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卖的粥为什么都那么黏稠呢,里面放了什么?

15年的时候跑过一年左右的外卖,也做过一年左右的餐饮,外卖跑的是众包的那种,美团、饿了么、达达都跑过,目睹过很多外卖商家的做粥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吧:

1.品牌大商家,多是淀粉、生粉、糯米、熬制火候或是熬制比例:

很多的品牌商家,价格略高,厨房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比较规范卫生,此类店铺的粥类主要是真材实料熬制而成,如果比较粘稠多是用料中加入了类似淀粉、生粉类的材料,以达到增稠的效果;另外也有一些是熬粥食材的配比及熬制方式方法,比如砂锅熬制或者食材上增加类似糯米及其他的黄米之类的食材,熬制时的火候以及水的占比也是熬粥粘稠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

2.连锁外卖商家,厂家统一熬制,多以添加食品添加剂为主,多数为黄原胶等:

一些主打外卖的粥铺,此类商家多是以外卖为主,基本上没有堂食。此类粥铺多是厂家配送半成品或核心材料,粥类多是半成品预制品,内含一定的添加剂防腐剂。外卖商家只需要简单加热后更换包装,或者自己熬制一些简单的米粥类的,有订单的时候只需要额外添加厂家配送的粥料理袋的后打包即可。此类商家的粥多是厂家按照一定的配方去熬制的,不管是粘稠度,口感,还是卖相都还可以的,但是由于配送及储存等原因需要额外添加一些防腐剂,甚至为了提升粘稠度或口感还会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剂,所以不推荐长期食用。

3.小作坊外卖,淀粉、生粉、食品增稠剂添加剂均有:

很多小的外卖商家,既不是品牌也不是连锁,所以竞争力比较弱。于是一些商家转型到了夜店,白天不怎么营业,晚上多数商家都打烊后,此类商家才开店营业。夜间订单暴增。卫生条件不敢恭维,制作过程及流程也恨不规范。为提升粥的粘稠度主要还是以淀粉或食用胶类增稠剂为主。

(之前在某一线城市,去取过一个芒果燕麦粥;根据导航到了一片城中村的老院子的一间小平房,商家为一名40岁左右的大叔,样子比较邋遢,屋里的墙皮都翘起来了好多。地上灶台上有些许的锅具,由于是夜里12点左右,订单还是比较多的,等了大概15分钟左右才轮到我的订单,只见这位大叔在一个雪平锅内加了点热水后,加了一点燕麦,加了一些类似淀粉的白色粉末,烧开后从地上的一个锅里舀了两勺比较稠的米粥和两勺糖,开锅后直接倒入外卖打包盒内,而后从水池旁取了一个剩了一般的芒果,顺手拿起一把水果刀,切了约三分之一,然后又横竖各三刀切下了9个芒果丁放到粥里,就完活了,不晓得顾客吃了以后会不会肚子疼)。

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不同,以上陋见可能描述的不够全面或者是有些不对之处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指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