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36计】官垸镇仙桃村:外引内联 共建共享奔小康
外引内联 共建共享奔小康
长期以来,官垸镇仙桃村是一个以棉花、水稻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大村,成本高、效益低一直成为困扰村支两委一班人头痛的主要问题。自从县里派遣干部驻村后,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镇政府想千方、设百计,结合本镇实际,创新模式,打造出了仙桃村葡萄、黄桃等特色产业扶贫模式。
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仙桃村干部积极联系本地技术带头人和贫困户结对子,发展葡萄特色产业,开展精准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樊明喜的妻子患病,每年医药费用就要2万多元,以前他只能靠种棉花和打零工维持生活。村干部和他结对一对一帮扶后,2014年樊明喜开始种植葡萄,请来种植专家到他的葡萄大棚讲授葡萄的疏果技巧,次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为了确保葡萄品质,把本村的葡萄产业做大做强,仙桃村葡萄种植合作社为主牵头制定了产品标准,明确规范了每串葡萄数量和重量、果实糖度,解决了以往葡萄种植,重品种轻管理,产量高,品质不高的问题。仙桃村葡萄种植年年喜获丰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葡萄产业越走越宽,农民收入也水涨船高,日子越过越红火。用樊明喜的话说:反正以前基本是每年都差(欠)账,自从2014年以后,自己种那个阳光玫瑰(葡萄),就说日子慢慢地越来越好了,2019年10亩地大概是赚了50多万,2018年8亩地应该也有50多万,2020年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差不多有7亩。
2019年,全村挂果面积2800亩,平均亩产1500斤,亩产值15000元。预计今年平均亩产可达到3500斤,亩产值4万元以上,亩纯收入2.5万元以上。其中贫困户樊明喜2014年种植了葡萄8亩,2015年收益15万元,成功脱贫。2018年收益55万元,被县评为“脱贫之星”。
“对仙桃村来讲,产业扶贫确实是'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是我们当前最急需、最紧迫、最需要下大力气干的大事。”据支部书记李德奎介绍,在黄桃引进培育上,提供“保姆式”服务,陆续解决“谁来干”“有钱干”“闷头干”“不白干”的问题。
由于官垸镇原本是一处蓄洪垸,不能开展大型建设,也没有工业企业,当地根据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从外地引种黄桃品种,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引导村民种植黄桃。在种苗购销上让农业部门进行质量把关,再把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当地为合作社的贫困户提供种苗,减少贫困户前期投入的压力;平时也会提供技术支持,指导病虫害防治,让贫困户能够按照标准种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黄桃;同时在销售上也提供支持,当产品出现滞销时,合作社也将负责产品回收,免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村民们陆续开始种植黄桃,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黄桃产业。村民的收入比以前高了,盖起新房,加宽了村道,开上了小汽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通过广泛市场调研,仙桃村制定出了以下四条行之有效的措施,明晰责任,确定方向。第一条措施是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带头和凝聚作用,在市场、信息、技术、人才等多方面为本村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第二是村委要内联合作社,外联市场,建立购销基地,以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打通市场销售渠道。第三是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吸纳零散从业人员,形成规模优势,带动农户共同发展。第四是引导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共建共享,通过流转承包土地、合作社入伙及种养技术指导、灵活用工等方式参与到产业发展全过程,持续稳定增收。
仙桃村通过结对帮扶、因地制宜、以“保姆式”产业扶贫为抓手,创新扶贫模式,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帮扶机制,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并结合本地人力物力资源优势,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功打造葡萄产业示范基地、黄桃示范基地,成为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为此,“学习强国平台”、央视等国家级媒体向全国推介了澧县官垸镇的高效农业产业。◆
(联系人:李德奎 电话:13875014058)
主编/易宗明| 编辑/刘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