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篇丨工业工程:“工”与“管”的结合
用知识改变阶层
写在前面
工业工程专业强调生产优化,利用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是从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工程专业技术,是偏向管理性质的工程科学。
工业工程又分传统IE和现代IE。传统IE是通过时间研究与动作研究,工厂布置,物料搬运,生产计划和日程安排等,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IE以运筹学和系统工程作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作为先进手段,兼容并蓄了诸多新学科和高新技术。
以上为百度百科对该专业的解释。区别于之前介绍机械工程专业的“技术性”特点,工业工程专业则是更加侧重于“管理”方向的专业。在国外,工业工程专业的发展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工业工程的核心概念源于二战时期,英美两国的研究学者针对战时军用物资运输、采购问题以及人员分配等问题,提出的运筹学这一门解决此类问题的学科,在后续的发展中,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根据运筹学理论概念,结合其他科学技术,为第二产业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最终形成了工业工程的完整理论体系。
而针对日美两国的不同情况,工业工程也分为两种流派,美国侧重于技术型的工业工程,简单来说就是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即对某种工业生产中的某一环节或生产工艺进行改进,这其实更加贴近机械类的工作。
而在日本则更加侧重于管理经营,在经历过二战后的经济腾飞,这种倾向造就了日本国内一大批优秀的制造企业(松下、三菱、日立、丰田等)。相比美国,日本更注重通过对生产流程、设施布局以及生产人员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即通过管理方面的手段对生产环节进行优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工业工程已经不是简单的求运输问题最优解的学科,它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展到工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技术设计等方方面面。从高端的航天领域、导弹工程,再到简单的钢铁生产,坯料生产,都有工业工程的用武之地。
目前国内对于工业工程的学科界定各有不同,有的院校将其放入经管学院,授予管理学学位,这类院校的学生则会更加侧重学习管理学知识,就业偏向生产管理;有的则是授予工学学位,这类院校对于机械技术知识的掌握要求会更高,其学生的就业偏向于机械相关的生产技术优化。
可以看出工业工程专业在高校中的定位属于“工”、“管”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既要了解机械以及制造过程的技术知识,还要了解管理学相关的优化知识。虽然不现实,但是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懂企业管理(财务、报表、市场等知识)、懂生产制造技术、又懂得如何为企业生产过程进行优化的人才。
简单来讲,工业工程是研究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的专业。其研究内容的性质与物流专业十分相似,但是工业工程所涉及的领域相比物流工程会更加宽。
以生产工厂的选址问题为例,首先需要考虑各项成本及约束,并通过专门的优化理论进行最优化处理。其次,需要考虑选址建厂及之后的生产过程。工厂的产品可能是汽车,也可能是相机,产品不尽相同,但生产过程都很复杂,其中涉及到的零件品种、装配流程都很多。那么在生产过程中,如何规划生产线,才能让整个产品的生产装配过程更加高效顺利?最后,在产品制造完成之后,还需要处理好配套的库存、销售及物流问题。以上这些,都是该专业需要学习的技能。
从课程培养来看,除了老生常谈的公共课程外,工业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围绕运筹学展开的,通常包含供应链管理、人因工程、工程经济学、生产计划与控制、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工程等。
绝大多数本科生很难通过四年的宽泛学习产生质变,因此该培养的目标更多是养成五个意识——成本意识、系统意识、成功环境意识、简化和标准化意识、人本意识。
成本意识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必要的浪费并处理,例如用料浪费、仓储空间浪费、动作浪费等,这类问题往往是生产企业最容易忽略却也最容易节约成本的地方;
系统意识指的是按系统进行思考。由于工业工程所涉及的生产过程是一个连贯的系统,并不只是单一的生产单元,因此在做决策和优化时就要从整个大系统出发,而不能局限考虑其中一部分;
成功环境意识是指营造一个成功的环境,简单来说就是“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简化和标准化意识则强调化繁为简,是整个生产流程达到高标准化,省去繁琐的不必要环节;
人本意识则是指要注重生产中人员的安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一旦你具备了以上的意识,在后续就业工作中会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同时再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就会有不错的行业发展前景。
总的来说,作为交叉学科专业,工业工程专业更倾向于培养学生解决生产问题并进行优化的能力。虽然专业性不会那么强,但相对于物流或者机械专业,其就业所面向的领域更加宽广,一旦能够具备优秀的行业意识及思考方式,就能够通过经验积累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