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听听铁路“蜀黍”的春运故事
时光飞逝
那些与中国铁路共同成长
60后、70后的铁路人
今天我们来听听
他们的春运故事
↓↓↓
01
60岁的老夏和他40斤的水壶
南方的冬天让车厢更显得寒冷潮湿,但福州客运段茶水员夏志平已经早在半个小时前就生好了锅炉,为旅客们烧好了第一炉开水,这是他坚持了40年的工作习惯。
K4186次全列配有13节车厢,都是老式的硬座“绿皮车”,车上的开水全靠烧小锅炉供应。全列共有4个小锅炉,夏师傅和他的另一位小伙伴每天就是从锅炉到保温桶再到锅炉,全列车旅客喝的开水全靠烧小锅炉供应。
生火、填煤、加水、取水,所有的步骤都在这节车厢连接处不到一平米的空间里进行,尽管已经冬天,但在夏师傅打开炉仓的那一刻,仍然感觉到瞬间的温暖转眼变成了炙热,炉火照红了夏志平的脸,而夏志平在这个岗位已经坚守了40年。
夏师傅很朴实地说:“茶水员是他的岗位,为旅客做好服务是他的职责,“每每听到旅客们的一句谢谢,我就觉得对得起这份工作。”
02
入路40年,脚下的地板已经被磨得发亮
“助理值班员,电力35085次接近,lll道接车。”在福州车务段闽侯站的行车室里,入路40年的车站值班员林金明正在通知助力值班员外场接车,同时电话联系邻线车站,办理闭塞,排列进路,及时与司机进行联控,确保列车安全、有序的通过。
从早上8点接班,到下午18点下班,10个小时,600分钟,1962年出生的林金明除了站起来去上厕所和倒水之外,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忙,一个班下来他几乎没有离开过那把可以旋转的椅子,他脚下大概一平方米的地板也已经被磨得发亮。
林金明一个班算下来,至少得说1800句话,并且他所说的每一句话、传递的每一条命令都必须保证准确无误。
入路40年以来,无数个日日夜夜,他不仅没有迟到早退,更没有一次因家务事耽误过工作,一心一意守护着车站的安全。
03
除夕夜里最孤独的守岁人
刘兆华是鹰潭工务段一名普普通通的道口工,今年过完年就已经50了,虽然参加工作已经快30年,但老刘干起活来,还是一如既往的认真、严谨,坚守岗位15年,他看护的乐平市向北道口没有出现过一例事故。
说起老刘的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在道口旁接送火车。在城镇当中,有不少公路与铁路线互相交错,形成了平交道口,而“老刘们”的职责,就是在列车通过道口前关闭栏门,拦停过往车辆和行人;等列车安全驶过,再打开栏门放行。
老刘说,这一系列动作看似简单,但要想接好每一班车,必须得时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尤其是列车24小时运行,很多时候得守夜,在夜里也一样要时刻保持清醒。他年纪大了,很多时候一个夜班上下来,整个人都已经精疲力竭了。
“有时候会觉得孤独,但工作久了也就习惯了,”老刘笑着说道,对于他来说,火车和钢轨就是陪伴他最好的“挚友”。在这个家家户户团聚除夕夜,他仍然要坚守在20平米的道口房内,等待着下一趟火车的驶过,做这个除夕夜里最孤独的守岁人。
04
上天入地,“饶师傅”厉害了
饶封干今年57岁,是南昌高铁基础设施段南昌西电力工区最年长的党员,也是第一批从事高铁电力工作的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他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钻研业务,积极帮助他人,工区上下都称他为“饶师傅”。
春运期间,候车室用电量是平时的3倍,一旦电缆线路有“高温发热”症状,就会导致候车室停电,直接影响旅客出行。饶封干和工友们头戴小夜灯,系着安全绳索爬上黑暗的顶棚后,在仅60公分宽的通道中,弓腰驼背地行走在消防管道上,遇到大一些的电缆槽,还要手脚并用翻爬过去。
南昌西站的主电缆沟设在站台下方12米深处,铺设了约1.3公里共237根电缆,担负着整个西站的高铁信号和铁路调度用电,电缆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将直接影响高铁运行安全。
由于南方天气潮湿,降雨量大,电缆沟内常常出现积水,遇到这种情况饶封干都会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身先士卒下到沟里,不顾雨水灌入套鞋、打湿裤子,组织排水等工作。同时组织大家涉水前行,用红外线检测仪“测温”,一寸一寸为地下电缆进行“健康检查”。
今年饶师傅身后又多了三名女徒弟,饶师傅最爱和他的徒弟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只有把你们都培养成才,我才能安心退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