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付:三仁汤的运用】

王付:三仁汤的运用

【方歌】三仁爬竹叶,朴通滑夏来, 辨证有三似,用方要细审。

【组成】  杏仁五钱15g、飞滑石六钱18g、 白通草二钱6g、白蔻仁二钱6g、竹叶二钱6g、厚朴二钱6g、生薏苡仁六钱18g、半夏五钱15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药理】具有对肠胃蠕动呈双向调节、调节内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中医证】 湿温证(暑温夹湿证)。头痛恶寒,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身体困重或疼痛,胸闷不饥,或大便不畅,苔略黄腻,脉细缓。

【西医病】 肠伤寒,肾盂肾炎,慢性结肠炎,布氏杆菌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湿温证者。

【方证分析】 本方所治之证乃湿热浸淫三焦,以湿为主所致。湿热侵袭,郁遏营卫,经气不利,则头痛恶寒;湿热壅滞,正气被遏,正气乘势而抗邪,则午后身热;湿热壅滞,气血不得外荣,则面色淡黄;湿热重浊困阻,则身体困重或疼痛;湿热郁遏胸中气机,则胸闷;湿热困阻脾胃,则不饥;湿热壅滞大肠,则大便不畅;苔黄腻,脉细缓,皆为湿热以湿为主之征。治当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方中杏仁肃降上焦气机;湿阻于中,白蔻仁宣畅中焦气机;湿困于下,薏苡仁渗利下焦气机,三药相用,以宣畅,降泄,渗利三焦气机,共为君药。湿阻三焦气机,通草、滑石,清热利湿,共为臣药。热结于内,竹叶清上、中焦之热;脾主化湿,半夏燥湿醒脾;气能化湿,厚朴理气化湿,共为佐药。方药相互为用,以奏清利湿热,宣畅气机之效。

讨论:三仁汤主治与“舌苔”,有人认为苔白腻,有人认为苔略黄腻。根据方药组成,温性药与寒性药各用4味,而寒性药用量略大于温性药,用温性药化湿,寒性药清热,病变属性是湿温,而温偏于热,所以三仁汤主治舌苔应以黄腻为主。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主治湿温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头痛恶寒,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苔黄,脉细缓为辨治要点。

2、加减用药:

若湿气盛者,加茯苓、泽泻,以泻湿利水;

若午后身热甚者,加柴胡、藿香,以芳香辛散,疏达气机;

若大便不畅者,加麻仁、枳实,以润肠理气通便;

若身体困重明显者,加苍术、川芎,以燥湿行气活血等。

3、注意事项:

寒湿证者慎用本方。

【附方】

1、藿朴夏苓汤(《感证辑要》引《医原》)

藿香二钱(6g),半夏钱半(5g),赤苓三钱(9g),杏仁三钱(9g),生苡仁四钱(12g),白蔻仁一钱(3g),通草一钱(3g),猪苓三钱(9g),淡豆豉三钱(9g),泽泻钱半(5g),厚朴一钱(3g)。水煎服。

功用:芳香化湿,渗利水湿。

主治:湿温证。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黄,脉濡缓。

2、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黄芩三钱(9g),滑石三钱(9g),茯苓皮三钱(9g),大腹皮二钱(6g),白蔻仁一钱(3g),通草一钱(3g),猪苓三钱(9g)。水六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温证。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不渴,舌苔淡黄而滑,脉缓。

三仁汤、藿朴夏苓汤与黄芩滑石汤均用白蔻仁、滑石、通草,均具有化湿利湿的作用。

三仁汤与藿朴夏苓汤同用半夏、杏仁、薏苡仁、厚朴,三

仁汤中又用竹叶,清热作用较藿朴夏苓汤明显;藿朴夏苓汤中又用藿香、茯苓、猪苓、淡豆豉、泽泻,利湿化湿作用较三仁汤明显;而黄芩滑石汤中又用黄芩、茯苓皮、大腹皮、猪苓,利湿作用较三仁汤明显;而藿朴夏苓汤利湿化湿作用又较黄芩滑石汤明显。

【方论选录】 吴瑭:“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温病条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