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界弊病的根源是作家和批评家缺乏高尚的人格

“一些个别的研究者和作者们人格上的欠缺,是最近我们文学界一切弊病的根源。……我看出多数人讲学问只是把它看作饭碗,他们甚至奉谬误为神圣,籍此谋生。……伟大的目标,对真理和德行的爱好和宣扬,在这个领域里也是很稀罕的现象。甲吹捧乙、支持乙,因为希望籍此得到乙的吹捧和支持。……某人凭他的卓越才能和渊博学识本来可以替民族做出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他没有人格,他没有在我国产生非凡的影响,也没有博得国人的崇敬。……我们所缺乏的是一个像莱辛似的人,莱辛之所以伟大,全凭他的人格和坚定性!那样聪明博学的人到处都是,但是哪里找得出那样的人格呢!……很多人足够聪明,有满肚子的学问,可是也有满脑子的虚荣心,为着让眼光短浅的俗人赞赏他们是才子,他们简直不知羞耻,对他们来说,世间没有什么东西是神圣的。”

这样的道德批判,似乎切中了中国文学的时弊,然而这却是歌德近200年前所言。可见,人类的文学经常处于“糟糕的时代”;可见,伟大的文学家在什么时候、什么国度都是极少数。包括歌德在内的很多人都怀念古希腊、古罗马的境况,是的,科技是线性发展的,但道德不一定,它起码是起伏的,甚至会大幅度地倒退。至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真实境况,后人通过有限的文献及考古,真的能够还原其真实面目吗?它有可能只是后来的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寄托罢了,就像孔夫子对于西周的怀恋。

武汉的方方,只是写了一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接近真实的东西,其力量、思想性、文学性毫无出奇之处,作家的“底线级文字”而已,却搞得这边说她是“良心作家、英雄作家”,那边说她是“汉奸作家、罪恶作家”。对于她的强烈褒贬,所证明的,不是具体的是与非,而是总体的堕落。当一个时代、一种制度、一个道德体系,对一个人的吃喝拉撒都要大动干戈,我们还能做出什么高尚的评价吗?

作家、批评家的高尚人格,无非指的是探究真相、论述真理、伸张正义、崇敬神圣等这些千古不变的东西,具体到不同国度、不同时代,则会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诸如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反教廷反愚弄、中国清末的反皇权反腐朽等。那么中国当今作家、批评家高尚人格的具体表现应该是什么呢?大概有一个起码的底线,就是对于反文明的制度及现象要有个起码的态度,而不能只是频繁地出一些没有骨头的书,不能只是奔波于各种浮夸的研讨会,却毫不涉及现实的罪恶,毫不理会因为追求真相、反抗邪恶而蒙难的人。这种冷漠卑贱的文学家、评论家,好比是守着嘴边的一坨屎,却视而不见地侃侃而谈稀饭烤鸭、岁月悠长。其实,作家、评论家是有着很多方式回避风险、践行高尚的。他们可以隐喻,可以托物,可以借古,可以“苦之笑之”……即使你连一个绵里藏针的笑话都不敢公开说,也该转发一条微信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