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古镇“清明香市”由来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新市古镇“清明香市”由来
作者:张明儿
眼下的农节刚过“春分”,转眼进入农历二月廿日前后,便到了新市古镇一年一度的“蚕花庙会”举行期间,也就是古代新市历史上每年一次的“清明香市”时节。传统年代里,这里的清明时节会有一次繁华的集市形式,本地俗称“烧香市”。顾名思义,“烧香市”之意必是因“进寺烧香”而引发的集市。又缘于此地香客大多是蚕农,烧香敬佛目的就在于“祈神佑护蚕事丰收”,所以,新市的“清明香市”又是蚕农的一场集市活动。
新市“清明香市”,根在朱泗庙。
这里所说的“香市”,本质上是中国古代因特定季候的祭祀活动而引发的集市形式。而新市的“香市”源头应该是在祭祀朱泗庙的这一传统习俗上演变而来。
新市历史上西晋时期出现了一位民族英雄朱泗,当年的朝廷为朱泗树碑立传,建祠列祭,享受庙食荣耀。并自东晋以来的历朝历代都予以褒封爵谥,可说是一方护神。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地方社祭活动便由此扩大,四方民众来这里祭祀神灵逐年增多,特别是朝代更替后朝廷对朱泗庙的加爵封谥,又加上交通业的发达,就会有更多更远的民众来这里烧香敬神。据史料记载:“宋元佑元年,镇东人民以走祀不便,请分建东庙。”北宋期间,又在新市南栅,为解漕运祈神佑护之需,又单独建了“南庙”。
这样的话,至宋代,这里有了三座朱泗庙,都围绕一方护神而建。可见当年本地祭祀一方护神已是非常潮流,其祭祀盛况可窥一斑,小小古镇建造起同样的护神庙有三座,反映出祭祀活动人满为患,车水马龙,形成历史上“清明香市”的雏形。
新市“清明香市”,盛于“觉海寺”
江南的“清明香市”比较普遍,因为“香市”靠近“清明”,本质上是符合农民在一年农事开办之前的心理祈福形式。据传,盛行较早是唐宋时期杭州的“西湖香市”,当年的西湖天竺、灵隐、昭庆、净慈等寺院是江南“香市”的发源地,“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农历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而真正影响到新市古镇烧香敬佛的传统习俗形式,应该是明末清初时期。
新市“清明香市”是从明代后期从“庙会”的社祭形式转入“香市”的入寺敬香形式,这方面的转变是当时历史时代背景所形成的,皇帝御驾亲临各寺,烧香敬佛,文武百官也要亲自拈香。据记载,江南蚕农们为祈蚕桑丰收,都要进寺烧香,即便是贫苦农家没钱,也要通过借贷典当手段烧香祈佛,世代相沿成俗。这一习俗慢慢影响到新市,并通过清明,蚕农年年进寺烧香,这以后的“清明香市”基本是以“觉海寺”为中心。这方面史料可以通过明代与清代,两个不同朝代的新市镇志资料记载,加于分析比较,获得实证。
公元一五一六年,明朝正德年间陈霆编纂的《仙潭志》中,只记载了当年永灵庙的祭祀盛事,而没有对觉海寺烧香敬佛的场景进行记载,可见当年的盛况应该是永灵庙祭祀盛况大大超越觉海寺。而到了公元一六九一年,清朝康熙年间由程之彭先生编纂的《仙潭文献》 “节令”一卷中对新市古镇“清明香市”的记载已大不相同:“大赛春社,景物繁华,士女杂沓,前后月余,近乡妇女无不入市,托以拈香祀蚕,盛极一时,而觉海寺、东岳庙为最闹。”
这里就可以了解到一些重要信息:一是新市“清明香市”是一种春社蚕事活动。二是当年新市“清明香市”已是盛极一时, 近乡妇女无不入市。三是当年香客敬香一般都在觉海寺,而不是朱泗庙。
新市“清明香市”发展中几项特殊内因
“清明香市”既然是江南古镇的普遍现象,浙北平原又都是蚕桑良地,有着一致的共性,而新市历史上的“清明香市”与周边古镇比较,之所以如此规模宏盛,还有几项特殊的内因,有别于周边其他古镇。
一是得益于“芯梗”业的品牌效应。“芯梗”又称“烛芯”,一种用于蜡烛引燃的中间芯子,用芦梗与灯心草组成。据清朝康熙年间的程之彭先生编纂的《仙潭文献》卷中“物产”一栏关于新市 “烛芯”的记载:“烛芯用芒梗为心,裹以灯草,是为烛芯。涂油即为烛。芒梗出于台州,灯草出于苏州,而作烛芯独吾镇诸村妇女所能也。”可见当年新市芯梗业已经成为江南地区的特产,而“清明香市”期间正是芯梗交易的好时节,香客们既可以在这里烧香敬佛,又能交易到质量优等的芯梗,这为新市的“清明香市”的香客幅射,自然有了更辽远的条件。据传,新市芯梗品牌名驰遐迩,至清朝初年已有很大生产和营销规模,新市镇偏西北郊区一带家家户户都从事芯梗业,产销覆盖江浙沪一带,家族链产业非常庞大,且产品质优价廉,其产业衰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二是得益于“西河口”这一治水工程的优势。新市的西河口是晋代名将朱泗治水开挖而成。这条河道贯通了南栅漾河与西栅苕溪漾河,其地理意义在于贯通了更广博的商品交流渠道:打通两条大河流的运输与商品交易,打通官方与民间的商贸往来,打通县界、府界与省界的交通壁垒。由于西河口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成为交通与商贸的便利货栈,因而客观推动了新市“清明香市”的规模扩大,人流如潮,四邻如汇。
三是得益于湖羊市场的开发。江南草木葳蕤,而水草肥长,养羊也有着良好的生长环境。湖羊的育养,大约在南宋后期,由北方蒙古绵羊改良而成,迄今约800多年历史。湖羊开发成功,新市周邻一带民间养羊风气开始盛行,这里成了江南羊群的重要产区。在此基础上,湖羊毛皮、湖羊饮食两大系列本地物产集市化促进新市古镇经济与市场繁华,深刻影响着新市百姓的生活方式,也同时大大推进“清明香市”的发展。人们在这期间从事成羊与羊崽的交易,清初的《仙潭文献》中就有关于古镇新市集此从事专项羊业交易市肆的“羊行街”记载。
四是得益于商贾与名人的双向影响。新市古镇地理优势独具,物产富庶,引来商贾汇集,而名人辈出,宅院丛林,更是让四邻香客心生向往。每至清明,四乡八邻的人都争先恐后地拥入到新市参与一场盛大的“清明香市”,消费与娱乐并举,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有南到塘栖、余杭,北到江苏、乌镇一带的香客结伴坐船而来,他们成群结队,人涌似潮,可见当年新市“清明香市”的盛况已是远近闻名。一些名人也闻讯赶来,自唐以来,每个朝代都有名人隐居于此,或有官宦贵人择此定居。如著名诗人杨万里写下的《宿徐公店》其中一篇就是述说了当年新市古镇“清明香市”的盛况:
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
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以上可以得出结论,新市“清明香市”盛行源于新市历史文化发展的由来,源于本地区地理优势与经济结构的特征,源于繁华人文的特点而形成。随着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新市古镇的“清明香市”从“烧香市”渐而转为“蚕花庙会”,这应该是符合新形势下民间文化新的表现形式,蚕与庙的关系依旧是当年“清明香市”的集市情结,虽然目前本地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蚕桑商品也不再成为本地经济的主要标志,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眷恋还是依依如昔。因为怀旧的心结是一种尊祖的德行,是对本地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保持了道德与善良基线有着历史血脉的传承,而营造与培育先进文化必备的氛围。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