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蕊夫人:国色无双,诗有侠气

中国历史上,总共存在有三位花蕊夫人。

第一位是前蜀主王建淑妃徐氏,封号为花蕊夫人,因其姐姐也被王建封为妃子,所以,她又被称为小徐妃。

第二位是后蜀主孟昶的妃子,姓徐,被封为慧妃,因貌美如花蕊,故得名“花蕊夫人”。

第三位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宫人,闽人之女,雅好赋诗,人称“小花蕊”。

今天,我们要说的花蕊夫人是第二位,孟昶的慧妃。

这位花蕊夫人,是青城人,父亲徐匡璋,是个穷书生。

她才色艺俱佳,自幼便能歌善舞,作诗习字,尤长于乐府。

十七岁那年,孟昶广选天下良家女子充实后宫,花蕊夫人容貌堪称蜀中第一,故而被选中,送入宫中。

孟昶一见她就非常宠爱,自此专宠于后宫。

自古以来,世人都喜欢都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但孟昶却觉得,世间任何一种花卉,都无法比拟这位妃子娟秀的姿色、鲜嫩的肌肤,所以,便称她为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精通音律,歌舞动人,诗词堪吟。

她曾模仿唐人王建的笔调,撰写了数百首《宫词》,首首清新奇绝,一时盛行于世。

现存花蕊夫人的《宫词》,有以下三首:

龙池九曲远相通,杨柳丝牵两岸风。

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来去碧波中。

月头支给买花钱,满殿宫人近数千。

遇着唱名多不语,含羞走过御床前。

厨船进食簇时新,侍宴无非是近臣。

日午殿头宣索鲙,隔花催唤打鱼人。

这些《宫词〉,花蕊夫人虽然模仿了王建,但是从题材到文风,都与王建的宫词有很大的不同。

她是王昶最宠爱的贵妃,因此,内容多偏重于描述自己活泼快乐的后宫生活,而不是一般宫女的哀怨与孤苦。

从艺术层次来讲,她的宫词的语言清新雅丽,音韵谐婉响亮,技巧蕴藉含蓄。

再加上这些《宫词》都是花蕊夫人的亲身经历,其所见所思相较于王建的从宫人那里听来的第二手材料,读来更会给人亲切感。

这是王建的《宫词》所不能取代的价值。

花蕊夫人是个美丽的女人,但是王昶并不是个好皇帝。

他在五代十国中,虽然是个“仁义”皇帝,诸如体恤民情,注重民生,努力发展文化、发展生产,让蜀地老百姓享受了三十余年的太平岁月,但是,他本人却疏于国防,纵情声色,还到处寻找方士炼丹壮阳、专意御女的房中术。

他每天除了在脂粉堆里腾云驾雾,就是去野外飞鹰走马、鞠球射猎,以至于让后蜀江河日下。

最终,后蜀被北宋灭国。

当赵匡胤亲率大军兵临蜀国都城下的时候,孟昶率领文武百官,大开城门,交出国玺。

赵匡胤见了这个骄奢淫逸的昏君,只是摆摆手,让他退下去,什么话也没说,就进了城,然后派人找到花蕊夫人,派人专车护送回汴京。

作为灭国之妃,花蕊夫人只有选择顺从。

当她随着北宋大军行至葭萌驿的时候,只见这一路上桃红柳绿,春意盎然,故乡却一步步地被抛在了后面,禁不住珠泪暗抛。

停车后,她便在驿站的馆壁题写了一首《采桑子》: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没等她写完,押解的军骑便催着她赶紧上轿赶路。

她不敢违抗,只得看着未竟的半阕词句,悽然而去。

到了汴京之后,花蕊夫人像天下所有美貌的女子一样,被宋太祖纳入后宫,并深得各种宠爱。

太祖皇帝早就听闻了花蕊夫人的诗名,有一次,他用一种不屑的口气,让花蕊夫人以后蜀亡国为题赋诗一首。

这个命题,深深触动了花蕊夫人的心。

亡国以来,那些淤积在她心中的羞耻、愤怒、怨恨和无可奈何的感情,顿时像一股奔腾的激流决堤而出,她脱口诵成《述国亡诗—奉召作》: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竖降旗”三字,高度概括了一个国家灭亡的缘由。

主语是“君王”,国亡的罪魁,不言自明。

第二句点明自己的处境。

自古以来,更朝换代,国家衰亡祸乱,常常归罪于女人,似乎女人是亡国祸水。

这句诗,是花蕊夫人的自我申辩,也是对这种历史陋见的抗争。

全诗用词虽然委婉蕴藉,却十分有力,言外之意,是你君臣误国,与我等不得问政事的弱女子有何干。

在当时的世俗来看,花蕊夫人这首诗几乎就是一首“反诗”,但赵匡胤听后,不仅不责怪她,反而大为感动,称赏她有情有义,有胆识,有骨气。

花蕊夫人是个好女子,赵匡胤是个好皇帝,但是赵匡胤却有个熊孩子弟弟,也就是赵光义。

赵光义见哥哥专宠一个亡国之君,认为对社稷不利,便屡次劝谏赵匡胤以社稷为重。

赵匡胤却根本就听不进去。

后来,在一次御苑射猎的时候,赵光义装作射击野兽的时候,却猛然转身射向了花蕊夫人。

弓铺鸣,花蕊夫人应声而倒。

只这一箭,花蕊夫人就再也没有起来。

而她当初留在陵萌驿壁的半阕词,不知被谁给补上了下阙,成了一首完整的《采桑子》词: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三千宫女皆花貌,妾最婵娟。此去朝天。只恐君王宠爱偏。

后来,她被人们奉为十二花神之一的芙蓉花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