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华洗尽见芬芳,眉目之间显功夫
张克钊大师在创作中
南阳独山玉雕,素有优良的历史传统和艺术风格,自古至今玉雕大师灿若繁星。张克钊就是南阳玉雕大师群中最为独特的一个。他出生于1973年,河南镇平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师,现任镇平县玉神工艺品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
张克钊大师擅长独山玉人物雕刻,注重以形传神,以神融形,手法写实,简练流畅。他从豫西南这片黄土地中一路走来,他的作品洋溢着泥土的芬芳气息,让你能欣赏到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景,更能获得人生的启迪。
张克钊大师做玉雕已经16年了。刚开始做的是翡翠,1997年开始做独山玉。虽然就经济上来说,做翡翠比做独山玉要好得多,但他总觉得自己就像是个赚钱的机器,找不到创作的感觉,无论怎么成功,都找不到自我,没有一种归属感,心倩十分落寞。恰好这个时候玉神公司刘晓强总经理邀请他开发创作独山玉作品,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独山玉的创作道路。
南阳独山玉色调多样,丰富的颜色为雕琢各类工艺品提供了充分发挥的空间。然而张大师经常选用的却是独山玉里面黑白色的材料。虽然较之其它色彩显得单调,但张克钊对这种颜色的材料却钟爱无比。他说:“我小的时候在农村长大,生活十分贫苦,下雪天我们只穿着一件棉袄,里面什么衣服也没有,和小朋友们玩的热火朝天。也许我看得最多的就是黑乎乎白茫茫的一片,所以,现在在创作上对黑白两色的独山玉有着无限的想象力,它不仅适合表现我对于乡村生活的眷恋,也适合表现我生活成长的经历。”
张克钊人物作品系列
张克钊用独山玉黑白料子表现农村生活的乡土题材作品在玉雕界很少见。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不合时宜的表现,也许有人认为作为一名大师游离于繁华之外免不了更多的落寞,但张大师却不这样认为。每当他凝神注目于一块黑白料子时,自己小时候最熟悉的农村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久浮现眼前:田间地头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婚嫁时的琐呐声声、村头大树下饭时边吃边说的场面……会说鼓词的邻居大伯,推石磨的老母亲,爽快的二大娘,地头摆棋的大爷,不都是自己的模特吗,这种特立独行的创作特点,是充满挑战性的,因为每走一步都是未知的,没有传统的模式和蓝本可以参照,都需要沉下身来去不断尝试。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张克钊大师选择了一条篱落疏疏的艺术之路,独山玉带给他的已经不是一种营生,一种职业,而是他一世的精神寄托。谁又能说,那路的尽头,不是风光无限的非常之观呢,
繁华落尽现真谛
张克钊在创作中,把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讴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生情性灵统统融入手中的雕刻刀。不论是农家小院,桑麻旧事,还是小家碧玉,白发翁温,都被他雕镂成岁月的记忆,用双手让这种质朴的美感凝固成了一个永恒。
张克钊大师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品是独山玉((恩爱百年》,这件作品曾获2003年河南省“陆子冈杯”银奖。这是他带着对已故母亲的崇高敬意而创作的。于是他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寒夜,土屋,一对老夫妻的居家生活,灯光下,老人右手拿着烟袋,左手打着手势,眉飞色舞,一足置于地,一足搁置于已经溢水在外的木盆上,正津津乐道地向跟前的老伴讲述着……老太太向前倾着身子,倾听着老伴的讲述,手里檬着老伴的脚趾头,在为老伴修脚,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他把白色部分用作了两位老人的面部雕刻。虽然只有黑白两色,但对主题的表达、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以及感情的渲染,有着意想不到的出彩效果。这件作品当时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它赋予了黑白独山玉新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它倾注了作者的无限情感,推动了独山玉作品从传统的题材向更宽更广的领域拓展。
独山玉玉雕作品《心路》
在2009年的南阳玉雕节上,我看见了张克钊的一件获奖独山玉作品《心路》。这件作品获得了本年度“陆子冈杯”银奖。《心路》作品表现了两位藏民在朝圣途中的艰难跋涉。被积雪缚裹着的虔诚,在那两张沧桑满布的脸上宁静的散开,给人以极强的视觉震撼。
作品取色之巧,立意之高,造型之美,韵味之浓,无不彰显了他深厚的艺术素养和高超的雕琢工艺,同时,展示了雪域朝圣者的虔诚与坚韧,表达了对人生、对理想不懈追求的执着。
提起《心路》这件作品,一向沉默寡言的张克钊立刻滔滔不绝起来:“这件作品是天意啊!有一天我去独山购料,当我走进石农家时,像往常一样把石料大致猫了一遍。有一块玉料立时映入我的眼帘,我心里格登一下,随即又激动异常:那不正是我寻觅已久的西藏朝圣者吗,于是立即问价,'已经卖掉了,人刚走,也是你们镇平的’,我热血沸腾的心一下子像掉在冰雪之中。但我还是暗下决心无论如何要拥有这块料,后来几经周折我最终以高价购得了这块料……这件作品之所以取名《心路》,也算是我的心路历程的一种外化吧!当初放弃做翡翠,义无反顾地回到独山玉上来,我的感受就像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笔下的朝圣者那样'磕长头葡甸在山路,不为勤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张克钊创作《心路》是一个偶然,因为料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其想法也很大胆,但在张克钊看来这却是必然。
去年在北京举行的“百花玉缘杯”展览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宋世义是这样评价《心路》“整个展览会上,就这一件作品让我欣赏。这件色到立题,到思涵都有别于传统的玉雕手法,具有学院派风格。从作者很有艺术的养和人格的修养。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好作品来。作品不仅体现的是朝圣者的心路,也是作者自境的自然流中可以看出……”后来,这件作品获得了本次展览会的银奖,宋大师拉着张克钊的手,亲切地鼓励道:“奖项并不是评判艺术品的唯一价值尺度,不要在乎奖项科目。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在张克钊看来,这一席话不是来自前辈大师的安慰之辞,而是对他艺术成就的首肯,更是为他的艺术创作在指引万向啊!
艺术感悟——我以我心写丹青
古人把琢玉称之为治玉,认为每一块璞玉都是有灵魂的,“玉不琢,不成器”,琢玉者理应表现玉的灵魂和生命。张克钊就有缘得到件应汉大师的教诲和指导“做活是不只光用手去做,而是用心去做!”,所以张克钊在创作中一直是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表达,“把思想和石头吻合起来”,与玉石对话,让玉将他带入自由的创作天地。
独山玉玉雕作品《独玉如妻》
张克钊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就叫《独玉如妻》,那是他对独山玉深厚感倩的写照。他觉得中国独山玉既赋白玉之温润文雅,又兼翡翠之亮丽华贵,其性朴,其质美,就如其发妻。说她性朴,是因为她“守葛洪抱朴之道,如王谢燕落民家。出水芙蓉,不事铅华,朴而素之打点生活”;说到质美,他是这样形容的:“积沧桑而成温馨旧事,娓娓述来胜似剪烛西窗;蓄平淡而蕴浪漫沉稳,历历在目堪待一生咀嚼。厮守一生,相濡以沫,似近似远,不离不弃。交之以心,会之以神,举手投足间意领神会,于家于身不可一日或缺也。因结玉缘,遂相伴一生,诚为一世精神所寄。”正因为视玉若发妻,他才能用他淳朴善良的心,用他技艺高超的雕刻手法,用他的真倩为人们刻画了甜蜜往事的回忆,为匆匆忙忙追逐名利的现代人保留了一双风倩永远美好的眼睛。
独山玉玉雕作品《梦鼓》
张大师心无城府,坦诚,直爽,对生活充满着新鲜感。和很多同行经常因创作出现瓶颈而失眠不同,他从来都是好吃好睡,作息规律,精力充沛,而且每次见到他都是耳朵是挂着MP3,悠哉悠哉的模样。他认为艺术创作不应该是一件拆磨人的苦差事,人应该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创作的快乐,而不是心力憔悴,这既需要创作者具备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精神,也需要有艺术创作必须的天分和悟性。同时,认准了的路,便矢志不渝,有独特的见解,并且仗义直言。或许,摆脱了世俗的羁绊,他才能在艺术园地里尽倩遨游。他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凝神静思,磨砺自己的意志,修炼自己的技艺,从而守住心灵的净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在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上,张克钊认为,中国的玉文化和玉雕艺术之所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关键在于它有历史传承,有时代创新。
传承是玉文化和玉雕艺术的内在机制,创新才是玉文化和玉雕艺术的根本特征。因此,这两者之间,创新是根本。听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陆游的一句诗“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这是一种洗尽铅华后的赤子之心,这是一种冥思苦想之后的大彻大悟啊!当我们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与沉积在血脉中的乡土气息渐行渐远,淡忘了我们本来的生活之际,我们着实惊喜一一张大师的作品装着满满的泥土馨香、带着乡村小路的一路风倩、携着一股朴实隽永的倩嗦,为我们打开了一幅中国风倩的画卷,这是铅华洗尽后的泥土芬芳啊。
原文名为《铅华洗尽见芬芳》,玉石铺子编辑。
运营:uu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