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上将的孙子穿着补丁衣服上学,老师问他们:你们家是不是很穷?

萧克上将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在战争年代写下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还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除此之外他还率领100余位专家学者经过8年的努力,写下了一部史无前例的文化著作《中华文化通志》。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担任要职,为人民军队的壮大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始终坚持着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与妻子蹇先佛一起严格要求自己与家人,形成了清白的家风。

萧克上将

萧克与蹇先佛前后共生下3个孩子,但是到了和平年代只剩下他们的小儿子萧星华,当时因为革命形势的缘故,夫妻两人只能将孩子放寄养在阜平老乡王金生家里,三年之后夫妻两人将萧星华接到身边的时候,孩子非常的瘦,夫妻两人看着孩子受了这么多的苦,夫妻两人觉得非常愧疚,于是便非常宠爱这个“独子”,但是宠爱并不是溺爱,相反夫妻两人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1947,八岁的萧星华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了,可是因为他一直跟着父母的部队在晋察冀地区活动,根本没有上学的条件,而萧克也每天都在前线指挥,没有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母子两人,他抱着儿子亲了又亲,做父亲的哪里有不希望孩子成为国家栋梁的,萧克对着孩子说:孩子,现在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了,可是目前的条件不允许,长大后接革命的班得靠你自己努力啊。

萧克上将

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人能保证自己在战场上不受伤,萧克也知道自己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当天晚上他彻夜难眠,于是他点燃了灯在一张很大的草纸方方正正地写下了3000个常用的字,第二天早上临走之前,他给孩子说道:你要是把这些字会读会念,你就能看书了。说完扭头边走。在父亲走后,萧星华每天就照着纸上的字天天写、天天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他就问妈妈与部队上的叔叔阿姨,战士们见到萧星华如此认真学习便夸他:这孩子跟他爸真像,真爱学习。受到鼓励的萧星华更加认真,此时的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便是自己只要努力将这些字全部学会,父亲就能凯旋而归,一家人也可以团聚。

蹇先佛

新中国成立之后萧星华才有机会前往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他始终记得父亲的教诲,在之后的学习中他依旧非常刻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不管是萧星华身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他始终坚持着父亲告诉他的一句话:要靠自己努力。除此之外萧家还有一条家训那边是“谁也允许在外面炫耀身份”。

萧克上将

在萧星华去学校读书的时候,萧克就有言在先:在学校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能说起你的父亲是萧克。萧星华用自己的行为证明这一点,在学校没有一个人你不知道他是萧克的儿子。当时萧克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将他送往了寄宿学校,每个星期萧星华才会回一次家,可是他每次都要走很远的路,以至于每次到家的时候都已经是晚上了,可即便如此萧克也从来没有用公车去接自己的儿子。有一次萧星华回到家之后发起了高烧,还大病了一场,可即便是这样,他还是没有对自己的儿子使用过任何特权。而且当萧克看到自己的萧星华对待工作人员的态度有一点不对劲的时候,他一定会批评儿子:不要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大家都是一样的。

萧克上将

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萧克的两个孙子也上了学,虽然萧克非常疼爱这两个孙子,但是并没有因为疼爱便对这两个孙子特别对待。他经常告诫两个孙子不能在外面炫耀自己的身份,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兵。萧云志、萧云松也非常听话,在学校中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就连学籍档案中爷爷的那一栏都是假名字。

萧克上将

除此之外萧家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那便是穿旧衣服,萧星华在小时候读书的时候穿的就是父亲母亲发的旧衣服,而到了孙子萧云志、萧云松也是一样,20世纪7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逐渐提高了,父母将孩子送往学校最起码会给孩子买上一身新衣服,而萧云志、萧云松两人则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老师见到之后还以为他们两人的家庭非常困难,经常会问道:你们家里是不是很困难啊,如果是的话你告诉老师,老师给你们想办法。

萧克上将

有一次学校组织郊游,每个同学都带着午饭,当其他同学从包里拿出面包饼干水果什么的,而萧云松则从书包中拿出了两个窝窝头,一些学生看到后便嘲笑他:你家里怎么还是这么困难啊。可萧云松总是不以为然,他觉得没有必要解释什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