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季氏篇(七)

  一、原 文  
季氏第十六

16.0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二、释 解  

老师说:“君子应当时常检束自己的身心,觉察生命本原血气的脉动,克制随顺而不放逸,引导生命复还天性归顺义理,始终处于天性之善和人性之善的大道之上。因此君子在顺道从善的实践中戒慎有三:年少之时,先天的血气正在逐渐强盛地生长,但气与血之间还没有能够达成天道和人性的和谐安定的秩序,此时要戒慎情色欲望对先天血气的伤害,克制修心,不放逐情感欲望,让其随顺道义自然慢慢地成长壮大。壮年之时,先天的血气已经旺盛刚强,刚强之气让人好勇,旺盛之血让人争强,好勇争强破坏了天道人性的谐和秩序,戕害生命天性的自然和人性的和善,此时要戒慎动气斗狠对血气和天道人性的自残,正心静定,克己养德,让其随护先天的安定而不损义理。老年之时,先天的气血开始衰弱退隐,逐渐回归于寂静,血气的衰退让人伤感无力,此时要戒慎随忤逆天性道义而生的恐惧贪得之心,在天性道义之中安身住心,以义理养心化德,成就知足、知性、知命的慈悲富足的人生。”

  三、释 字  

《说文》:戒:警也。从廾持戈,以戒不虞。居拜切。

《广韵》:戒:慎也,具也,备也,警也。《易注》云:“洗心曰斋,防患曰戒。”

汉字“戒”以左右手并举相合持戈之形,会防备警戒之意。《说文》:“戒,警也。从廾持戈,以戒不虞”。本义为警戒、防备,引申为革除、劝导、警告、改掉、谨慎、慎重等义。

  四、素 说  

前一章通过“侍于君子有三愆”的教导,期望侍奉君子之“相”能明察事理、道义之秋毫,不躁不隐,守职慎言,尽臣子相侍君子之道,从而实现行政的上下通达顺畅以及治安民乐、人心向善的祥和。本章通过“君子有三戒”的教导,期望人们从君子的所戒和克制引导的能力之中,体悟君子从自然生命的血气动态的变化中,克制引导自然生命顺道从善而成德的自觉,从而在其具体行政实践中把握克己复礼、弘道从善的礼乐文明之本。

老师说:“君子应当时常检束自己的身心,觉察生命本原血气的脉动,克制随顺而不放逸,引导生命复还天性归顺义理,始终处于天性之善和人性之善的大道之上。因此君子在顺道从善的实践中戒慎有三:年少之时,先天的血气正在逐渐强盛地生长,但气与血之间还没有能够达成天道和人性的和谐安定的秩序,此时要戒慎情色欲望对先天血气的伤害,克制修心,不放逐情感欲望,让其随顺道义自然慢慢地成长壮大。壮年之时,先天的血气已经旺盛刚强,刚强之气让人好勇,旺盛之血让人争强,好勇争强破坏了天道人性的谐和秩序,戕害生命天性的自然和人性的和善,此时要戒慎动气斗狠对血气和天道人性的自残,正心静定,克己养德,让其随护先天的安定而不损义理。老年之时,先天的气血开始衰弱退隐,逐渐回归于寂静,血气的衰退让人伤感无力,此时要戒慎随忤逆天性道义而生的恐惧贪得之心,在天性道义之中安身住心,以义理养心化德,成就知足、知性、知命的慈悲富足的人生。”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戒之在色”并不是指“戒女色”,而是指“戒好色”。从前面的《子罕篇》和《卫灵公篇》的教导中可以知道孔子是将“好德”和“好色”相对应的,“戒之在色”是告诉人们君子“少之时”应当修其“好德”之心。本章孔子根据人的少、壮、老生理与心理特点,提出了“戒色,戒斗,戒得”,虽然表面是说养身,实际上是言说修身成德。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得,贪得也。随时知戒,以理胜之,则不为血气所使也。范氏曰:'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异于人者志气也。血气有时而衰,志气则无时而衰也。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者,血气也。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者,志气也。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劭也。’” 张居正《四书直解》中解道:“盖人之嗜欲,每随血气以为盛衰,惟能以义理养其心,则志气为主,而血气每听命焉,故孔子随时而设戒如此。其实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从少至老,皆当以三者为戒也,修己者可不警哉?”《论语》编者将本章编排在这里,是期望人们能从自然生命的血气动态变化之中,从君子的克制引导自然生命顺道从善而成德的自觉之中,体悟君子的所戒,把握君子的克己复礼和弘道从善的礼乐文明之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