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满头汗,湿热上蒸!张山雷的医案,教你清热止汗,请学习|滋阴|配伍|清胃|张山雷|方药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穿越历史的迷雾,我总能看到,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用他们手中的方药,谱写出一段段传奇。

而我,只能用拙劣的文字,以及一颗谦卑的心,将那些淹没在风尘中的珍宝,挖出来,擦干净,使之再现给世人。

我承认,所有这些珍宝,都是前人留下的。

而我,不过是将它们捧出来,解读出来,仅此而已。

譬如现在,我要给你说的,就是中医近代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人物,留下的有名的经验。

这就是近代中医学家张山雷,治疗吃饭满头大汗的案例。

张山雷,生于1872年,卒于1934年。他是江苏嘉定人,放在今天,差不多就是上海人,为著名的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

话说那一年,农历四月初六的一天。

伏案治学的张山雷,听到一阵敲门声。

打开一看,来人泣泪相告:“救救,救救我的儿子”!

到底怎么了?张山雷想将来人让到屋里详谈。未想,对方抓住张山雷的手,就往外走。

到了病人家里,才知道,患者是一个19岁的大小伙子。

这小伙子,很瘦,近些年出了一个毛病,就是特别爱出汗。整个人难受至极,想要自杀。

一个人,被出汗折磨得要自杀,这也是张山雷第一次见。

原来,这小伙子近些年来,只要一吃饭,只要这饭菜是热的,肯定是满头大汗,如洗头一般。身体其他部位也会跟着出汗,但没有脑袋出汗那么严重。

一顿饭吃完,别人刷碗就行了,他得换衣服。因为衣服都被汗湿透了。

一日三餐,三次大汗,搁谁也受不了。

非但如此,这个人晚上睡觉也出汗。

就是因为这个爱出汗,夏天的时候,他几乎日日光着膀子。到了秋冬季节,也只是穿单薄的衣服。

当时,张山雷为患者诊脉,发现脉象倒是没有太大异常,只不过唇色发红,而且手心灼热,两只眼睛有时候昏蒙蒙的,看不清东西。

仔细询问,患者之前,十分喜爱杯中酒。

了解到这些以后,张山雷说,容我回去仔细斟酌,明日把配伍送到府上。

果然,第二天,一张由张山雷亲笔书写的配伍,被送到患者家里。

方寸之间,是张山雷清秀端庄的字迹——

生地六两、枸杞子三两、白芍三两、知母三两、沙参三两、地骨皮三两、丹皮二两、连翘二两、首乌四两、黄连八钱、炙甘草六钱、淮小麦三两、女贞子三两、酸枣仁三两、黄柏一两五钱、五味子六钱、枳椇子四两、焦栀子三两、玄参三两、大枣三十枚、怀牛膝二两、茯神三两、黄芩三两、桑白皮三两。

所有这些,做成药丸,长期服用。

用什么做药丸呢?用药汁。什么药汁呢?就是石斛四两、龙骨五两、牡蛎四两、玄武版四两、鳖甲二两、磁石一两五钱、石膏六两浓煎而来的药汁。

张山雷嘱托:患者切勿再碰杯中之物,饮食宜清淡。

好家伙,真够麻烦的。

但是为了孩子的病,家里人依然得如法操作。

结果,令人欣喜的是,患者在调养一段时间后,头汗现象大大缓解,浑身出汗、夜里盗汗现象就会消失。到最后,诸证悉平,宛如常人。

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

但是,这里头的意义,却值得挖掘。

我帮你了解一下吧。

其实,这个患者的身上,有一些细节,直接暴露了病因。

第一个,爱出汗,尤其是饮食的时候头面多汗。这个在中医的汗症治疗领域中,基本考虑病在脾胃。就是说,足阳明胃经走头面。如果一个人,脾胃有湿热,湿热循经上蒸,就会出现头面的多汗。吃饭的时候,胃热加剧,故而出汗明显。

这个患者,素来喜欢杯中酒,胃中湿热之邪可想而知。

第二个,患者唇红、手心灼热,乃是湿热之邪伤阴,胃阴虚的征象。本来,这患者就是年少之体,阳偏盛。如今阴津亏伤,则阳热之气更甚。阴虚阳盛,热邪迫津外出,于是自汗盗汗不已。阳热之性,令他能冬不能夏,故而即便是冬天,穿得也很少。夏天,恨不得不穿。

如此一来,治疗的思路,似乎就很简单了。

一方面,清胃中湿热。另一方面,滋阴降火。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路,才有了张山雷的那张配伍。总体看,无外乎就是生地、枸杞、白芍、沙参、酸枣仁、首乌、女贞子滋阴去虚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再用知母、丹皮、地骨皮、黄连、黄柏、黄芩来清胃中湿热,泻火坚阴。浮小麦、五味子、酸枣仁等用于敛汗。枳椇子清胃中酒气,桑白皮泻热,茯神安神,省得患者米寻死觅活。

送服丸药的汤剂配伍里,石膏大清阳明之热,石斛滋阴,其余皆起到潜镇敛阳之功,用于改善患者身上的阳性燥热。

如此一番构思,患者的问题自然可以得到解决。

好了,医案说完了。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呢?

其实在我的后台上头,总有患者问及头面出汗,尤其是一吃饭就满头大汗的事儿。

说实话,对其中的病因病机,我用文章解读过很多次了,只是大家没看到而已。

吃饭的时候头面多汗,多考虑胃热、脾胃湿热。这是千古正法,是规律。上文医案中,张山雷也是用这个思路来调治的。当然,在临床实践中,未必每个人都和病例中的人一样,所用的方药也不尽相同。但是,基本的调治思路,就是如上文所述。

我把这个东西解读出来,就是想让大家知道,这个毛病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没的。至于说文中配伍,一般人还需要专业人士来辩证指导应用。我觉得,它若经科学化裁,还是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现代中医临床,玉女煎加减、凉膈散加减,都可以治这类病。感兴趣的朋友,你不妨找来近代大贤冷方南所著的《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那里,对吃饭头汗这个事儿,有更详细的论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