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唱法喉头位置的不同说法(2)

京剧演唱喉头上下移动说

有人认为在京剧演唱中,喉头是随着声音高低变化而作上下移动的。其实,京剧演唱不论声音高低变化如何,喉头位置也不会上下移动,喉头位置是稳定的,因为喉头稳定的目的是调节、扩大咽腔共鸣,使气息、声音稳定。喉头稳定对于音质、力度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还能使在演唱中发音自如,技巧运用灵活。喉结里面就是声带,如在演唱时喉结乱动并上提、下压,必然影响发声的好坏。因此演唱时,喉头如上下移动将会造成声带的紧张度和气息、声音的不稳定,也会影响喉腔容积的改变。如过分向下移动,形成压喉,会使声音粗糙、暗闷、压抑、混浊,失去明亮、圆润的头腔共鸣;而过分向上移动,就会牵扯声带前端上抬而引起声带的紧张度,损害高位音的稳定性。这种演唱那将是歪脖仰头、下腭前伸、声嘶力竭的喊叫,而不是在歌唱,实际上在演唱时,喉头也不可能上下移动的,上下移动只是一种误解而已。

认为京剧演唱喉头位置上下移动的理由是,在京剧演唱时,因高音平繁,确实会出现一种生理上的自然向下、向上的轻微移动。即在“半张口型”的状态下,当你吸气时,由于气息的吸入,这时横膈膜与腹中的脏器就会自然地向下沉坠,此时喉头会随这种沉坠之势而产生轻微向下移动的动作。这种下移的动作在用鼻吸气时幅度小、一些,半张口型吸气时要相对大一点。这是因为嘴巴张开时扌,其实就是下巴下跌,从而致使舌根的下放,由此而产生了这种喉头向下的轻微移动。这种移动是嘴巴张得越大,喉头下移的动作就会越大,位置也就会越深。京剧演唱,因高音多,所以始终都得提拎着唱,提拎着唱就不方便用鼻吸气,除在一段唱腔或大过门后再起唱时的唱腔及慢速度和散板之类的唱腔可以采用鼻吸外,其他的吸气是多用口吸,而且口吸的情况也较为平繁,所以这种移动就要比其他声乐要多一些。

京剧演唱要保持“半张口型”的喉头位置及口腔开度,将“十三辙”的所有字都放在这个喉头位置演唱,也就是说京剧演唱时,在只要不改变“字音”的基础上,尽量把口腔打大一点,喉头位置就会低一点,声道就会相对增长一点,声道横截面积也就会扩大一点,这样的演唱既不会改变汉语字音,又可使声道有所增长、扩大,加强共鸣泛音,增加声音的宽度与厚度,从而产生好听的声音,达到美化京剧演唱的目的。这

是京剧演唱时,喉头向下作轻微移动的情况。

接下来是当气息吸入之后,开始发声时,由于“丹田气息”上顶之势,对胸部、脖子都有一种托顶的感觉,加上横膈膜下坠时的对抗所形成的“憋气”(“憋气”详见本书第17页)而由此产生的气柱、气束压力在脖子四周的用力,喉头会自然往上作轻微的移动。这种轻微移动是由发声时声带闭合所产生的自然上移动作,即在每次的起始发声时,喉头就会向上轻移,并将这种状态保持到再一次的起始发声之前的所有演唱中。这就是说在对一段唱腔的演唱之中,不论是开头的起始还是唱腔中所有的体止、停顿、换气、歇气、偷气后的再次起始,都会发生喉头轻微上移的动作。这种移动还会因人而异,如个子高其动作幅度就要大一点,而个子小这个动作的幅度就会小一点。又因京剧演唱时的气口多、出现平繁,所以这种喉头轻微上移的动作也就比唱一般歌曲要多得多,这就是京剧演唱时,喉头作向上轻微移动的情况。

由于京剧演唱存在着上面讲的两种上下轻微移动的情况,因此,有人认为京剧演唱时,喉头是随音高变化而上下移动的。

从上面所介绍的情况可以知道,这种移动并不是喉头位置不稳定而产生的上下移动,这是一种生理动作的自然现象,就同拳头要打前面时需将拳头先行收回再出击,写毛笔字时“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松弛的肌肉突然使劲鼓起等生理现象一样,并不是在演唱时喉头作上下位置的移动。这种移动并没有超出稳定的范围。我想这种移动,在美声唱法和其他声乐中其实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体的生理器官是活体的,并不是机械的。如美声唱法由于采用的是拼音文字,对字的咬吐没有像京剧唱法这样注重对头、腹、尾的强调,加上在演唱中,气口的运用没有京剧演唱这样繁复,所以这种上下移动的情况就会轻一点或少一些而已。

所以说,京剧演唱的喉头位置也应该是稳定的,因为喉头稳定是歌唱的关键,而喉头不稳定所发出的声音是“挤着”或“横着”出来的,缺乏立体感。因此,不论唱歌、还是唱戏都应当喉头稳定,不可上下乱动,以免造成喉头的僵直紧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