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村:一个自给自足,小溪泉洞里自动冒鱼的村子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辛苦地背朝天头朝地的种庄稼,仅仅勉强能够吃饱穿暖。某天他正在给春苗松土,突然看见一个慌不择路的兔子撞到一个树桩子上,农民跑过去一看发现兔子撞死了。

农民非常开心,把兔子拎回家美美的饱餐了一顿。吃完兔子后的农民突然“顿悟“,自己累死累活一年四季守着庄稼,一年吃不到几次肉,倒不如以后都守着树桩子,这就是“守株待兔”成语的由来。

很多网友都说,这只是一则寓言故事,不可能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而且也不会有人傻到天天守着吧。然而还真有一个地方有这份美事,就在湖北恩施市板桥镇前山村,这个村子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位于海拔1300米左右的绝壁顶端,三面环山,进出也十分困难,在早年间更是几乎与世隔绝。

但这个地方虽然闭塞,村民们的生活却是自给自足。据当地村民说,他们这个地方定期会有鲜美的鱼儿自动送上门来。村里有一条小溪,小溪里有一处泉洞,这个泉洞里会自动冒出一种叫“阳鱼”的鱼来,只要定期守在小溪边,一定会收获不少。

村民们还总结出了经验,冷的时候鱼不出来,热的时候就会成群结队的出来。可最近村民们发现,这阳鱼不仅现在去数量越来越少,个头也是大不如从前,这对他们来说可是一件大事。

专家听说这等事,也觉得很稀奇,便带领科考队很快到达了恩施。他们决定先到当地的史志办公室查阅一些相关记载。果不其然,他们在县志上翻阅到这种小溪叫做“码料溪,而这条小溪在北宋时期开始就有人发现这里有定期冒鱼的泉洞。

科考队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来到了码料溪的旁边,泉洞是个圆形,直径大概有50厘米,洞里头有不少石块。正当专家准备仔细研究时,却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专家发现码料溪的水温在11摄氏度,而泉洞的水温只有7摄氏度,不光这样,他们的矿化度也不一样,分别是98ppm和110pm。这说明它们来自不同的水源,泉洞的水源来自比较远比较深的水域。

科考队一队在泉洞门口观察等待,在等待了两个小时后,终于等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它身长10厘米,但经过辨认后发现这只是一只巨型蝌蚪,专家推测它可能是误闯了地下水系统,所以脱离了本身的发展轨迹。

村民们告诉科考队,现在是春末夏初,还不是时候。要等天气炎热了,阳鱼才会现身。科考队只好暂时原路返回。几个月后,科考队再次来到码料溪,但当他们在泉洞口苦苦等待了几个小时后,却依旧一无所获。祸不单行,刚刚还晴空万里的天气不一会就下起了瓢泼大雨,科考队只好暂时停止对泉洞的探索,前往村民家里躲雨。

村民告诉他们,往往下过雨之后,泉洞冒鱼的可能性更大。半个小时后,雨停了,科考队赶紧来到码料溪准备耐心等待阳鱼的现身。等待期间,也有村民拿着渔网赶来准备逮捕雨后的阳鱼,没一会就真的抓到一条小阳鱼,大伙都非常兴奋。

结合它们的外表特征和各种其他特征,专家猜测,这阳鱼很有可能是一种半洞穴生物,它们偏爱相对比较低的水温条件,所以经常栖息在洞穴周边的岩石缝隙和地下水管道系统之中,定期往外界寻觅食物。

那么为什么它们偏爱在夏季觅食?专家推测,盛夏时节,经常会下暴雨,这会导致地下水在短期内暴涨,从而把阳鱼从连通地下的泉洞里集中推涌出来。很可能是前山村的先民发现了这个现象,久而久之,就有了泉洞冒鱼的传说。

如果是这样,那又是什么导致了出鱼量越来越少,鱼也越来越小呢?这个现象在专家看来也不难解释,专家说,由于整个施都是属于喀斯特地形,岩石大多都是石灰岩,具有可溶性。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泉洞内的岩层破碎,地下管道逐渐被碎石堵塞,能够钻出空隙的鱼自然越来越少,个头也越来越小。

事情到这儿,关于泉洞出鱼的奥秘以及它出现变化的原因都已经揭晓了谜底。

最后:你对泉洞冒鱼的理由有什么看法?请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独到的见解,欢迎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