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没注意,故宫匾额上插着一支箭,200多年都无人敢拔下来

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居所和办公用地,从朱棣建设紫禁城开始直到清帝退位,紫禁城大约走过了五百零五年的历程,共计有明清两朝二十四任皇帝在此居住,每一任皇帝都会对紫禁城进行一些修缮,有些是按照前朝模样修葺,有些则是按照皇帝的心意来改建的。

因此,紫禁城才有了这样的规模,但是紫禁城的房间数一直都是一致的,也许自建立以后就从未改变,共计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为什么是这个数字呢?因为皇帝是“万岁”,自然是为了要避讳皇帝的“万岁”中的“万”字而琢磨出来的。因此说故宫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间。

故宫匾额上插着一支箭

清朝末期,在1911年清帝溥仪退位后,按照当时对皇室成员的优待条件,退位的皇室及其他成员仍然住在紫禁城,直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这才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在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的第二年,也就是1925年紫禁城才有了新的名字“故宫博物院”。在此之前都是皇宫大内,由士兵重重把守,不要说是人了,就是连鸟飞进紫禁城都是要费些力气的。游人可以随便出入故宫,但不知游客们是否注意到在故宫宗隆门的匾额上有一支箭,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有什么寓意吗?还是在故宫曾经发生过什么?围绕这些谜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根据史料记载这支箭不是人为安放在牌匾上的,自然也就不存在特殊的寓意了,那就只能是说,这支箭是被人射在故宫的牌匾上的。到这里就更疑惑了,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在皇宫大内把箭射在牌匾上,在当时情况下,除了皇帝自己把玩箭术有可能会把箭射在牌匾上,但这是解释不通的,皇帝自己射箭,事后自然会把箭头取下来,怎么会一直留在牌匾上呢!难道这事还有其他解释?果不其然,这箭还真不是皇帝自己射上去了,而是一群“反清复明”的“义士”射上去的,这就不明白了,作为保护及其森严的皇宫怎么会让一些“反清”人士进入呢?

此事还要从嘉庆皇帝说起

嘉庆十八年即1813年,作为清朝皇帝因是建州女真后裔,自然对祖先那种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不能够遗忘的,也许是祖先遗训吧,每一位清朝皇帝都要学会骑马射箭,来吊念祖先打下江山的不易和自己的民族传统。就是在这一年,嘉庆皇帝出宫狩猎,但是皇家围场一般都会设在离京都较远的地方,因为京都附近没有好的牧场供皇帝围猎。

这次嘉庆就是去了承德皇家猎场,走的时候把精锐的御林军和拱卫京师的大部分军队都调走了,因为皇帝在封建社会是核心,皇帝在那里,那里就是核心,自然为保护皇帝的安全,大部分军队都要去猎场。

虽然走了大部分御林军和守卫,但紫禁城依然把守得很是严密,毕竟皇帝的家眷还在紫禁城居住。但就是这次去承德围猎,给当时一些“反清复明”的人带来了机会,他们认为皇帝外出围猎,京师守卫空虚,想要偷袭皇帝居住的紫禁城,来强有力地打击清朝。

皇城内乱

但这些想法谈何容易,清朝入关后,嘉庆已经是第五代皇帝了,且清朝在前期都因治理国家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当时的“反清复明”运动已经发展成了一股宗教势力,取名为白莲教,就是这些白莲教的教徒在嘉庆皇帝去承德围猎时发起了起义,虽然只有两百余人,但是一路上势如破竹,他们很快就攻入了紫禁城,也许是起义军一路攻打得很轻松吧,对紫禁城内部的守卫过于放松。待起义军一部分人进入紫禁城内,皇宫守卫关闭宫门,将起义军部分成员(大约几十人)全部锁在皇宫内城中。

起义军在宫中大肆屠杀,想要攻占太和殿,但就是因为起义军对宫廷内部守卫力量错误的估计,导致他们在占领宫殿时明显感到自己力量的不足。待起义军攻打到宗隆门时,宫廷守卫紧闭宫门,起义军面对夯实笨重的宫门没有了办法,只能拿宗隆门出口恶气,随即拿起手中的弓箭射向宗隆门,刚好有一支箭射到了宗隆门的匾额上。这时候宫外的援军也开始向皇宫支援,起义军见情况不妙,但此时已经回天无力了,起义军就像瓮中捉鳖一样被援军消灭殆尽。

嘉庆皇帝得知此事,也是尽快赶回了京城,面对紫禁城内的厮杀和插在宗隆门上的箭头,嘉庆皇帝下令清理了厮杀的“战场”,但对宗隆门上的那支箭却格外的关心,告诉身边的人不要拔这支箭,嘉庆皇帝是想借这支箭来提醒自己,也是为了警醒后人,时刻要想着勤政爱民,不要激怒民怨。就这样,宗隆门上的箭保留到了现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