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233

冬季多发口角炎,三道汤可调理
近日,一位妈妈带着小朋友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儿科就诊,小朋友的嘴巴明显肿胀,不断在用舌头舔着嘴唇,医生为其检查后,诊断为“口角炎”。该院徐雯教授表示,口角炎常发于冬季,多见于儿童,还可能导致局部感染,部分患儿病程较长,家长应给予重视,及时采取措施。
小儿口角炎冬季高发
据徐雯介绍,口角炎俗称“烂嘴角”,常发生在口角黏膜的一侧或两侧。表现为口角潮红、起疱、皲裂、糜烂、结痂、脱屑等。患儿张口易出血,影响吃饭和说话,疼痛不适,易导致心情烦躁、哭闹不安。
小儿口角炎的病因可归纳为两类,即营养不良性口角炎和感染性口角炎,前者由缺乏维生素B2(核黄素)或缺锌引起,而感染性口角炎多由细菌和真菌引发。
口角炎的发生与气候、习惯、饮食等因素相关。寒冷干燥的气候,可使口唇、口角周围皮肤黏膜干裂,病菌乘虚而入造成感染;口唇干裂时,小儿常会用舌头去舔,容易加剧口角干裂;饮食中摄取的维生素减少,导致维生素B缺乏性口角炎。
中医认为唇部疾病的病位当责之于脾胃,宜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为治则,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调护从五方面入手
口角炎患儿该如何调护呢?徐雯介绍,可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①保持口唇清洁卫生。口唇嘴角干燥时,可涂抹唇膏,尽量使用儿童专用唇膏,提醒孩子不可用舌头去舔患处。当患儿出现疼痛、张口困难,影响进食等情况,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涂抹含抗菌素的软膏,也可外涂鱼肝油或橄榄油以保持局部湿润。创面结痂时不要撕掉,应待其自愈脱落。
②注意口腔清洁。饭后漱口,以免滋生细菌。
③多喝水,缓解口角干燥,并促使体内毒素排出。
④改善饮食结构。不宜过食高蛋白食物,如鸡蛋、牛肉、虾、蟹等,尽量多吃新鲜绿叶蔬菜、白萝卜、胡萝卜及各种水果,适当进食豆制品、牛奶、蛋类、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
⑤适量室外活动。冷空气刺激人体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平日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三道汤方请收好
①胡萝卜马蹄瘦肉汤
用料:胡萝卜、马蹄、竹蔗各100克,瘦猪肉150克。
制法:马蹄、胡萝卜去皮洗净,胡萝卜、竹蔗切段,猪肉切块,飞水去肉腥,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转文火煲1~2小时,以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利湿
②沙参玉竹猪腱汤
用料:沙参、玉竹各10克,猪腱肉150克。
制法:猪腱肉切块,飞水去肉腥后,一同置于砂锅内,加适量清水,煮沸后改用慢火,煲约2小时,加少许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滋阴润燥
③菠菜猪肝汤
用料:菠菜200克、猪肝50克、生姜少许。
制法:将菠菜摘洗干净,猪肝切成薄片,生姜切丝,在砂锅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放入菠菜,稍煮片刻,再放入猪肝和生姜,煮15分钟左右,即可调味食用。
功效:润燥,补充维生素。
痢疾诊治精粹
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内经》称之为“肠澼”。《金匮要略》将之分为赤白痢、赤痢、血痢、脓血痢、冷痢、热痢、休息痢等。《丹溪心法》阐明了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指明病因以“湿热”为本,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疗原则。
本节讨论的内容以痢疾的各种证型为主,西医学中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出现本节所述痢疾症状者,均可按本节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外感时邪疫毒 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滞于肠腑,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2.饮食不洁 过食不洁食物、肥甘厚味,恣食生冷,损伤肠胃,肠腑传导失司,气机阻滞不通,气血凝滞,腐败肠间,脂膜血络受损发为痢疾。
痢疾的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疫毒。
痢疾的主要病机是邪滞于肠道,气血壅滞,传化失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痢疾的病位在肠腑,但与脾胃有密切关系。
人体体质的阴阳盛衰不同,影响着痢疾病机的转化。如素体阳虚者,湿从寒化,寒湿内壅,发为寒湿之痢;素体阳盛者,湿从热化,湿热内壅,发为湿热之痢。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有不洁饮食史或与疫痢患者接触史。
(2)畏寒发热,腹痛恶心或呕吐,腹泻次数每天10余次,里急后重,赤白脓血便。
(3)疫毒痢(中毒性菌痢),高热昏迷,惊厥,肛指取便镜检有大量红、白细胞。
(4)粪便镜检或培养有红、白细胞,痢疾杆菌。
2.鉴别诊断 主要与泄泻进行鉴别:泄泻粪质稀薄,次数多,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病位在脾胃;病因是外感寒湿暑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病机为脾虚湿盛。痢疾粪质稀薄,次数增多,有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病位在肠腑,病因是外感时邪疫毒;病机为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以此作为鉴别。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实痢,病程短,年轻体壮,腹胀满拒按,便后里急后重症状减轻者多为实痢;虚痢,病程长,年龄大而体弱,腹痛绵绵,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
(2)辨寒热:寒痢,便赤白,色晦暗,无臭,腹痛喜按,形冷,里急后重轻,苔白、脉沉细;热痢,便脓血,色鲜红,黏稠恶臭,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口渴喜冷饮,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要点 根据寒、热、虚、实确定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初痢,实则通之;寒痢,温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一)湿热痢
1.临床表现 腹痛拒按,下利赤白脓血;下利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2.治疗原则 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
3.代表方药 芍药汤:黄芩、黄连、槟榔、当归、芍药、炙甘草各10克,生大黄、木香各6克(后下),肉桂3克。
4.加减应用
(1)表证明显、恶寒发热者,可酌用解表的荆防败毒散,以解表举陷,逆流挽舟。
(2)若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则用葛根芩连汤,以解表清里。
(3)如表证已减,痢尤未止,可用香连丸以调气清热。
(4)如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腻脉滑者,湿偏重者加木香槟榔丸,热偏重者可用枳实导滞丸,以行气导滞,破积泄热。
(5)如属热痢下重,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口渴引饮,苔黄脉数,宜用白头翁汤清热解毒。
(6)痢下鲜血者,可加地榆、侧柏叶、茜草各10克等,凉血止血。
(7)本证型可加银花30克,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二)疫毒痢
1.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高热,痢下脓血,里急后重;四肢厥冷,昏迷惊厥;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
2.治疗原则 清热、解毒、凉血。
3.代表方药 白头翁汤合芍药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芍药各10克,水煎服。
4.加减应用
(1)本证型可加银花20克,穿心莲、丹皮各10克,以加强清热解毒凉血。
(2)若发生厥脱者,加用生脉(或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若出现神昏者,加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并灌服神犀丹、紫雪丹。
(3)若见高热神昏者,为热毒侵入营血,加水牛角30~60克,以清营凉血。
(4)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弱者,是邪盛正虚、正不胜邪、阳气外脱之内闭外脱之象,应急煎服参附汤,以回阳救逆。
(5)若厥脱、神昏、惊厥同时出现时,则最为险恶,必须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抢救措施。
(三)寒湿痢
1.临床表现 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脘腹胀满,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2.治疗原则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3.代表方药 不换金正气散:藿香、苍术、厚朴、法夏、陈皮、生甘草各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
4.加减应用
(1)本证型以痢下赤少白多或纯为白冻、脘闷、头身重困为辨证要点。
(2)本证型可加桂枝、木香各6克(后下),枳实、芍药、当归、炮姜各10克,以行气和血,温中散寒。
(3)若湿邪偏重者,用胃苓汤加减。
(4)因痢疾最忌利小便,故本证型宜慎用泽泻、猪苓等利湿伤阴之品。
(四)虚寒痢
1.临床表现 下痢赤白清稀或白冻,腹痛绵绵,喜按;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舌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2.治疗原则 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3.代表方药 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附子理中汤:党参20克,制附子(先煎)、干姜、白术、甘草各10克;桃花汤:粳米20克,干姜、赤石脂各10克;真人养脏汤:诃子、罂粟壳、肉豆蔻、当归、芍药、白术、炙甘草各10克,木香6克(后下),人参5克,肉桂3克。
4.加减应用
(1)如痢久,脾虚下陷,导致脱肛,予补中益气汤益气举陷。
(2)若气滞腹胀者,加枳壳、陈皮、厚朴各10克,以行气。
(3)若挟有瘀血者,加丹参20克,红花10克,以活血。
(五)休息痢
1.临床表现 痢后长期迁延不愈;痢疾日久不愈,大便经常或间断有赤白黏冻;舌淡苔腻、脉濡或细数。
2.治疗原则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3.代表方药 连理汤:云苓20克,黄连、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1)若脾胃阳气不足者,用温脾汤加减。
(2)若久痢伤阴者,用驻车丸加减。
(3)痢疾休止时,可用香砂六君汤合香连丸,兼清余热,以巩固疗效。
(4)如下利兼见肾阳虚症状,可加仙灵脾、杜仲、山萸肉各20克,以温肾阳。
(5)如久痢不愈,症见寒热错杂者,可服乌梅丸。
(六)阴虚痢
1.临床表现 痢下赤白脓血,或痢下鲜血黏稠;脐腹灼痛,食少,心烦口干;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
2.治疗原则 养阴清肠。
3.代表处方 驻车丸:黄连、阿胶(烊服)、当归、干姜各10克。
4.加减应用
(1)本证型可加白芍20克,生甘草10克,以酸甘化阴,和营止痛。
(2)如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舌干者,可加沙参、玉竹、天花粉各20克,以养阴生津。
(3)若痢下血多者,可加旱莲草20克,地榆炭、蒲黄炭各10克,以止血。
(4)若湿热未清者,症见口苦而黏、肛门灼热,加马齿苋20克,黄柏、秦皮各10克,以清解湿热。
【其他治法】
1.中成药疗法 治疗痢疾可用成药,如热痢者可用香连丸、穿心莲片;寒痢者用藿香正气丸;虚证久痢者选理中丸、归脾丸等。
2.单方验方
(1)独头大蒜、黄连各等份,共为细末,米糊为丸。每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湿热痢。
(2)鸦胆子仁15粒,胶囊分装,每日3次饭后服下,连服5~10天为1疗程,适用于痢下酱色或休息痢。
(3)单味草药如金银花20克,仙鹤草10克,马齿苋、穿心莲、地锦草各20克,败酱草、十大功劳各10克等,可选一二味煎服,对湿热痢有一定疗效;山楂30~60克煎服,可治久痢。
3.外治法
(1)灌肠法
苦参、马齿苋以1∶2之比例,水煎成150毫升,温40℃保留灌肠,每日1次,用于下利赤白脓血者。
红藤、败酱草、穿心莲、蒲公英各等份(各20克),黄柏适量(10克),水煎成150毫升,温40℃保留灌肠,每日1次,用于下利赤白脓血者。
(2)鼻嗅法:将醋喷于炭上,使之产生蒸气,患者以鼻吸入蒸气,有开胃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痢而不思饮食者。
(3)敷脐法:白胡椒7粒,绿豆7粒,大枣肉1枚敷脐,敷24小时。适用于寒湿痢。
(4)敷足心法:吴茱萸18克,研细末调醋,敷两足心涌泉穴,纱布敷盖,每日1次,2小时后取下。适用于痢疾不思饮食、四肢厥冷者。
【预防调摄】
1.本病多发生于夏秋之节,故此时应起居有节,劳逸结合,以避外邪入侵。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馊腐不洁之物,不宜过食生冷瓜果。
3.流行季节,可食用生大蒜,每次1~3瓣,每日2~3次,能预防痢疾。
4.马齿苋、绿豆适量煎汤饮;或马齿苋、陈茶叶共研细末,用大蒜泥拌和,入糊为丸,如龙眼大小,每次1丸,每日2次,有预防作用。
5.早期发现病人或带菌者,应立即隔离并彻底治疗。
6.患病后宜卧床静养,忌食肥腻生冷,饮食宜清淡,如藕粉、粳米等。
拯救久坐病
久坐易腰痛。最近医院就有不少人看腰背痛。虽然这问题不算大,但痛起来却十分难受,坐办公室的人群,一旦出现腰背痛就很难继续坚持工作。
家住顺德大良的冷先生,一直从事媒体工作,长期被颈肩腰背痛困扰着,尤其是工作时间一长,身体容易疲劳,严重时头部还不能灵活转动,背上犹如压负重担,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坐得多,动得少”,似乎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而它正是引起我们经常颈肩腰背痛的主要因素。这位冷先生后来慕名来到广州番禺区中医院骨伤二科,该科专家一边了解病情,一边为他把脉,检查舌苔色变,很快就制定出最适合冷先生这种情况的中医特色疗法。经过30分钟的治疗,他感觉一身轻松,肩颈舒展灵活多了,腰背也不再像之前那么紧绷。
究竟是什么治疗能在30分钟内让他减轻痛苦呢?广州番禺区中医院骨伤二科方肖颜护长正是用了传统中医特色疗法——平衡罐疗法!
据了解,平衡罐疗法是以不同拔罐手法为治疗手段的一种非药物自然疗法。传统火罐是局部治疗,而平衡火罐是中医的整体观,效果不同,施以平衡罐法,舒经活血,行气通络,平衡阴阳,再加上现代医学神经反射理论,两种理论指导,治疗可达到修复调节,痊愈病患的作用。
这种方法在临床上适用于颈项腰背酸痛、感冒、失眠、肥胖症、肩周炎、湿热体质的健康人、慢性疲劳综合征、急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而且,平衡火罐法基本无副作用,成本低,疗效显著,既可以治病,又可以防病。
根据中医学理论,冷先生的症状是由于湿热蕴结脊背、脉络郁阻、督阳不振所致,通俗来讲属于比较典型的“脊柱亚健康状态”。加上他长期伏案工作,劳累熬夜,可以使用平衡罐疗法治疗。
接受平衡罐治疗后,冷先生想起十多年来,辗转于多家医院的求治经历,不禁感慨地说:“早知道你们的中医治疗效果这么好,以前就不用走太多的弯路。”同时,骨二科专家也叮嘱冷先生需注意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防止疾病复发。
偏头痛,头风
川芎散
【处方】 甘菊3钱,石膏3钱,川芎3钱。
【功能主治】 偏头痛,头风。
【用法用量】 上为末。每服1钱,茶清调下。
【摘录】 《赤水玄珠》卷三
产后余血不尽,奔上冲心,烦闷腹痛
川芎散
【处方】 川芎、生干地黄、白芍、枳壳各等分。
【功能主治】 产后余血不尽,奔上冲心,烦闷腹痛。
【用法用量】 上为末。每服方寸匕,酒调下,1日2次。
【摘录】 《济阴纲目》卷十三
眩运,肝家风热者;亦治头疼
川芎散
【处方】 旋覆花、半夏、甘草、石膏、细辛、蔓荆子、藁本、羌活、荆芥、地黄、当归、川芎。
【功能主治】 眩运,肝家风热者;亦治头疼。
【摘录】 《证治宝鉴》卷十一
桂枝新加汤考题辨析
[单选,A型题] 桂枝新加汤证“身痛”的病机是()
A.表阳受伤,筋脉失养
B.气营两伤,筋脉失养
C.阴液耗伤,筋脉失养
D.水湿浸淫,筋脉失养
E.气血两亏,筋脉失养
参考答案: C
辨析:身疼痛是一种肌肉与筋骨不舒服的体现,痛则不通,不通则痛。说明肌肉与筋骨的代谢出了问题,这个代谢的外因是因为发汗造成的,实质上是因为发汗过多而造成津液流失,但又无法补充而造成,为什么补充不了呢,因为水的循环需要上不来表层,不是没有水,而是水上不来,其原因有很多,但本汤证特指是因虚,因阴液不够,因心力不强而致。这种情况可能是病人本身有里病,加上发汗,使人更虚,津液就是更难以补充。条文中讲到“脉沉迟”就是一个诊断证明。综上,答案C较为合适。答案E有点近似,但气血两亏是一种更严重的情况,发汗后不是新加汤证这么简单,可以会出现厥逆的情况。新加汤证的程度还没有达到这么严重。
[单选,A型题]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新加汤主之。”
A . 芍药人参各一两生姜三两
B . 生姜人参各一两芍药三两
C . 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
D . 人参一两芍药生姜各三两
E . 桂枝芍药各一两人参三两
参考答案: C
辨析:本题目考察的是对剂量的熟悉程度。为什么要加芍药,就是为了补充阴液;加生姜就是为了加强胃对药力的吸收和散发。加人参就是为了扶正补津。
下面哪项不是桂枝新加汤证的辨证要点()
A . 身疼痛
B . 脉沉迟
C . 恶寒
D . 发热
E . 无汗
参考答案: E
辨析:本证的情况还是桂枝汤的变证,故选E。
伤寒论这个条文,几百名医生都在吵
伤寒论条文言简意赅,去内涵丰富,深藏疾病生发机理,又彰显治法的效如桴鼓。
由于流传年代久远,至今少说也有1800年了。也许条文中的内容被人改了都难以考证。当学习到下面这个条文时,居然发现近现代几位名医对条文的本字本义差别很大。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这几位名医尽管对条文的理解不同,却又出奇不意地一致认为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来治疗。
这个条文在古本康平伤寒论是这样记载的,“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倪海夏的倪注伤寒论中是却将条文中的大汗出,脉洪大写成了“不汗出,脉洪大。”发现这个问题后,于是干脆把近现代几个名医曹颖甫、倪海厦、胡希恕等对这条文此处的记录罗列了出来。
倪海厦:不出汗,脉洪大。
曹颖甫:大汗出,脉不洪大。
胡希恕:大汗出,脉洪大。他认为此处脉洪大写错,应该是脉浮。
古本伤寒:大汗出,脉洪大。
这些名医们竟然对这个条文的理解出理了差别,奇怪的是他们都认为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来解决。
要知道,在疾病中,出汗与不出汗,脉洪大与不洪都是十分容易区分的,而且所代表的发病原因不同。这些名医看法都不一致,还很任性!
那到底是大汗出还是不汗出?脉洪大还是脉不洪大?
如果抛开从症证倒推病证的罗辑,仅从语义的逻辑关系分析,便会得出谁是谁非的问题。
首先,整个条文是讲述了吃桂枝汤后的情况,而且个中还有一次再吃桂枝汤。第一次吃药,为什么要吃桂枝汤?显然,病人得了桂枝汤证,医生才给他吃,因为桂枝汤的症状是很好辩认的。那第二次,还给他吃桂枝汤,为什么?说明病人吃了桂枝后,尽管出大汗了,脉变洪大了,身上还表现出桂枝汤证的症状。当吃了第二次桂枝汤的时候,本以为好了,病人去表现出忽然发热,忽然怕冷(恶寒)的症状,一天发作一次这样。到这时候才发现,这病人原来还有伤寒的兼证。于是用桂枝二麻黄汤一。
从这个语义逻辑还原当时的情况,条文中应该是“大汗出,脉洪大”为宜。就是因为吃了一次,尽管脉洪大了,但还出汗,桂枝汤证还在,再给他吃桂枝汤。倪注的条文内容说“不汗出”似乎与语义逻辑有异。
其次,桂枝汤是解肌发表剂,病人有了桂枝汤证,本身是有微汗出症状,一般喝了会出更多的汗。从这一点应该是“大汗出”的。
再次,大汗出与不汗出字形简单,容易辩认,即使在古代,也不至于分辩不出来吧,多个版本显示是大汗出,而倪注版本是不汗出,倪注的版本显然存在传抄手误或擅自更改问题。
最后就是关于脉洪大与不洪大的问题。胡希恕认为这里写错了,应该脉浮,而曹颖甫干脆写成脉不洪大。这显然是根据他们的主观判断来定义。依据就是既然第二次还是喝桂枝汤,就不应该是脉洪大,脉洪大是化热入阳明的表现,属于白虎汤的问题。这是不是属于用脉象定主证的思路呢?
那么脉洪大一定是白虎汤症吗?谁也说不准,因为白虎汤还是烦渴问题。以单一脉证判定主证未免有过偏面。但唯一敢肯定的是,脉洪大,这一定是病在表。这是正邪斗争表现出的体层问题。这个表是在阳明还是在太阳呢,这后面的“形如疟”就是重要的证据了。白虎汤证是不恶寒的,这个“形如疟”,就是一会发烧,一会怕冷。不是表寒是什么?
说了这么多,这个条文讲的是病人既有中风证,又有伤寒证,既有桂枝汤证,又有麻黄汤证,桂林汤证多点,麻黄汤证少点。
白虎汤学习笔记
白虎汤是伤寒论方剂中的清热名方,主要是针对肺胃热盛,阳明经热的一系列热渴症状,如烦躁、口渴、怕热不怕冷等热症。
与白虎汤及其加减少方相关的条文有9条。
其中有3处单用白虎汤的条文,如下:
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
3、太阳病,脉浮,身无汗,不可服白虎汤。
还有6处记载与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如下:
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愤反谦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条记述在金匮要略中)
本汤方的几个显著特点:热,烦,渴,干,燥。其中条文也物别说明了不适合使用本汤方的情况: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下面重点对方中的石膏和知母二种药作一个记录,因为这二种药是方中的清热要药,石膏也称之为白虎,为主药。
单味石膏药理及应用
石膏是硫钙矿石,常产在内陆湿和海湾盐湖所形成的沉积岩中。采挖后,除去质,轧碎生用煅用。石膏有两种,一是生石膏,为含结晶水的硫酸钙(CaSO42H2O),呈扁形不规则的块状,白色或青白色,断面可见纤维状纹理,色泽莹净如水晶。《别录》认为石膏“细理白泽者”为良品;二是煅石膏(CaSO41/2H2O),这是生石膏煅制后研细的白色粉末,煅石膏不可内服,是外用药,用于收敛生肌。
一、《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创。”
以下为白话注解:
中风寒热:指外感发热。
心下逆气惊喘:指心下(胃)气上逆而导致惊喘。
口干,苦焦:为热盛伤津的一种现象。
不能息:即呼吸困难,主要是热气上逆所致。
腹中坚:与脏器平滑肌痉挛有关,石膏解痉,故能缓解腹中坚痛。
产乳:指产后晕绝或指妇人产子也。
金创:可能指刀剑伤引起破伤风之类疾病。
二、仲景之应用考证:
《药征》里讲到,石膏主治烦渴,也治烦躁身热而导致的胡言乱语。仲从伤寒方剂中看出,石膏可以配知母、配麻黄、配桂枝、配人参、配竹叶、配龙骨、牡蛎等:
(一)石膏配知母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而且能救阴。阳明经证,气阴耗伤,仲景用白虎汤,以石膏伍知母清热存津。
(二)石膏配知母、人参治夏月中暑,津气两伤,高热而渴者。此时单用白虎汤尤嫌力不足,必须加配人参,为自虎人参汤,石膏配人参有清热益气之功效,暑热铄涸之余,石膏得人参能使高温后之真阴顿复,而余热自消,此仲景制方之妙也。
(三)石膏配竹叶,善除胃热而止烦,用于病后虚烦余热。
(四)石膏配麻黄,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用石膏十五方中,配麻黄的就有八方,即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汤、越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文蛤汤。
《方函口诀》云:“膈间水气,非石膏则不能坠下,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告同义也”,这说明,石膏配麻黄可逐痰饮,发越水气而治肺胀咳喘,也是一种降逆作用。麻黄本为辛温发散之药,具发汗、定喘功能,但与石膏相配则可制约其辛散,充分发挥其降逆定喘作用,
(五)石膏配桂枝,仲景用于白虎加桂枝汤、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木防己汤等,以白虎汤加桂枝而言,其适应证为热多寒少,骨节疼烦,取石膏以清热除烦,配桂枝以解表止疼。大青龙汤、小青加石汤木防己汤,或为烦躁,或为肺胀,或为支饮,以石膏配桂枝能清热降逆,又能温化水饮。
(六)石膏配龙骨、牡蛎,有风引汤,仲景以治热瘫痫。
(七)石膏配龙骨、牡蛎,能重镇熄风。
按若见有心力竭者,慎用石膏。
三、后世家之应用:
《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
《药性本草》:“如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
甄权说:“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
元素说:“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
东垣说:“胃热、肺热。”
《本草备要》:“治斑之要品。”
四、石膏之药理作用:
(一)解热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中枢及发汗中枢的作用,故本品解热而不发汗,若发汗过多容易伤正,石膏则无此弊病,尤其适用于高热,解热作用且较持久。
(二)镇静及解痉作用:由于内服石膏,其钙素经胃酸作用,部分变成可溶性钙盐,使血液中钙离了浓度增加,降低机体神经应激能,减低骨骼肌的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
(三)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1:1的石膏Hanks液在体外培养试验中能明显增强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死菌及胶体金的噬能力,并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由于Ca可提高肺泡噬细胞的捕捉率,加强其吞噬活性和加速其对尘粒的清除,Ca在维持巨噬细胞生理功能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认为在石膏的上述作用中,Ca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四)煅石膏外用,能收敛粘膜,减少分泌。
单味知母药理及应用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 的肥大根茎。
一、《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苦寒,主消,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以下为白话注解:
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症状为特点的病证。
热中:指中部热,即心胃热,亦指消渴因。
除邪气:指祛外邪,除热之意。
胶体浮肿,下水:知母利尿,可退浮肿。
补不足,益气:可能是秦汉方士所加,元·朱丹溪讲“知母可以滋阴。”
按:丹溪有误,知母虽可以泻火而保阴,但不能认为
知母是滋阴药。
二、后世医家之应用:
《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甄权说:“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
《大明本草》:“热劳传尸痛,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安心,止惊悸。”
元素说:“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好古说:“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
《木草纲》:“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关于知母泻火而保阴,非滋阴之说,详前。
李士材说:“用知母治痨可使人天枉。”李士材之说,为过甚之辞。
张景岳说:“知母可清火,但无补益作用”。《理虚元鉴》谓“治未成虚劳者。”
现代用知母配合抗痨药,用于结核病的早期。
综合上述诸家及后世本草对知母的临床应用可归纳如后:
(一)泻肺、肾、心、胃、小肠热,即泻里热,也解外感内伤之热;
(二)治疗因热引起的伴随证,如烦躁口渴头痛,惊悸,不拘急性热病或慢性消耗热病;
(三)止咳嗽;
(四)治下痢:五利小便;
(五)抑制性欲。
知母之配伍举例如下:
(一)知母配生石膏,清阳明经热,高热烦渴。
(二)知母配川贝母,可治肺热咳逆。如《局方》二母丸。
(三)知母配黄柏,可清下焦湿热。若少佐以肉桂,则有滋阴降火,化气通关作用,如《兰室秘藏》方通关丸。
(四)知母配鳖甲、地骨皮,可治骨蒸低热。
(五)知母配天花粉、麦冬等,可治消渴病。
(六)知母配附子,甘寒加辛热,有温润作用,可治热性病心阳不振而兼口渴欲饮者。
三、知母药理作用
(一)解热作用:皮下注射知母浸膏2毫升/公斤体重,对人工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
(二)抑菌作用:知母煎剂体外试验,对伤寒杆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百咳杆菌绿脓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多种致皮肤病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唐王焘《外台秘要》记载知母治天行时病可能与知母抗菌作用有关。朱丹溪喜用黄柏、知母相配,后人认为有清热燥湿作用从现代药理分析,黄柏及知母均有抗菌协同作用,用H-V人型结核杆菌感染小鼠后,饲以含知母的饲料(2.5%)对结核病灶有抑制作用。
(三)降血糖作用:知母的水浸取物,能降低正常家兔的血糖水平;给四氧嘧啶糖尿病的小鼠腹腔注射知母浸剂,亦有降低血糖作用。
(四)对在位蟾蜍心脏,小剂量无显著影响,中等剂量抑制心脏,大剂量则麻痹心脏,甚至停止搏动。
白虎汤组方分析
【方药组成】石膏30克知母9克炙甘草6克粳米9克
【适应证】
1.阳明病,脉洪大而长,不恶寒,反恶热,舌上干燥,烦躁不得卧,渴欲饮水数升者。
2.大热,大渴,脉洪大或滑数,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者,或有谵语者。
3.伤寒脉滑而手足厥冷,此热厥也,亦主之。
【方解】
王旭说:“白虎汤是清阳明气分之热邪。石膏清火,知母滋阴,甘草缓阳明之津气。因石膏性重,知母性滑,恐
其疾趋于下,另设煎法,以米熟汤成,俾辛寒重滑之性,得米、甘草,载之于上,戍清肃肺胃之功。”又说:“止渴除烦功用播,汗多热盛最相宜,无汗恶寒大不妥。”
【应用】本方尚可通治狂证,眼睛赤痛,牙龈肿痛,斑疹大热,疟疾烦渴,中暑大渴,暑风抽搐,热喘,丹毒,消渴,失眠等证。近代对白虎汤运用范围不断扩大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肺炎等属于气分实热者,有较好疗效。总之辨证为里热(肺胃实热),胃未结实者,脉洪大有力面目俱赤,口干舌燥,或口臭,咬牙,或呼气热,小便赤,按其腹烙手为主。
白虎汤用石膏清热,剂量较大。吴鞠通、余师愚用八两;余无用一斤;江笔花《医镜》先后用十四斤石膏于一病人;刘蔚楚亦用八两,连续给病人服十八剂。按:石膏为钙盐,加甘草可促进其溶解度,但其饱和溶解度应有一定的范围,超过此范围即加大量石膏恐亦无济于事,因此石膏加多大量值得研究。老年体衰者宜慎用,有心衰趋势者,亦宜慎用。
医案1
周×男,34岁。哮喘发作,呼吸气促,胸膈烦闷,见胸高气粗,痰浊黄稠,不易咳出,目赤唇绛,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此为热喘、痰火旺盛之象,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以白虎汤加减生石膏30克知母9克黄芩9克厚朴9克枳实9克五味子6克麻黄9克款冬克方5剂
另炒广地龙30克,研细,每次服3克,一日二次。
按本例为痰热搏结于肺,加感外邪,致使热化火,火气上壅,则胸高气粗,如目赤唇绛,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痰火旺盛之象。以白虎汤配麻黄清热宣肺,因有胸闷,痰不易咳出,故加厚朴、枳实助麻黄平喘下气。本方广地龙性寒,佐麻黄,可治热喘,药后肺火清而喘咳平。
医案2
吴×男,38岁。牙龈出血肿痛已三个多月,有口疮、热臭,口干苦而渴,胸闷烦躁,舌质红,苔黄腻,脉洪大。证属胃积热,治以白虎汤加清热解毒之品。
生石膏30克肥知母9克川连3克生地15克丹皮9克连翘克甘草5克方4剂
按本例脾胃积热,龈为胃之络,致使龈血、口疮,投以白虎汤清胃热,黄连清热解毒配以丹皮、连翘清血热治口疮有效,服药3剂后,诸证全消。
白虎汤首见于《伤寒论》,后世医家对本方评价很高,普遍推崇为阳明经热证的代表方剂,温病学派又将其立为清气分热的主方。由本方加减的变化类方较多:
1.白虎加人参汤(即本方加人参),用治白虎汤证兼见燥渴不止,汗多而脉大无力,属气津两伤者。
2.白虎加桂枝汤(即本方加桂枝),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近用于治疗“热痹”,症见关节肿痛,发热汗出,恶风、口渴,烦躁。
据研究,利用多个复方和多种单味药对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小白鼠的疗效对比,结果白虎汤治疗比对照纽存活率高。用本方对大肠杆菌及葡萄球菌作抑菌试验,无论原液或浓缩液均无抗菌作用,白虎加人参汤亦无抑菌作用。
有关动物实验证明,白虎汤确具有明显退热作用。药理实验表明,单用石膏退热虽快,但作用较弱而短暂;知母退热虽缓,但作用较强而持久。两药合用,退热效果更加显著。这与中医认为石、知母相须配伍,可增强清热泻火作用的观点是一致的李。
白虎加人参汤组方分析
【方药组成】石膏30克知母9克炙甘草8克粳米9克人参9克
【适应证】
1.治伤寒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
2.太阳中,汗出恶寒,身热烦渴,及火热伤肺,传为膈消,最良。
3.白虎汤证而心下病硬者。
【方解】《医宗金鉴》:“大烦渴,阳明证也。洪大,阳明脉也。中风之邪,服桂枝汤大汗出后不解,不烦渴,脉洪大者,是邪己入阳明,津液为大汗所伤,胃中干燥故也,宜与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而烦渴自解矣!
【应用】本方通治小暑热乳尿及夏月中暑,身热而渴,汗多,脉大无力,本方较白虎汤证在辨证上多有心下痞硬之症。
医案1(中暑)
何××,男,62岁。盛夏在烈日下行走,头昏眼花,身热汗多,气粗如喘,口干舌燥,反应迟钝,脉虽大但重按无力,证属暑热津,投以白虎加人参汤。
白参9克石膏30克知母克天花粉15克甘草9克
服一剂后,热退汗止,频呼口渴,且欲冷饮,改服天然白虎汤(西瓜汁)而愈。
按暑热燔灼阳明,则身热头昏眼花,迫津外泄,则多汗气粗如喘,气津两伤,故脉大无力,本例为老年中暑高热伤津,投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则烦渴立解,用人参预防医案2(消渴)
莊××男,53岁。患糖尿病巴二年,血糖233毫克%(空腹),尿糖~,烦渴多饮,尿频量多,少气乏力,舌尖边红,苔薄黄,脉洪数,证属阳明内热炽盛之消渴证,投以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生石30克知母12克人参6克天冬克天花粉15克生地黄9克蚕茧壳15克方7剂
续服14剂后检查血糖120毫克%(空腹),尿糖定性(一)
按糖尿病属中医消渴。本例烦渴多饮,属于上消,用石裔、知母清肃肺胃,加天花粉、生地黄、天门冬养阴清热,生津止渴,兼气虚者加人参益气生津止渴。
据研究,单味知母、人参对大鼠实验性糖尿病,均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若知母配石,或人参配石都能使降糖作用加强,但知母与人参配伍,降血糖作用非但不见增强,反而削弱,人参用量愈大,作用愈弱。若知母人参=1:1.8的情况下,再加入石,降糖作用基本恢复。在一定范围内,石膏用量增大,作用相应增强再依次加入甘草和米,降糖作用也有提高。上述实验结果,说明方中知母与人参,在降血糖方面有拮抗作用,通过石协调甘草、粳米辅佐共同发挥了降血糖作用。
白虎汤证明主要针对的是中上焦有实热的问题。其病机产生的原因民国名医曹颖甫认为,有直接中天时之热引起的热症,如中暑。也有自身积热引起的原因,如长期饮食不当。也有由寒化热,由太阳病传变到阳明病的原因。如服桂枝汤后大烦渴不解。
倪海夏认为,白虎汤证针对的热是一种经热,不是血热,特指是阳明经热,与其他医家所讲的气分之热的观点一致。
在众多医家对白虎汤的观点中,民国名医曹颖甫的分析和实践应用较为全面和独到。
女性治腰疼的最好办法
高鲁轩,50多岁的普通农民,平时身体不太好,一次去别的村子找老友喝酒,因为高兴多喝了几杯,和朋友聊了一晚上,等到第二日清晨才回家,当时正值冬季,清晨的天气特别冷,那时没有自行车与汽车,两个村子之间距离又有点远,高老头一个人往家走,走到一半时就走不动了,感觉两腿又酸又麻全是汗,于是就坐在地上休息了一会,歇好后才接着往家里走去;结果回到家就觉得两腿又冷又疼。高老头懂点民间医疗,想一想,可能是坐在地上受寒了,于是就拿砖在火上烤热后,用来熨两条腿,可是熨完后腿更疼了,高老头想可能寒气较重,就给自己配了几剂发汗的药,想吃点热药发发汗吧,结果因为服的热药太过了,连吐了好几口血,而且还造成大便燥结。高老头一想,看来这个病有点难搞,还是请高手吧,于是让家人连忙去请张锡纯,张锡纯到他家一看,只见高老头躺在床上,身体两侧各站一个人托着他一条腿,高老头疼的一会哭,一会笑!
经过诊断,张锡纯认为这个是寒邪入里造成气血凝滞引起的疼痛,本来腿部受寒后,应该及时把寒散出去,但是由于先用了热砖头熨腿,反而“逼寒内陷”。之所以后来再用药散寒没用,是因为解表散寒的药只能散肌肉体表的寒,筋骨的寒是散不掉的。热药发汗后,更伤气血,气血虚自然病情日益加重了。
于是,张锡纯仍然用活络效灵丹,另外又加了鹿角胶和天麻,结果一服药喝下去,托着高老头左腿的人就感觉有股寒气从腿里面冒出来,“左腿遂愈”,可是右腿却没有好转。既然左腿好了,那就证明药是对证的,左好右不好,问题必然出在引药上,中医引药理论为:“左青龙,右白虎”,鹿又名斑龙,入左不入右;张锡纯于是在第二剂的药中将就将鹿角胶换成了虎骨胶,一剂服下,很快“右腿亦出凉气如左而愈 ”。
妊娠卒心痛,气欲绝
川芎散
【处方】 川芎、当归、茯苓、厚朴各等分。
【功能主治】 妊娠卒心痛,气欲绝。
【用法用量】 水6升,煎2升,分2服。
【摘录】 《医部全录》卷一八三
鼻痈
川芎散
【处方】 川芎1钱,当归1钱,槟榔1钱,肉桂1钱,麻黄(去节)1钱,防己1钱,木通1钱,石菖蒲1钱,细辛1钱,白芷1钱,木香5分,川椒5分,炙草5分。
【功能主治】 鼻痈。
【用法用量】 每3钱,加苏叶、生姜,水煎服。
【摘录】 《医钞类编》卷十二
上部头伤痛
川芎散
【处方】 川芎1钱,白芷1钱,防风1钱,赤芍1钱,生地1钱,当归1钱2分,羌活1钱2分,花粉1钱2分,陈皮1钱,桔梗1钱,黄荆子1钱2分。
【功能主治】 上部头伤痛。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酒煎服。
【摘录】 《伤科方书》
牙齿疼痛
川芎散
【处方】 川芎、白芷、荆芥、羌活、消鼠粘子、升麻各等分。
【功能主治】 牙齿疼痛。
【用法用量】 上同煎,温漱。
【摘录】 《普济方》卷六十五引《海上方》
头风
川芎散
【处方】 川芎3钱,白芷2钱,细辛半两(去叶),荜茇1分,石膏(煅)1钱半,防风1钱半。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头风。
【用法用量】 白汤调服。
【摘录】 《普济方》卷四十六引《海上方》
风盛膈壅,鼻塞清涕,热气攻眼,下泪多眵,齿间紧急,作偏头疼
川芎散
【别名】 川芎甘菊散
【处方】 川芎(洗)1两,柴胡(去苗,洗)1两,半夏曲半两,甘草(炙)半两,甘菊半两,细辛(去叶)半两,人参(去芦)半两,前胡(去苗,洗)半两,防风(去叉股)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风盛膈壅,鼻塞清涕,热气攻眼,下泪多眵,齿间紧急,作偏头疼。
【用法用量】 川芎甘菊散(《杏苑》卷五)。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川芎气味辛温,入肝胆;柴胡气味甘平,入足少阳;半夏曲气味辛温,入足阳明;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甘菊花气味辛凉,入肝胆;细辛气味辛温,入足少阴;人参气味甘温,入足阳明;前胡气味苦辛微寒,入手足太阴、阳明,其功长于下气;防风气味辛温,入足太阳,再佐以生姜之辛温散,薄荷之辛凉而散,使上壅者得以宣降,则所患之症得甘平甘温之品护中,而辛温辛凉之药各得施其技焉。
【摘录】 《本事》卷四
水肿代谢三焦与膀胱
水肿可能是脾虚肾虚,治疗效果不佳,原因在哪儿?
人体水液正常代谢过程主要依靠脾肺肾的三大脏腑,脾肺肾在人体水液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体摄入的水有两大来源,从喝水和食物里吸收水分。
人体代谢水液通道是毛孔的开合,出汗,大小便。
当人体代谢出现障碍时,很多人会出现水肿,更多出现面部水肿和腿部水肿。
1.陈奇会出现面部水肿,眼袋很重,轻微的面部肿胀。当起床后吃点东西,不久面部水肿就会减轻,这种属于脾虚型,脾胃运化有点儿失衡了。
如果从早到晚面部肿胀,这就不单纯是脾的问题,可能是长期劳累,饮食不当,脾弱影响到肺气虚和肾气不足。因脾伤及到肺和肾。
2.常年腿部水肿,关节积水等,腿沉,痰湿比较重,也可能是肾阳虚,脾阳不足,脾肾两虚,导致下肢水肿。
人体除了肺脾肾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脏腑,三焦和膀胱。
三焦
主水的运化,人体水液在体内大环境代谢,三焦主水的通调。
如果肺主通调水道,那么三焦主一身之水的代谢。
膀胱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经络,贯穿从头到脚。
膀胱有气化的功能,人喝进的水,经过运化代谢以后,流入膀胱,这时膀胱要和肾阳搭配进行气化,只有充分气化以后,水才能重新被利用。
所以膀胱气化的作用
1.为了小便能顺利排出。
2.在气化过程中还能重新吸收身体的水分,重新的代谢。
不只是为了气化和小便,人体里的水重复再利用。膀胱的气化在人体代谢里,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负责全身水液的推动和代谢。
肾与膀胱相表里,当一个人肾阳很虚的时候,或者膀胱经气化能力不足的时候,整体水液代谢也会受到阻碍。
面部水肿,特别是腿部水肿的人,感觉常年调不好。
有一个穴: 中极穴。
从解剖角度讲,中极穴就在膀胱的上面。小便不利,尿不出,很难受。艾灸中级穴效果很好,它促进膀胱气化推动水液运化。
三焦
负责一身之水的代谢循环。负责打通这个通道,当三焦堵的时候会出现上下不通的情况。
三焦经上,有一个阳池穴。
当出现一身水肿,不管是头面部还是腿部,肾阳虚,脾阳虚,肺气不足,从中医辨证存在的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1.先艾灸阳池+中级
2.再取一些健脾穴。
对于整个身体水液代谢会有好处。
总结
虽然人体水液正常代谢主要依靠脾肺肾这三个脏腑,但是这三大脏腑在体内水液代谢的过程中,依赖于膀胱的气化和三焦的疏通能力,所以当把膀胱的气化能力提升和三焦疏通的通道打通,在健脾补肾,对于身体水肿的治疗效果会更好。
肾炎重在健脾疏肝
肾炎,肾衰尿里有隐血尿蛋白。
关于肾病,脾胃病,肝病是中医里比较大的学科。
艾灸调理肾炎的思路。
后天养先天。肾精,肾气不足,依赖于脾胃的功能来养。
胃强脾弱,胃常年处于强生状态,能吃容易饿,也没有感觉到账就认为消化比较好,其实是错了,食物进行运化是靠脾来完成的,一个人能吃不能转化成气血是不行的。
体检尿里有潜血,尿蛋白定义为慢性肾炎。其实尿里有隐血和蛋白或初期肾炎,从中医角度来讲,更多的属于肾气亏虚,肾的功能异常要不生气。
怎样补肾气?
健脾。脾胃功能好的话,肾精,肾气会补得很快,潜血,尿蛋白能达到很好的治愈效果。后天养先天。得肾炎及相关的肾疾病,要注意把健脾胃放在第一位。
有人治肾炎究灸肾腧,去复查有些指标还会出现异常,这就是肾病,老师去治肾不是中医的思想。
哪种情况会体现中医整体观呢?
身体有五脏六腑,某一个脏腑出现异常功能衰竭,一定不要触及这个脏腑,不要刺激它,尽量借用其它的脏腑的功能。
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它们有能量互相转换的过程。
比如肾功能很弱时,后天一样,先天不要直渗,因为刺激肾就是调肾的功能,当肾很弱的时候越调功能不但不见孕,反而会起反作用。
不如隔山打牛去通过调理脾胃来达到养先天,把功能养起来。
用艾灸或自然疗法去调理肾炎相关的疾病时,不建议直接灸肾腧。
可能会用到。大都,太白。健脾或用脾腧。脾腧艾灸量不要太大。
比如今天用太白+脾腧,明天大都+脾腧,脾腧灸量比太白少一点,比灸肾腧效果要好。
为什么谈到肝?
肝肾同源,肝和肾在身体里起到血液过滤的作用,血液得到净化以后,在身体里进行运转,肝肾属于过滤的两道工序,但肝的功能不够强大,肝异常时过滤血的功能会受到限制,肾的工作量会加大。有肝病或经常熬夜,肝血虚的人往往甚会受累受损。
所以在调理的过程中一定注重健脾养胃和肝的疏通,吃些养肝的食物,注意休息。
有肾炎的人,不建议吃一些治肾的药和调理方法,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一定先注重健脾和肝的疏通,过一段时间再去调肾,一步一步来,效果会更好。
总结
一,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调理很多疾病,脾胃是非常重要的。
水代谢中的脾肾
尿频
不能直接和肾联系在一起,虽说肾与膀胱相表里,小便与膀胱和肾的气化有直接关系,但不是所有的尿频都和它们有关,可能和其他脏腑有间接的关系。
1.有人晚上尿频比较重,白天还可以。
2.有人上午尿频比较重,特别是早饭以后9:00~10:00之间。
3.有人下午5点左右的时间段。
4.还有人尿频比较严重,而且量大尿清澈
5.还有一类人尿频次数多,尿量小,甚至尿道口有灼热感。
这就牵扯到五脏六腑了。
例如:
考试之前忽然尿频,因为心里害怕,着急,担心。导致心火旺,心火下移到小肠,导致小肠有热,出现尿频,但尿量不太大。有人尿偏黄,尿道口有灼热感。多属于心火下小肠,逼迫膀胱津液外泄。
还有人出门办事不敢喝水,喝完水会不停上厕所,都属于脾肺气化能力差。
肺通调水道,体内水的代谢一定的运行规律。靠肺来主管,水该到哪个脏腑,该往外排的排,不该排的存在体内。整个过程是由肺来主管,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运化,气化,吸收。吸收和运化是由脾胃负责。
例如喝的水先进入脾胃,其上有个水分穴,喝的水是通过水分穴这个点进行分解会上传到肺。肺把水分给各个脏腑,最后把多余的水给肾,肾进行重新吸收,过滤蒸腾,再上传到肺,再给脾胃这样来回运转。
喝水马上上厕所是脾胃运化能力差,可以灸水分穴。
如果小便频率高,而且尿量大,一喝水就小便伴有心慌气短,少气懒言,感觉肺气虚,一定是脾肺两虚。
喝完水吃完饭就想上厕所,但是喝完水半小时以上才上一次(正常人两三个小时去一次),这属于脾运化能力差。
如果喝完水十几分钟就去厕所,一想去厕所就感觉膀胱很憋胀,一定是脾肺两虚。而且肺气很虚。
肺气虚: 艾灸太渊+列缺
肺为上水之源,肾为下水之源。肺的宣发肃降的开合会控制肾水。
例如: 一个鸡蛋下面开个孔,蛋液不会流,上面再开个孔,蛋液就会往下流了,理解为上面是肺,下面是肾。
为什么上面打个孔蛋液就会流出?
没有固摄跑气了,从中医角度讲就是肺速降太过肺,气虚不能固摄顾不住了。
有的人不分早晚,一天喝水都尿频很重,一定是肺气太虚。还容易感冒,怕冷,久而久之不管白天晚上也会尿频,肺气虚就会影响肾。肺气虚到一定程度尿频到一定程度伤及肺气会导致不分,早晚尿频厉害。
总结
体内调节水的三个脏腑,脾肾,肺。
控制整个水的运行和排泄的通道部分。
1.早晚尿频,肺气已经很差虚,不能只约水了。
2.平时伴有腰,腰困腰酸,晚上尿频严重,肾虚。
3.吃东西肚子里有水声,伴尿频,平时头发油腻,大便粘腻,伴尿频,脾虚。
一个账户出问题,牵扯到别的丈夫,不管怎样有一个原则问题,有主有次,看那个症状多一点就是哪个。脏腑虚的比较厉害,调理就会有主次。
肺→通调水稻道,负责水的分配。
脾胃→负责水的运化。
肾→是对水进行重新的吸收代谢,是最后一个关口。
水的代谢过程
脾胃运化→肺分配→肾吸收过滤,气化,蒸腾,让重复再利用的水进行循环。
(0)

相关推荐

  •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六六)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温疟白虎加桂枝汤

    第四节温疟 [原文]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右剉,每五钱,水一 ...

  • 【每天学伤寒】白虎加人参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二十六个去皮尖及双仁  甘草一两二铢 大枣五枚劈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 ...

  • 5个治疗骨质增生的外用方,个个有来头,有一个是内服的

    5个治疗骨质增生的外用方,个个有来头,有一个是内服的

  • 【活血破瘀、温通经络、消瘤散结的外敷方】...

    [活血破瘀.温通经络.消瘤散结的外敷方]#输卵管不通# 莪术50g三棱50g当归尾 100g 艾叶 50g白芷50g皂角刺 50g 血竭 50g地鳖虫 50g没药 30g透骨草 100g 红花 30g ...

  • 颈椎病常用食疗方颈椎病患者在进行食疗时,...

    颈椎病常用食疗方 颈椎病患者在进行食疗时,主要遵循软坚散结.舒筋止痛的原则,按照发病情况及疾病分型的不同予以配方.     1.复方红花酒     原料:红花20g,当归尾15g,赤芍15g,川芎15 ...

  • 《金匮要略》之106方总结应用《完》

    麦门冬汤 麦门冬 半夏 甘草 粳米 大枣 主治:1.虚热肺痿.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证.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 ...

  • 老人尿不畅,参考一下这个方

    I导读:老年性癃闭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作者以清·沈尧封所撰<女科辑要>之补气通脬饮加味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疗效. 补气通脬饮加味治疗老年性癃闭 作者/嵇明亚 老年性癃闭是一种以小便涓滴不利或 ...

  • 万方论文网_核心期刊目录

    医药.卫生 R 综合性医药卫生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3.学报(改名为:医学争鸣)   4.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5.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6.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7.解放军医学杂志 8. ...

  • 一个外用方,治疗慢性鼻窦炎

    I导读:作者应用苍耳子散原方内服作外治法,比内服简便经济,收效快,疗效高.临床值得一试. 苍耳子散外治慢性鼻窦炎 作者/黄宗勖 刘××,男,32岁,干部. 患者自诉: 在初中求学时即患慢性鼻窦炎,十余 ...

  • 治疗心力衰竭,方选五苓散合补阳还五汤或者...

    治疗心力衰竭,方选五苓散合补阳还五汤或者真武汤! 治疗心力衰竭,首先要弄清楚患者是左心衰,还是右心衰?这个要了解二者的区别,再根据症状,选用选用五苓散合它方,或者真武汤. 一.左右心衰的区别. 心力衰 ...

  • 国医大师肖少卿:常用配穴主治方49类,涵盖100多种病症经验配穴

    大家好,我是九选艾的小九老师. 相信很多灸友日常艾灸中最困惑的就是关于配穴的问题,什么病灸什么穴位?当然,最好还是需要专业中医师详细辩证以后,方能给予有效合理的配穴方案. 前几日,朋友赠我一本国医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