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入门 十九 督脉穴位(下)

此穴在第七胸椎下,与横膈平,经脉至此已从膈下的阳中之阴到达膈上的阳中之阳,为阳气至盛之处,故为至阳,此穴旁开为膈腧、膈关二穴。

位置:第七胸椎下,俯而取之,简便取穴,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两个椎体之中凹陷处。

主治:主腰脊痛,胃中寒气,不能食,胸胁支满,羸瘦身黄,背中气上下行,腹中鸣,寒热解筩,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卒疰忤,攻心胸。

运用:临床针、灸均可,很多胸背疼痛的,刮拭胸背部,此穴会出痧明显,注射器针头点刺放血,疗效颇佳。古书有言灸此穴,可以疗喘疾良效,临床没有遇见过。因为我做督灸比较多,很多肩胛痛、膏肓痛、背痛,我都会灸此处,多是一片全灸,有一些患者和我说心窝冷的感觉没有,不知是否与至阳穴有关,专门留意此类病例打算用此穴独灸,偏偏又遇不见。

灵台本穴在第六椎下间,内应于心,灵即神灵,台即亭台,此穴在神道和心俞两穴下,喻为心的神灵之亭台,故名灵台。

《庄子·桑庚楚篇》注文:“灵台者,心也。”此穴之上为神道,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台、神道二穴联系紧密,可以共为一用。

位置:第6胸椎下,俯而取之。

主治:胸肺、脊背等疾患,如咳嗽气喘,身热,脊背强痛,胸胁胀满,咳嗽,气喘,背痛,项强等。

运用:因为此穴与心有很大联系,除了治疗督脉脊柱的疾患之外,治疗心神的问题,我也多会用灵台穴。

另外,《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老师,菩提祖师便隐居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内。

从中医的角度来解读西游也很有意思,孙悟空是心猿,师父住在灵台,心居之处便为灵台,医书云,心有七孔三毛。七孔为七窍所居,在修真图内,绛宫斜挂七星,宛若斜月,绛宫即是心之所在。三毛,便是心上脾肝肾三系。由此可见,孙悟空学的不是法术,万法由心造。

神道神即心神,道即通道,心藏神,平齐心俞,下接灵台为心神出入之道路,故名神道。

位置:第五椎节下,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

主治:心痛,心悸,健忘,怔忡;咳嗽,气喘;失眠,健忘,癫痫;目痛,视物不明,头痛;腰脊强痛,肩背痛,瘛疭;发热,疟疾,中风不语等等。

运用:临床针灸并用,治疗肩胛中间疼痛,心烦失眠疗效显著。

身柱穴位上接巅顶,下通背腰,平齐两肩,两胛骨之间,如肩胛荷重的撑柱,居冲要之地,而有梁柱之用,故名身柱。肺为华盖,所系之处为身柱,可见此穴之重要。

位置:第三胸椎棘下凹陷中,俯而取之

主治:第三胸椎为肺脏所系之处,位于两肺俞之间,故可宣肺降逆、止咳平喘而治疗咳喘

运用:此穴,临床我主要用在脊背疼痛、咳喘的病症之外,主要还用在青少年增高方面,尤其是用灸法,效果良好,最先了解这方面的作用,是在倪海厦老师的针灸书内,临床有青少年来调理近视问题,都会顺带灸一下身柱穴,确有效果。

陶道陶道为上下轮转之要道,此穴为颈七胸一两椎之间,督脉足太阳之会,是督脉脉气通往神明之府的通道,故名陶道。

古法制造陶器之转盘机称陶道,机上设平板,下有机轮,踏动机轮,牵引上板平转,或推动平板转,置陶泥于板上,工人以手楷而模之,泥坯随盘自转,可使随意光匀。凡诸盘碗盎盂,埏埴以为器者,皆取制如此,也叫陶钧。

中国古代谈天地运行称为“运转鸿钧”,即天体运转,阴阳迭更之意也。陶钧居中旋转牵动四旁,旋转则必生风,陶道平齐为大杼穴,杼下为风门,皆因此穴运转成。

在任脉穴位分享时候,有璇玑一穴——璇玑:北斗七星有璇玑围北极星而转,浑天仪的轴也叫璇玑,再想背后有陶道一穴,意为陶器时用的转轮,此二穴主运转,一阴一阳,前后呼应,当是气机升降的要穴,临床中值得重视。

位置:大椎节下凹陷中,俯而取之。

主治:历代针家用此穴治疗范围非常广,能解表清热、截虐止癫、安神定志、扶正祛邪等作用,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胸痛,神经衰弱,癔病,骨蒸潮热,盗汗,肺结核,脊强汗不出,疟疾,头痛,脊强,咳嗽气喘,癫痫,瘛疭,角弓反张,目眩,虚劳等等。

运用:临床我主要用此穴治疗颈椎病、头痛,以及肩背局部疼痛,另外还有各种关节炎,与大杼穴一起用以辅助治疗,骨会大杼。

大椎又名作、大顀、百劳、上杼等。大即巨大,椎即椎骨,此穴在粗大的第七颈椎棘突之下,故名大椎,此穴为诸阳经与督脉交会之处。

位置:第七颈椎椎棘下凹陷中。

主治:大椎穴具有清热解表、截虐止痫、解表通阳,补虚宁神作用。

为“诸阳之会”,阳主表,取之通阳解表,是外感病退热之要穴。位于背部,邻心肺,可宣调肺气,治疗咳喘气逆。也是治疗骨蒸盗汗、五劳虚损等虚劳证之要穴。

运用:颈椎病、头痛、肩臂疼痛、感冒发烧、咳嗽等都有良效,可针可灸,也可以放血。壮瑶医有个挑痧疗法,即是在大椎穴用针挑出痧丝治病。

另外,2012年我在山东省中医院实习的时候,带教老师曾经说过山大有位针灸老师,扎大椎穴运针之时言针感到左手,或言到右手,酸麻重胀感皆如言而至所指之手,据带教老师说,这位针灸老师退休以后,被非洲一个国家请去给领导做专职保健了。

哑门又名瘖门、痖门、喑门、舌厌、舌横等。此穴可治哑,但针刺不当也可致哑,故名哑门。

位置: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凹陷中,头稍前倾取穴。

主治:哑门穴具有散风熄风、开窍醒神的功效,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

运用:次此穴我临床少用,曾经分享过谢锡亮大师书中记载的,自己教学员深刺哑门治疗一个失心疯的流浪女,由于针刺过深,当场死亡的病例。另外,所有胸、背的穴位,下针之后都要慎重,针下多是脏腑、脊髓等,一定要慎重。

风府风即风邪,府即聚集处,此穴在枕下,可治风邪,常是风邪聚集的部位,故名风府。

位置: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风府穴具有散风熄风、通关开窍、清神志的作用。临床擅长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治疗范围非常之广。

运用:此穴为头颅与颈椎相交之处,上可以治头,下可以治颈椎,又能祛风散邪,临床常用,有云此穴禁灸,也有言无忌,我在临床中常灸此穴未见不妥。

另外在八字疗法中,风池风府配合为风脑三针组合,用以治疗感冒发烧良效,我又扩展到五针、七针、九针、十三针,治疗感冒发烧、颈椎病、头痛、神昏、高血压、中风不遂等,效果也很好。

脑户脑即脑髓,户即门户,督脉循脊上行入脑,此穴在枕部,相当于脉气入脑的门户,故名脑户。

位置:于后头部中线,枕骨粗隆上缘之凹陷处。

主治: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目等部位及神志疾患: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癫痫及瘿瘤肿痛等等。

运用:临床运用不多,一般多以风府穴代用。

强间有言此处为头骨最坚硬出而名强间者,有言此穴当顶骨与枕骨结合之中间,主治项部强硬而名强间者,我临床验证多例落枕,刺此穴效果不显。

位置:百会穴与风府穴连线中点。

主治:颈项强硬,头晕目眩,癫狂。

运用:此穴我在临床中很少用到。

后顶后即后方,顶即头顶,此穴在头顶之后方,故名后顶。

位置:百会穴后1.5寸;强间穴前1.5寸。

主治:后顶穴主要治疗头目及神志等疾患与强间穴相似。

运用:此穴我在临床中很少用到。

百会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

位置: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百会穴应用范围非常广,主要有平肝熄风、安神定志、醒神救逆、升阳举陷、疏风散邪等作用,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都可以用此穴,为人身之大穴。

运用:此穴我最早也常用,2014年底,以洋接诊一中风偏瘫客人,诊治两疗程效果不错,后针百会,客人呼痛,身体更是日衰,后虽调补回来一些,终不如诊时之效。

2016年有位美国回来的华侨,巅顶麻凉,合扎百会,穴后五分平刺略一运针,客人言胀,接着又言麻凉加剧,心头一紧,当下起针,嘱病人俯卧,胫前垫枕,长强,太冲三针,客人说针刺不适消失,原有症状也减轻了。从那起,百会穴我就没有针过。

2020年与张文静老师在宿迁开班,有位学员脱肛求治,我也知百会穴良效,但是始终有心理阴影,张文静老师让我改针为明灸法,在张老师指点下,一次见效,后来学员自己按方灸治,很快就好了。

前顶与后顶相应,前即前方,顶即头顶,此穴在头顶之前方,故名前顶。

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

主治:前顶穴有清头目、潜肝阳作用、熄风醒脑、宁神镇静等作用,主治痫证,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等。治症略同后顶,只是前顶偏于治额,后顶偏于治项。

运用:此穴我很少用到,由于百会也不针了,偶有用到此穴,多用周围的囟会、通天、承光等穴代替。

另,此处亦为小儿囟门区,小儿囟门未闭者禁针。

囟会囟即囟门,会即会合,此穴当囟门闭合处,故名囟会。又名囟中、鬼门、顶门、天窗、囟门等。医书有云八岁以下禁针,盖因小儿囟门骨未闭合。

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主治:有安神醒脑,祛风清热的作用,主要治疗头面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暴肿,目不能视,鼻渊,鼻塞,鼻衄;不眠或嗜睡,心烦,癫痫;中风,小儿惊风,寒热,善呕,烦满等。

运用:婴幼儿鼻塞,囟会悬灸或者用轻摩法,良效,兼有安神助眠的作用。悬灸温度一定不可以高,暖暖即可,时间可以略久一点。

上星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

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或囟会穴前1寸.

主治: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

运用:我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鼻、眼问题,治疗鼻的问题多与通天配合使用,治疗眼的问题,多与承光配合使用。

神庭脑为元神之府,此穴在前额部,如脑之前庭,故名神庭。

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

运用:我临床用的不多,与上星穴的用法相似。

髎:别名面王、面正、鼻准、准头等。

位置:鼻尖的正中央。

主治:主要用于鼻疾和急救:如鼻塞、鼻衄、鼻渊、鼻息肉等一切鼻疾,小儿惊厥,溺水急救,低血压,休克,流涕,暴发火眼,惊厥,昏迷等等。

运用:此穴我在临床中从没用过。

水沟亦即人中。

位置: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有醒神开窍、清热熄风、回阳救逆、通利腰脊等作用,用于头面、神志及腰脊等疾患,如口眼部诸肌痉挛、面肿唇动、僻、齿痛、鼻塞、鼻衄、休克、癫痫、精神病、癔病、及颈项强痛、急性腰扭伤良效。并可用于急救,如昏厥,中风口噤,癫痫,抽搐,急慢惊风,中暑等。

用:临床我擅用此穴治疗闪腰岔气、腰脊强痛、眼睛干涩等,只要针出眼泪,基本可以做到即刻缓解。

以前常扎人中,按书下针,或效或不效也不觉有他。2014年,我在重庆工作,在诊所廖志刚师兄指点我人中刺法,努针运气务求出泪方得良效。后用此穴临床治疗,鲜有不效者,分享给同道友好,也都反馈颇佳。

思来在重庆工作的时日,多得志刚师兄指点,在此谢过。

兑端兑指口,端即尖端,此穴在口部上唇尖端,故名兑端

位置:上唇尖端,人中沟下端皮肤与上唇黏膜之移行处

主治:有宁神醒脑、生津止渴、清热散风、救急等作用,常用以治癫狂,齿龈肿痛,鼻渊等。

运用:此穴我在临床中从没用过。

龈交龈即齿龈,交即交会,此穴在上齿龈中缝,故名龈交。为为督脉和阳明脉、任脉的交会处。

上下齿缝虽不连接,由人中、承浆两会穴,经手足阳明两经左之右,右之左循口环唇,由口角两旁之线,接引交会,而任督两端亦藉以相连。

位置: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主治: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等疾患。

运用:最常用的是痔疮的患者系带上有白点,剪破即可,多例验证良效。

十四经穴位终于分享完了,非常抱歉,太拖沓了!

接下来除了分享艾灸入门的知识,主要就是分享针灸的取穴相关知识,谢谢大家的等待。

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幸福安康,万事如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