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突破——《礼器碑》入帖,《张迁碑》出帖

书画相约

为书法家画家提供交流平台,为书画爱好者提供学习机会,为收藏者打造专业的交流、鉴赏、拍卖平台;书法国画等艺术作品展示与销售,书画馈赠礼品营销;书画笔会、展览、活动;佛教、茶道、文玩、摄影同好交流。
2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与大家交流↑↑↑
为书法家画家提供交流平台,为书画爱好者提供学习机会,为收藏者打造专业的交流、鉴赏、拍卖平台;书法国画等艺术作品展示与销售,书画馈赠礼品营销;书画笔会、展览、活动;佛教、茶道、文玩、摄影同好交流。欢迎投稿!

《礼器碑》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别称《韩敕碑》、《韩明府修孔庙碑》,系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所刻,原立于曲阜孔庙同文门,一九七八年移入东庑,一九九八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保存完整,是现存最好的汉碑之一,与《乙瑛碑》《史晨碑》合称“孔庙三巨制”。

碑圆首,有额,高四十五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厘米,宽七十八点五厘米,厚二十厘米。碑文四面刻,皆隶书。碑阳十六行,满行三十六字;碑阴题记三列,每列十七行;左侧题记三列,每列四行;右侧题记四列,每列四行。碑文记述鲁相韩勑优免孔子舅家颜氏和妻家亓官氏邑中徭役、造作孔庙礼器、修饰孔子宅庙、添造车舆、整治水流的功绩。碑字完整.为研究汉隶艺术的重要资料。

《张迁碑》

《张迁碑》,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迂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碑文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所以有人怀疑是摹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能,所以决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

《张迁碑》和《礼器碑》在用笔上,既有区别又有相同之处。《礼器碑》中的笔画比较劲健,笔锋要契入到纸里面去。《张迁碑》则要铺毫,笔锋着纸的面积和体量是不一样的。《礼器碑》的用笔也有铺毫,就像我们说写波画,就是把笔毫铺开,这和《张迁碑》是有联系的。

《礼器碑》用笔气息是由内向外的,《张迁碑》用笔则是由外向内裹着的,《张迁碑》用笔要更加沉实,把笔毫铺开。二者在结体上也有区别,《礼器碑》是上紧下松,内收外放。《张迁碑》则上松下紧,外收内放。结合《礼器碑》和《张迁碑》中同样字的不同风格和特征,我们下笔书写来做对比关照,希望大家对此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礼器碑》中的龍

①上紧下松,内收外放。

《张迁碑》中的龍

①上松下紧,内放外收。

《礼器碑》中的方

①用笔契入纸中。

②把撇放出去出锋。

《张迁碑》中的方

①笔毫铺开裹住。

②撇捺写得短,撇捺间的空隙更宽松。

◆从用笔上看,《张迁碑》是方圆兼备,以《张迁碑》中的横画为例,前方后圆,并不是绝对的方笔。有了《礼器碑》的基础,《张迁碑》的竖画,即可写得稍微铺开又可饱满些。

我们在临习过程中不用刻意关注,究竟是方笔还是圆笔,方圆是一种感觉,如果把精力纠缠在具体的用笔方式上,可能就会影响整个书写过程中的自然和表现力。

《张迁碑》中的横画与竖画

◆《张迁碑》中撇画的收笔比较圆,捺画稍微裹住了,再出去,尤其捺脚出锋的时候要含蓄,收笔时要注意它的意味,既写得不那么实,又不潦草。

《张迁碑》中的撇画与捺画

◆《张迁碑》在横折画的处理上,需要注意搭接处一般是实的,它的处理方式有很多种:外面方里面圆,或者外面圆里面方,或者横画写得比较直,竖画写得稍微有点弯曲,横画与竖画的关系基本是相向的,相背的少。

其原因在于《张迁碑》外紧里松,气息向内裹着的。《张迁碑》的竖弯钩注意也是方整,捺脚收笔处也有圆有方, 捺脚的长度没有《礼器碑》中那样长。《礼器碑》中的笔画气息是外露的,往外扩散,而《张迁碑》笔画气息是聚拢的,包裹得很严。我们有礼器的基础再写张迁,虽然包裹但是气息充盈,不滞闷。

《张迁碑》中横折画、竖弯钩

◆再来看点画,《张迁碑》中的点写得更稳定些,是包裹着的,不像《礼器碑》中的点画写得较长。《张迁碑》在用笔上,体现出一种雄强朴茂、浑厚古拙气息,写《张迁碑》要求用笔在《礼器碑》的基础上更加注意含蓄,需要把握好火候和分寸。

《张迁碑》中的点画

重点总结

比对练习,纵向基础与平面延展

◆《礼器碑》和《张迁碑》是对应的,用笔和气息是不一样的,我们在临习过程中,应将二者比对着练习。如果只在一本碑帖中临习多年,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就容易把碑帖写僵化,时间长了会对其特征熟视无睹,但把两个碑帖对应来写,会感觉到特征非常清晰。在临习过程中不仅仅是手上的熟练,更是认识上的深入与丰富,对经典碑帖特征的把握是新鲜、鲜活的,有精神层面的元素融入其中,我们手腕下写出的字才有生命力。

◆实际上我们通过笔画的比较会发现,《礼器碑》往纸面纵深处延伸,《张迁碑》是平面的铺开。有礼器的纵向基础,再有平面的延展,我们临写的《张迁碑》将更加朴厚。如果没有《礼器碑》的基础,直接取法《张迁碑》,缺失了《礼器碑》纵深的用笔力度,这样写出的字看起来非常宽,但是薄,笔画干瘪,不丰满。

《礼器碑》是汉隶当中比较成熟的作品,使得隶书走向了巅峰。到东汉以后隶书进入程式化,《礼器碑》在笔画的规范上达到了极致。而写《张迁碑》时,我们就要着力于它的变化。只写《礼器碑》的话,很可能会陷入一种程式化的状态,带着一种工艺设计的感觉。结合《礼器碑》的学习,再去写《张迁碑》,我们写的《张迁碑》和以前就不一样了。

交易担保 书画相约收藏交流平台 书画收藏官方平台,七天无理由退货,交易保障,点击进入购买! 小程序

◆我们讲《礼器碑》是入帖,《张迁碑》是出帖,当我们在临习中掌握了《张迁碑》的变化规律、特征后,就可以在创作中更好地驾驭某些字,以及找出从整体上做出调整的办法。

创作并不是指单独的某一个字写得非常完美,还要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相互调整。每个字都是不确定的,我们看某个字在某个位置,这时就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调整的办法,来源于我们的临习过程,特别是从《张迁碑》中的变化会得到的启示。将这两块碑刻对应来看,我们会在创作中发现一个非常大的思考空间。

各位师友您认为呢?

(0)

相关推荐

  • 礼器碑

    <礼器碑>全称<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名<韩明府修孔庙碑>.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镌立于曲阜孔庙.高227.2厘米,横102.4厘米,无额.四面均为隶 ...

  • 美文推荐:隶书之美初探——祝天文

    隶书之美初探 作者:祝天文 隶书又称佐书.史书.八分等.孕育于战国,产生于秦,盛行两汉,尤其是汉桓帝(147-167).汉灵帝(168-189)时代,隶书达到鼎盛时期.隶书之名先是班固提出的,他在&l ...

  • 王铎是如何入帖、出帖的?

    ▲ 拟张旭书 清初刘廷献编的<广阳杂记>中记载 王铎的一句话说: "书法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 董其昌在<画禅师随笔>也有记录王铎的话: &quo ...

  • 入帖与出帖——书法人必须经过的两个阶段!

      人帖.出帖是学习书法的两个专用词.人帖主要指通过对某一家.某一帖的临摹学习,对其用笔的规律和结体的法则有比较深人的认识,对其形质和神韵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可以说是已经学得很像了.出帖则是在人帖基础 ...

  • 书法有法 ‖ 书法的“入帖”和“出帖”

    入帖.出帖是学习书法的两个专用词.入帖主要指通过对某一家.某一帖的临摹学习,对其用笔的规律和结体的法则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对其形质和神韵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可以说是已经学得很像了.出帖则是在入帖基础上, ...

  • 胡问遂:论入帖与出帖

    胡问遂(1918年7月24日-1999年2月19日),浙江绍兴人,沈尹默入室弟子,当代中国书法大家.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兄姐均酷爱书法,伯父胡之光为浙东书法名家.抗日战争初期,投笔从戎,立志报国.抗战 ...

  • 胡问遂|论入帖与出帖

    论入帖与出帖 胡问遂 –– 学书法的同志经常会碰到这样两种情况:未入门的难于掌握笔法,登堂入室的又苦于依人作嫁,难为出路.这两个问题俗称入帖和出帖,现在分别谈点这方面的体会. 我国的书法艺术,从兽蹄鸟 ...

  • 谈谈入帖与出帖问题

    首先,谈谈书法入帖问题.当我们拿到一本法帖时,觉得这本法帖字体非常漂亮非常喜欢,准备好好临习,一定要把这种字体笔法学到手.那么,我问你,你该怎么学呢?估计大部分初学者答不上来,或者说我就去慢慢照着字帖 ...

  • 入帖和出帖,这样看才透彻!

    入帖.出帖是学习书法的两个专用词.入帖主要指通过对某一家.某一帖的临摹学习,对其用笔的规律和结体的法则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对其形质和神韵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可以说是已经学得很像了.出帖则是在入帖基础上, ...

  • 【博闻强识】王铎,是如何入帖、出帖的?

    王铎(1592年-1652年),字觉斯, 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 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 河南孟津人 .明末清初书画家 .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

  • 入帖与出帖

          入帖.出帖是学习书法的两个专用词.入帖主要指通过对某一家.某一帖的临摹学习,对其用笔的规律和结体的法则有比较深人的认识,对其形质和神韵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可以说是已经学得很像了.出帖则是在 ...

  • 书法的“入帖”和“出帖”

    . 入帖.出帖是学习书法的两个专用词.入帖主要指通过对某一家.某一帖的临摹学习,对其用笔的规律和结体的法则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对其形质和神韵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可以说是已经学得很像了.出帖则是在入帖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