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全州回龙殿和家有两块背负数十条人命的光洋

绿树村人原创

听全州县安和镇文塘村老支书蒋德顺说,在雄江源和家有两块背负着数条红军烈士人命的光洋。说起这两块关洋,与这一带一直流传着的一个故事有关。

事情得从85年前惨烈的湘江战役说起。1934年的11月下旬,中央红军长征突破三道封锁线,从永安关、雷口关等四关进入广西,拉开了突破湘江的序幕。

湘江战役打响后,红五军团34师一直担任全军的殿后任务。12月1日,红34师奉命去新圩接替红六师18团的防务,但此时18团已被打散,余部在全州古岭头几乎全军壮烈牺牲。

由于信息不灵和中革军委指挥失误,导致34师孤军深入。1934年12月2日,红34师从板桥浦一带穿过全灌公路,翻越海拔1900多米的宝盖山(属全州蕉江乡)时,红军主力早已渡过湘江,湘江渡口已被湘、桂军封锁,34师前进的道路完全被封死。当部队沿建江而下,行进至安和文塘新圩村地域遭到早有准备的桂军的伏击。师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张凯和102团团长梅林相继牺牲,余部退至全灌边界的岭脚底村(属全州安和),陈树湘召开师团领导紧急会议,作出两项决议:第一、从敌人薄弱部位突围到湘南打游击;第二、如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共和国流尽最后一滴血。会议还未结束,桂军又发动进攻,红军遭到很大损失,师的建制被打乱,指挥系统失灵,剩余的大多数团级干部相继牺牲。一部分红军队伍沿白露河退入雾源山区。一部分红军队伍沿小雄江退入雄江源山区。

据安和镇文塘村老支部书记蒋德顺说:当年红军大多数走的是小雄江源。当年在小雄江源的深山老林里,分散地居住着四户村民,他们是和承林、和承结、和承兆、和承想。其中:和承林家是二堂兄弟居住;和承结家是五兄弟共居,和承兆是三兄弟共居。因为这里的山势好像神龙回首,他们就把这里叫做回龙殿。和氏家族在这里已经居住了有几代人。这些山民们过着刀耕火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与世无争的生活。山里有一脊岭因盛产油桐子而被当地村民叫做桐木浸。桐油就成了回龙殿和氏家族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家家户户每年秋冬时节就在家榨油、卖油。

今年75岁的和治花,出生在回龙殿,52年土改时,才搬出来到文塘村居住至今。其祖父叫和永保(出生不详),父亲就是和承想。他父亲1919年6月出生,2000年过世,红军来时已有15了岁。和治花听其父亲说:红军来时,他们都躲到深山里去啦。红军撤退到回龙殿和承兆家时,连续作战的红军战士,人疲马乏,又困又饿。炊事员在和承兆家的堂屋里看到一个写有“油”字的油篓子,油篓子里装的是刚出榨的桐油。桐油是一种优质的化工原料,是不能食用,人吃了就会食物中毒,上呕下泻直至死亡。可是,年轻的红军炊事员并不知道油篓子里面装的是不能食用的桐油,而误以为是可以食用的油料。这里的村民早已跑光了,没有人告诉他们油篓子里面的油是不能食用的。悲剧就这样不可避免的酿成了。

又冷又饿的红军战士在村里找不到其它补给,于是就用桐油炒了野菜充饥,然后继续赶路。误食桐油炒野菜的红军战士行至桐木浸一带时,很多红军战士毒发身亡。因牺牲的红军较多,当地村民草草就地掩埋了牺牲的红军战士。因为此地死的人太多了,人体死后,尸骨中的白磷暴露在空气中自燃,此地就显得阴森可怕,胆少的都不敢往这里过,当地人把桐木浸叫做"鬼魂浸",回龙殿和氏家族的人,再也不愿意在那里居住,解放后陆续从山里搬到了文塘村。

据文塘村原老支书蒋德顺说:和承兆土改的时候全家从回龙殿搬迁到文塘村居住,就居住在他家的隔壁。他与和承兆的儿子和治文经常在一起,和治文早些年去世了,和治文在世的时候,他常听和治文讲:红军过后,他父亲从山上下来, 看到油篓子下面留下一张纸条,在纸条上压了两块光洋,他深深地为红军严明的纪律所感动。后来听说桐木浸那边死了很多红军,才知道红军是因为吃了桐油炒的野菜中毒心身亡,他的心里很沉重,觉得内心有愧,红军留下的那两块光洋始终都不敢用,一直都保留在家中。从此,和承兆就成了红军的义务宣传员。桐木浸红军误食桐油死亡故事,文塘村60岁以上的村民都知道!

此地为雄江源进山口,当年红军由此进山。

此山就是回龙殿。

此地为和承兆屋,红军误食桐油的地方。现已荒废多年。

此地为桐木浸,也称"鬼魂浸"。当年红军误食桐油牺牲之处。

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大地震:人烟几绝两千里,千门万户半作鬼

广西僮族为何改成了广西壮族?原来是中国一位伟人的提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