得干干净净。表面上看是党员主动服务社区,骨子里其实是故乡情、游子意、赤子心。
忘记意味着背叛。从小吃面条馍馍长大,我一直不习惯吃米饭,吃了米饭感觉没有吃饭。父亲有时候感叹,人这一辈子不就为了吃这一口饭。小时候听到父亲这样说感觉很没劲儿,人怎么能为了一口饭而活着。
现在我越来越感觉到父亲的坚韧和厉害,农民这一碗饭不好吃啊!
后疫情时代,哪一碗饭都不好吃。街上的饭店和门面越来越少,小生意不好做,蔬菜水果价格越来越高,城里的土地越来越少,我开始怀念故乡。
走向大城市,无非为了给孩子和后代更好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故乡成了心灵的芳草地,终归是很难再回去了。
孩子高考结束,我们又一次面临故乡和他乡的抉择。我好奇地问儿子,他的故乡在哪里?他们这一代人,还有故乡吗?“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这种牵念故乡的感觉,将在零零后的心际完全消失。
那种趁着夜幕,翻山越岭貌不惊人回故乡的想法越来越淡。就地过年,成了目前最仁慈的念头。虽然我满身疲惫,也囊中空空,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却在我心里召唤:“回来吧!回来哟!”可眼中却是酸楚的泪,我不愿意被隔离,不愿意千里投毒被骂不孝。
纸上故乡,梦中见。打开手机,看一段关于故乡的视频或文章,聊以自慰,不负众望不负亲。
在“学习强国”平台上,九十多岁的老英雄张富清用视频方式祝福故乡越来越好。我们恰好赴洋县双庙村学习刚刚归来,我深深意识到:故乡和异乡之间如果有联系,那牵连一定是奉献。否则,故乡只是故乡,离我们会越来越远,直到再也不见。
陈婉君,教师,陕西扶风人,陕西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散文作协会员,汉台区作协副秘书长。作品约一百万字,散见于《延河》《衮雪》《农业科技报》《陕西教育》《汉中日报》《文学陕军》等。曾获首都师范大学“抗击疫情”全国征文一等奖、“香港在我心中”全国征文活动二等奖、陕西省汉中市教育系统“书香汉中”征文一等奖等。
附:【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 陈彩洁
编校:田光兰
制作:吴金程
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