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线索作文?
大壮说:“姜老师,在现代文阅读题目中,经常听到“线索”一词。可是,听了这么多年,到底线索是啥意思啊?”
姜老师不紧不慢地翻开新华字典,找到了“线索”一词的解释。
线索,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
“哦!也就是说,那些现代文阅读的文章,作者经常会运用这个手法,所以出题老师,也会经常拿“线索”来考?”大壮紧跟着问。
姜老师笑着说道:“同时,还要考到线索一词的作用。那就是贯穿全文,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那么既然‘线索’这么厉害,写作文可以用啊。姜老师,可有例文?”大壮已经猴急。
姜老师故作刁难地说道,“事情远没那么简单,你还要知道线索应该怎样运用到作文中去。”它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以时间为线索
2.以事件发展的顺序为线索
3.以某一物为线索
4.以某一人为线索
5.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6.以情感为线索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文章是以两条线索或者多条线索的混合使用。
“那么这么多用法,可否重点讲一个呀?”大壮一半明白,一半迷惑。
“好!那就以某一物为线索举例吧!”
“以某物为线索,即文章往往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以现实的物像开端,引出与这个物相关的回忆的一件事。最后再回到现实中这个物。而结尾出现的物,已经被作者深化,主观化,感情化。作文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这个物的词语多次出现。常见的结构模式为:
即:以物开头,勾起与此物相关联的事,结尾再出现此物。而结尾再出现此物时,此物已经不是开头的单纯的物像了,而是代表着作者的主观情感了。
一边说着,姜老师便随手拿出一篇例文:
那幅画 启正中学 初一 施玟
在我的书桌旁,摆着一幅珍贵的画,它散发着金色的光芒,它有着永恒的气息,每当我看到它时,就会想起那一节意义非凡的美术课。(由物开始,从现实出发,引起与物相关的一件事)
忆小学时的我,与现在可谓是迥乎不同。当时我的成绩名列前茅,还是校大队长,骄傲之心自然存于我心,有时看着那些虚度时光、无所事事的同学,心中常会泛起一丝瞧不起之心,因而我的朋友少之又少,直至那节美术课。
美术课上,老师告诉我们要给同桌画一幅肖像画。而我同桌的外貌的确也是一般,他身材矮矮的,眼睛也极小,如绣花针一般,我们也因此常拿他的样子开玩笑。说实话当我得知这项任务时,心中是有一丝抵触的。我拿着笔,先勾勒出轮廓,再一点点的补全五官,最后用彩铅上色,不到二十分钟,作品就出炉了,样子也是极像的。我拿着画在同桌左侧进行对比,虽无太大差距,但现实中的他比画中的他无疑更有生气,而我竟从未发现他是如此的有精神。只见他昂首挺胸的坐在椅子上,面露微笑的对着我,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同窗五年有余,我为何从未发现过他的优点呢?是的,因为我总是在意别人的缺点,认为别人这不好那不好,却从来没有拥有一颗善于发现别人美的眼睛,而我看我自己的眼光却恰恰相反,拥有的只有包容,只有自豪。有人说过:“生活处处充满美,但若想发现,就必须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而我,直到那时才领悟到这句话的道理所在。(回忆与画有关的事件,这个事件一定要有意义,即选材、立意)
时光荏苒,已步入初中的我已经拥有了一双善于发现他人亮点的眼睛。就是因为那幅画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现在,每每看到那幅画,那节课的一幕幕依然在我脑海浮现。它已不再是一副简单的画,而是我时刻鞭策与提示我的座右铭!(结尾回到现实,物像再次出现,深化其内涵。此时的画,已经不再是一幅画,而是一种主观情感的寄托)
大壮哦......了一声,“果然‘物事物’的结构让文章变得更完整。”但是,又马上向姜老师发问:“
1.哪类文章适用于这样的写法?
2.与物有关的事件那么多,选哪个好?”
姜老师说:“睹物思人类型最适合用此结构;同时,所选的这件事,一定是有立意的,有意义的。而这立意,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如果没有意义或立意可挖掘,光有线索穿成一条线,那只能算是结构上的成功。只有结构的成功,是无意义的。就像一个人只有骨架(结构),没“肉体”和“灵魂”。这“肉体”就是题材(事件);这“灵魂”就是题材(事件)所反映出的中心。三者都具备了,再进行艺术加工,一篇好文就不难出现了!”
大壮连声称快,“懂啦,谢谢姜老师,我这就回去写一篇!”
教学经验分享,专供写作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