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驱动者
近期,一本商业书籍炙手可热,名字叫《原则》,由著名的「桥水集团」创始人达利欧撰写。
他提出的「shaper」一词也广为流传,欧达利极度推崇Shaper型人才。
那么「shaper」是什么意思呢?
在《原则》中文版中,将此词直译为「塑造者」。其实,「shaper」一词来源于「贝尔宾」的团队角色理论,其中说到团队中,有一种特殊人才,他们的特长是驱动他人,来共同实现某个目标。所以,「shaper」译为「驱动者」也许更为合适。
如果说「唯快不破」和「追求卓越」是个体执行力的优秀元素,那么「成为驱动者」则是人际组织中执行力的终极体现,也是所有集大成者的不二法则。因为「驱动者」拥有一项特殊的才能:即使不仰仗权力,也能使他人相信并跟随。放眼天下,古往今来,无论政坛显要,还是商海奇才,无疑都是一名卓越的「驱动者」。也许他们存在各种瑕疵,但他们最突出的能力就是,总能让众人看到他所看到的,让众人相信他所相信的。
电影《至暗时刻》,淋漓尽致塑造了丘吉尔的「shaper」形象。怎样的一种语言,才能在万念俱灰中,创造一线生机?又是怎样的一种力量,才能在黑暗无边中力挽狂澜?
16年前,马云在和18罗汉的会议上,酷似一个传销头目,台下的人,有比他懂技术的,也有比他懂营销的。是怎样的魅力,才能使诸神朝宗?又是怎样的坚持,造就了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23年前,1元钱的平安内部股,少人问津。马明哲不得不挨个说服员工,让他们相信将来能涨到5元。是怎样的格局,才能催生一个个神话?又是怎样的信念,铸造了一个金融帝国?
这些就是「shaper」驱动者的力量,他们是宏图与践行的通道,他们是理想与现实的桥梁。
也许你会说,讲这些大人物,太不接地气了。可你也要知道,丘吉尔之前只是个小记者,马云之前只是个英语老师,马明哲之前只是招商局的行政人员......
所以,你也应该明白,正是由于他们的驱动力,才造就了成功,而非成功造就了驱动力。
回到当下,即使你人微言轻,资历尚浅,你也要争取让自己成为「驱动者」,因为这样的人总能在芸芸之中脱颖而出。
我曾组建过一个部门,招了几个新人,其中一位显得与众不同。用其他同事的话讲,他是一个特别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 当其他员工,正忙着熟悉工作环境,学习条款时,他就开始和我讨论部门发展的问题;当其他员工,等待我布置工作之时,他却主动做出了一个产品规划;当其他员工,沉浸在日常工作的繁琐之时,他却在调动和整合其他部门的资源,确保了一个新产品的上线。后来,他自己创业。两年过去,当其他员工还拿着死工资时,他已拿达重量级的B轮风投,在多地建立了研发中心。
我讲这个,就是想你明白,无论你身在职场,还是步入创业,想达到执行力的最高境界,你必须成为一个驱动者。
要知道,这世界上只有两类人,第一种是创造角色的人,第二种是扮演角色的人,你想当哪类?自己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