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封纸质书信|诗坛轶事
公元105年,后来被称为“宦官干政”第一人的蔡伦,以学术带头人的身份将一项科研成果-《造纸术的原理与实践》-上报朝廷。
自此造纸术就挂在了蔡伦的名下,范晔《后汉书》的记载,使得这一发明权得到官方认可。
那时候,他们想不到,未来会出现数不胜数的文的武的掘墓人,野蛮如孙殿英,文气若傅斯年、梁思永。考古学最后发现,蔡伦可能是将民间技艺收集、整理、发挥后,最多属于“实用新型”类的发明。
不管怎样,自那时起,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书写材料开始出现。
在此前的很长时间里,人们只能在竹木、兽皮、丝绢上写东西。兽皮丝绢太贵,穿在身上还不够用呢,竹简虽然便宜,可是太沉重,看一本书要吃掉好几个馒头。大约算了一下,“学富五车”在那会儿比一本现在的《唐诗三百首》也多不了多少内容,在那时就算有大学问了。
纸质书写材料出现之后还产生了一个便利,那就是发私情变得容易多了。试想在没有纸张的年代,写一封情书,还得雇几辆马车浩浩荡荡去送,弄得天下人都知道了,哪有隐私可言?
所以,纸对书信起到了催生作用。
第一个用纸写信且被记录下来的人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是东汉的崔瑗。据说收信人叫葛龚。葛龚被记载为是写工作报告的狂人,有说他也写了很多铭、诔等东西,但是都失传了。
崔瑗的了不起主要是因为书法,他被称为“草圣”的老师,草圣张芝自称不比崔瑗,王羲之则更是佩服得不要不要的。
崔瑗在文学上的成就要比第一封书信的收件人葛龚可强多了,因为他还是写”座右铭“第一人。
这个座右铭是有其血淋淋的背景的,我们先看一下它的内容: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据说崔瑗的座右铭是流离失所后有感而发。
在此前不久,他哥哥被人家给杀了,崔瑗气愤不过,亲手把杀害哥哥的仇人给宰了,然后隐姓埋名出逃,上了扑克牌通缉令。不久恰好赶上一次朝廷大赦,他才重回国家的怀抱。可见那时候的文人,绝不仅仅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卖嘴皮子的,而是仗剑走天涯的暴脾气者居多。
也幸亏崔瑗遇到大赦,不然草圣之师可能会流落异国,让我们今天吹牛逼少了一个素材。
老子先前……哼!
蔡伦从无数籍籍无名的技术工人那里收集了海量数据,进行规范化梳理,然后写成论文——应该是奏文发表,我们才有了这一了不起的大发明,尽管距今已经马上2000年了。
不知为什么,忽然想到不久前看的一段故事:
在《诗经》里有一个《淇奥》篇,其中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句子,细看注解,原来”切“字是专门对付骨头的动词,”磋“则是鼓捣象牙的动作,”琢“呢?是对付玉石,”磨“字却正是跟石头较劲,打造磨盘、碾子、石臼啥的。
我很好奇,古人是不是伙食特别好、吃饱撑的?相似的动作搞得这么复杂?哪像现在这样,用一个”搞“字或者一个”整“字,不就结了?
幸亏我们2000多年后改掉了古人的这个毛病,还减去了不少汉字笔画,不然,现在躲在键盘后边的那些小伙伴们该有多苦恼啊,他们要一边骂人还要一边学习汉字的使用。
况且,不是所有的汉字都能用拼音代替的,这得给大骂日本的那些山寨版的中国文化凭空增添很多劳赘,哪有功夫美团里去比价,给自己订一盒廉价的外卖呢?
还是”搞“字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