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虚之五证
1、肝血不足
症状:面色无华,眩晕,夜寐多梦,耳鸣如蝉,两目干涩,眉棱骨痛,视物模糊, 或有雀盲,爪甲不荣,妇人则经量少或经闭,舌淡,脉细。
证候分析:肝血不足,不能充养头面,故面色少华而眩晕,耳鸣如蝉,舌淡; 血不能上濡于目,故两目干涩,眉棱骨作痛,视物模糊或雀盲。 妇女则经脉失其濡养,血海空虚,故月经量少或经闭, 血不足则不能充盈脉道而脉细。
典籍:《笔花医镜·肝部》说:“肝之虚,肾水不能涸木而血少。脉左关中弱或空大, 其症为胁痛,为目干,为眉棱骨眶痛……”
治法:滋补肝血
方药:补肝汤 (《医宗金鉴》)
方义:方中以川芎、当归----之“动”,以行血中之气, 以熟地、白芍----之“静”,以养血中之血, 以枣仁、木瓜、麦冬、甘草-----意在取其酸甘化阴,以护肝阴, 故本方对肝血不足之证有较好的效果。
2、肝阴不足
症状:头目眩晕,耳鸣筋惕,低热起伏,五心烦热,盗汗,舌绛苔少,脉细弱而数。
证候分析:肝血虚证进一步发展,使肝阴亏乏,是以头目眩晕而筋惕。 阴虚则生热,故五心烦热,或低热起伏。 肝肾精血同源,损则俱损,荣则俱荣,肝阴不足则肾水亦乏,故耳鸣盗汗。 舌绛苔少、脉细弱而数,为肝阴不足之征。
治法:滋阴柔肝
方药:叶天士养肝阴方(《临证指南医案》)
方义:方中以女贞子、旱莲草、生地----以补肾阴,使肾水足而涵肝木;
芍药佐阿胶----补阴之中而又敛阳; 天冬----养阴柔肝; 茯苓----甘淡、利水宁神, 共奏养阴柔肝之效。
3、阴损及阳
症状:脉动似数,按之不鼓,便血日久,吸促如喘,心悸、耳鸣, 或脉数悠悠,头巅疼痛,自利兼喘,汗出淋漓,昏倦如寐,舌紫绛不渴。
证候分析:便血、下痢日久----以致肝肾之阴欲脱,故脉动似数,按之如鼓, 甚则汗出淋漓,昏倦如寐,舌紫绛不渴; 阴脱而风阳外越----故见息促、巅痛、心悸、耳鸣。 肾阴竭、关闸失司----是以便血失度,甚至厥脱。
治法:固摄平肝
方药:加味赤石脂禹余粮汤。(叶天士方)
方义:本方原载《临证指南医案》, 方中以禹余粮、赤石脂----之外刚内柔,味酸质厚,能填阳明空漏, 人参----益气生津,合木瓜----以入胃, 五味子、萸肉----酸收敛阴固液,以熄肝风。盖阳明阳土,宜济以柔, 误用刚燥,虑其劫液。 因此,固胃关就是固少阴,滋化源,即所以救肾阴也。
4、肝气虚衰
症状:胁肋胀满,少有疼痛,气短不足以息,难以平卧,头重目眩,四肢乏力,纳差,脉两寸细微无力,左关弦细。
证候分析:肝气虚怯,疏泄不及,气机郁滞----是以胁肋胀满,或有疼痛。 气虚----则温升不足,气血不能上达,故头重目眩,气短不足以息, 而难以平卧,两寸细微无力。
左关弦细----皆为肝气不足之征。
治则:补肝益气
方药:理郁生陷汤
方义: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肝气,昔人皆以黄芪为温脾益气之品,其实补肝作用更胜一筹,张锡纯说:“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药不效,重用黄芪。” 佐知母----凉润之品,以制黄芪之热,
柴胡----疏肝理气, 当归身----养血, 桂枝----暖肝, 生龙牡----重镇肝魂, 从而,本方升而不散,温而不热,为其特点。
5、肝阳虚衰
症状:精神悒悒不乐,头痛目眩,胸胁满闷,懒言善太息,神疲气短,肢冷便溏,小腹冷痛,舌淡,脉虚弦。
证候分析:典籍----《圣惠方》云:“肝虚则生寒。”因肝脏为一阳生化之气,内寄相火,肾中真阳寄于肝胆之中;若肝阳不足,肝魂不振,故精神悒悒不乐,头痛目眩。 肝虚则脾土不运,故肢冷便溏,肝经络于小腹,故见小腹冷痛。 肝虚则疏泄不及致气郁,故懒言善太息,神疲短气。 阳气不运,故胸胁满闷。舌淡,脉虚弦,则主肝阳不足。
治法:温肝益气
方药:桂枝加桂汤
加减:气虚甚者----加人参、黄芪; 阳虚甚者----加肉桂、淡苁蓉、鹿角、巴戟天、木瓜; 少腹冷痛-----加吴茱萸、生姜。
方义:方中以桂枝加桂汤, 重用桂枝----疏肝木之逆,温肝阳之虚。 气虚甚佐参芪----温升益气, 阳虚甚----加温润之品以温肾阳, 肾阳充则肝阳亦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