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席:名头没屁用,唯有作品才是艺术家的硬通货!
陈传席是艺术史论研究方面的专家,常常语出惊人。那么,在这位敢讲真话的学者与批评家眼中,关于当今书法生存的种种现象以及相关审美、批评等问题,又有着怎样不同的答案呢?
问:如今很多人以书法为业,天天练字,而中国有几十万人、上百万人号称“书法家”、还有自称“著名书法家”的。那么,书法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天天练字就可以成为书法大师吗?
陈传席:书法是小道,没气质可就是学不好。
书法,我认为就是小道,是小技巧,但是需要大方面的支撑,没有相当的气质,你就是学不好。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的故事,在宰相来选驸马的时候,王羲之做了什么?袒腹东床!结果留下了东床驸马的成语。说明了王羲之本人的气质,是很率真的一个人。
技巧这东西,半天可以讲完,说起来容易,练起来很不容易。而我们书法既要讲技巧,又不是光讲技巧。老是在技巧上下功夫,就会走向歪门邪道。字要写得好,一定是技巧与气质、风度、学识多方面的结合。
现在很多书画家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国家大事,胸无点墨,写出字来就很小气。胸怀世界和就琢磨着赚两个小钱,在笔下流露出来的艺术境界形同天壤。技巧已经够了,需要的是把传统的东西认真读过,然后融化到自己的性情当中。
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意识形态,是意识形之于态。颜真卿人怎么样,我们不了解,但看他的字,就能知道他的性格。李白怎么样,我们也不了解,但看他豪放的诗,没有胸怀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问:当代的书法创作形式繁多,搞得人有些眼花缭乱。但是哪种风格才是好的呢?书法审美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吗?
陈传席:书法需要正大气象。
书法是精神的外化,一气呵成,你摆技巧不行。任何艺术没有技巧阶段不行,但技巧太多了,又不能成为高的艺术。前几年,我最早提出了一个观点,也是书法审美的评判标准,叫做“正大气象”。好的书法作品要有正大书风。
什么是好的书法作品?好的书法作品看什么?就是看格调。这个既玄也不玄,格调、气息,懂书法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书法的品位高低最终就是格调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书法家胸怀的问题。
书法不可能成为一种专业,但它是“非专业职业”。就是说它是在做一门学问,但又不是职业,不是什么都不干,天天写字就可以把字写好了。我们看历史上,王羲之是右将军、国之栋梁,颜真卿是平原太守,苏东坡也是政府要员,他们都是一生在忙,哪里是天天专门就写字?在历史上哪里有专业的书法家?
问:书法批评是引领当代书法发展、廓清发展思维脉络的必要方面,但当代书法批评却陷入失语状态,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陈传席:中国传统最崇尚气节,可今天没有了。
现在有观点说,没有真正的书法批评家,都成了“表扬家”了,是这样吧?这是社会风气使然。想当年,鲁迅骂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骂得多厉害,结果梁实秋没到法院告鲁迅,也没变成狗,后来过得很好,也没怎么样。今天的批评界,批评的人没有鲁迅的胆量,被批评的人没有梁实秋的胸怀,急了还会告你一下。作为媒体,对于直言的批评也不敢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可能出现大批评家。
我曾经在报纸上发表一些文章,讲了些真话,好像成了很了不得的事情。实际上,我讲的更尖锐的真话都已经被删掉了。中国传统中最为崇尚的就是气节,这却是今天文人所缺乏的。
问:刘墉是清代书法四大家之一,但现在他的字,价钱还卖不过一个书协主席的字。这种价位的差异能够代表当代书法创作的艺术成就吗?
陈传席:字写好就对了,想成书法大师就错了。
现在关于书法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没落了,另一种是说繁荣了,这是各讲一段。讲繁荣,是说写字的人非常多。很多人觉得书法就是会写字就可以卖钱,就转行写字了,像一些本来搞经济、医学、哲学的都改行写字了,觉得写几个字来得更舒服、痛快。那么,这种繁荣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我觉得是坏事。因为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需要很多的医学与哲学工作者,书法家也需要,但是,有一个两个就够了。
在汉代写过《非草书》的赵壹,就曾经表述过这样的观点,那就是书法写好了对国家没什么好处,与治理地方也没有什么关系,没有必要花很大功夫。其实任何人都应该把字写好,可一旦全变成书法家,对于整个时代就是个悲剧了。
当年有识之士,像郑振铎等曾经强烈反对过成立书法家协会,理由是书法是每个人都应该会的,没有必要成立一个协会。现在不仅成立了中国书协,而且与美协并立,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如果油画、国画都独立了,美协还有什么用?从发挥的实际作用看,也不理想。
问:当代书法能否产生大师呢?
陈传席:现在书法的传统没有断,只是在文化积淀阶段。等经济发展了,一些人有了空闲,工作之余练练字,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卖字,浮躁之风被去掉了,出于兴趣,加上文化积淀,自然造化把天地灵气赋到某些人身上,就会有大的书法家出来。
这可能在一代人或者两代人之后才会有,现在是低潮时期、虚假繁荣。现在就是有灵气赋在谁身上,也会被市场泯灭。
我相信我们的后人会鄙薄我们,大部分人会看不起我们这一代,可也正是我们的积淀奠定了基础,留下了书法延续的种子。
不得不说,绝大多数书画家藏的书都没有诗人、作家、社会知识分子的那么多和宽泛。翻阅他们的书柜,难见到经典的文史哲,也没有当下的社会学、经济学、美学什么的。书画家的书柜更多用来放一豪华的画册,或堆放自己花钱自费出版的画册以及不伦不类的邮册。大部分时间,书画家都在创作室约书友一起喝茶、聊天、吹牛、刷朋友圈,而读书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他们却很少翻阅,自然缺少与书中智者对话的热情,也没有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心。也有一些书画家很诚实,自嘲说书柜只是一种摆设,是一种门面。
一个不阅读,缺乏真知灼见的书画家很难说他会对自己的书画世界有一个什么样的憧憬。最起码,一个书画家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行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很多画册的个人简介或百度百科里面,很多书画家大多都是拜某某名家为师,或某某大师入室弟子,不管这是借老师扬名,还是真正为了学习。老师说学什么就是什么,老师画什么学生也画什么,近亲繁殖,统统打着老师的旗号,形成圈子文化,作品审美趋同,格调一致,没有个性。老师是老师,你是你,你怎么样请用作品说话。
用作品说话,才是真正的对艺术负责,对自己负责,才是合格的书画家。不能一辈子只靠名头,或打着老师的旗号吃饭,就会那么几个造型,笔墨上没有任何个性,千篇一律,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对艺术绝无责任可言,不是合格的书画家。
真正的书画家,是在书法、绘画或其他艺术领域有一定的成就和个性,内含传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品有广泛的美感以及独特的个性,是一种思想、哲学的体现,可以视为一种生命的呈现。不管你是主席、院长、会长、XX王、XX大师、第一人等等,在艺术领域,你怎么样请用作品说话。
书画家有名头是好事,但有个前提是,你的作品撑得起这个名头。如果一个书画家,没有撑得起名头的作品,终不过辉煌一时。看看历史就知道了,真正的艺术家,留下的是艺术作品,而不是官名、头衔等名头。
书画本来包含了一切可能,所有的探索都是在传统的土壤中种出了适合今人观赏的果实而已。××创始人、××第一人、××王、××大师、××泰斗、××怪才、××奇才、××书法(绘画)特技、××著名书法家、××著名画家……就书画而论,从古到今是没有创始人、第一人、××王之说,这是因为,但是敢于号称这类称号的人,无非是名利心涌动,求权、求钱而已。有些收藏家往往被骗,收藏数十年这类人的作品,非但没有升值,反而像垃圾一样,放在哪里都不合适。但是这其中确实也有一些上乘的书画家,被头衔了,不能一概而论。
值得指出的是:还有好多书画家购买假书协、假美协会员证的,打着美协、书协会员的幌子的,其艺术水平就是制造艺术垃圾。
还有某些书画家,整天不干正事,一天到晚都在刷朋友圈,能刷上百条,“我是×××正在参加××届网络投票大赛”各位亲帮我转发投票吧!每天拼命的要投票,乞丐似的,真有点让人瞧不起,你说你作品要是好的话,还需要每天苦逼兮兮的搞这些?还有刷朋友圈“某家杂志刊登过我的作品”、“某个电视台专门为我拍摄”、“我和某某大师主席合影”、“我和某某高官一起吃饭”,常常是这些书画家标榜自己吹牛的方式之一。总之一句话,好作品能证明一切,再多的应酬,说再多吹牛的话,也抵不过创作一幅精品说的话!
无论是书法、还是国画,始终都和创作者的人品、艺术修养、品位、感悟、技艺紧密相关,也和现实社会密切相关,从而体现时代之风。当今,只有重视学习传统文化的书画家,相应的做点媒体宣传,能得到更多的生存空间。
衡量艺术作品的标准也将改变。首先,艺术作品首要具备艺术性;其次,书画家的人品、进取心和艺术领悟力等,也将提到新的高度。再次,是艺术家近年来的真实成就,而不是吹捧出来的泡沫假象。
真正做到艺术独立、艺术自由,让艺术作品说话,而不是靠头衔、官位、人脉关系说话。最后,头衔、官职、证书等作为加减分项,可能有官职或有头衔的会减分,而专业潜心艺术研究创作者,则会加分。对于收藏家来说,可通过对书画家的考量,再结合市场动向(如作品对现在市场、以后市场的认可及程度与合理价位等),着手投资与收藏。
由此可见,真正能流传千古的是艺术作品,而不是所谓的各种名头。名头谁人都可取代,唯有艺术作品才是艺术家金光闪闪的东西。反观今日之艺术圈,各种名头满天飞,却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作品。何其悲哀?
来源:中国网
(本平台注重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