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冷知识:历史上“9个不杀功臣的皇帝”,你只他们是谁吗?
历史上“九个不杀功臣的皇帝”。一,秦始皇。他手下的大将王翦,是灭六国的首功之臣。秦始皇封他为太师,享尽荣华富贵。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收复大片失地,被称为“中华第一勇士”。蒙恬和弟弟蒙毅,都受到始皇的宠信。二,刘秀。刘秀有“云台二十八将”,个个都能征惯战。建立东汉后,刘秀经常请他们进宫中喝喝酒,唠唠嗑,没有一点皇帝的架子。刘秀只是“润物细无声”,实行“退功臣,进文吏”的政策,慢慢剥夺了他们的兵权,只让他们带着封号,安享富贵。
三,刘备。诸葛亮,五虎上将,这些人,刘备还需要他们出谋划策,冲锋陷阵,去恢复汉室,所以,一个不杀,全部续用。只有马超不太可靠,但他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忠于蜀汉,所以也用不着杀他。四,李世民。李世民清除太子党,下手够狠。但他对手下的功臣,倒是一个也不杀。他还让阎立本为二十四功臣画像,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李世民久经战阵,知人识人,这些功臣,对他是又敬又怕,谁也不敢造反。当然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侯君集。但他是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所以李世民才要了他的命。
五,赵匡胤。被部将黄袍加身后,赵匡胤就开始担忧,总害怕其他人也见样学样……于是,他又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大戏,把部下的兵权“明目张胆”地夺了过来。但他也对得起功臣们,给他们封赏,让他们去享清福。六,朱棣。朱棣经过了靖难之役,追随他这一派的一批功臣,朱棣也没有杀戮,还对他们进行了封赏:他共封了2个公,13个侯。朱棣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他把这些功臣,都打散拆分,安排到军中去,牵制原来的将领,这些将领们之间相互监视,互相制衡,谁也掀不起大风大浪来。七,司马炎。司马炎多次招功臣与自己共饮,并“话聊”当年征战之情。晋武帝在位时,跟随司马氏家族的功臣,基本都得到了善终。
八,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曾是东晋的大将,因其在平定“桓玄之乱”中立下大功,才一战成名。虽然刘裕在北伐的过程中,杀敌甚多,但他对功臣却非常看重。刘裕称帝后,不仅没有大杀功臣,还都委以重任。公元422年,宋武帝刘裕病重,功臣徐羡之、谢晦共领遗诏,辅佐少帝,还使得南朝宋达到了全盛。九,南梁武帝萧衍。梁武帝萧衍,原是南齐的大将,因齐昏侯萧宝卷擅杀大臣,他才被迫起兵。武帝在平叛中,麾下聚集了一批文臣能将,他对他们都非常的信任,经常与他们同饮共食,感情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