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课354:是非功过,任由世人评说,只要问心无愧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14.17)
对管仲的评价,争议很大。子贡对此也有疑问,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能为主殉节也罢,反而还辅佐齐桓公,帮助自己的敌人。太不像话了。《集注》言:
子贡意不死犹可,相之则已甚矣。
但孔子还是高度评价管仲,至今百姓仍受惠于他的功业。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就会被发左衽,沦为夷狄。像匹夫匹妇那样拘于小信,而随便自杀的人,不是做大事的人所为。
被发左衽,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是夷狄的风俗。华夏则是束发右衽。皇侃疏言:
孔子更语子贡,喻召忽之不足为多,管仲不死,不足为小也。谅,信也。匹夫匹妇无大德而守于小信,则其宜也。自经,谓经死于沟渎中也。沟渎小处,非宜死之处也。君子直而不谅,事存济时济世,岂执守小信,自死于沟渎而世莫知者乎?喻管仲存于大业,不为召忽守小信。
谅,小信。这是周南、召南和卫地表示守信的方言字。
《日知录》进一步阐释道:
君臣之分,所关在一身。华夷之防,所系在天下。故夫子之于管仲,略其不死子纠之罪,而取其一匡九合之功,盖权衡于大小之间,而以天下为心也。
《管子·大匡》记载:
召忽曰:百岁之后,犯吾君命,而废吾所立,夺吾纠也,虽得天下,吾不生也。兄与我,齐国之政也。受君令而不改,奉所立而不济,是吾义也。
管仲曰:夷吾之为君臣也,将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庙,岂死一纠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则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
召忽与管仲都非常清楚自己的选择,其志各不同。《正义》言:
仲志在利齐国,而其后功遂济天下,使先王衣冠礼乐之盛未沦为夷狄,故圣人以仁许之,且以其功为贤于召忽之死矣。然有管仲之功则可不死,若无管仲之功,而背君事仇,贪生失义,又远不如召忽之为谅也。
管仲之选择也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倘若失败,则可能为世人所唾弃。正是艺高人胆大,此岂是志高才疏之辈所能为?管仲之遇齐桓公也是一大幸事,否则也难有此后之事功。
图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尔雅书苑
微信:eryashuxuan
涵泳经典 滋养优雅人生
温故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