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柴胡证与少阳证半表半里证之鉴别

张仲景在《伤寒论》少阳病篇对柴胡证进行辨 证时提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 必悉具”。后世医家对此段原文的解释见仁见智、争 论不休:何谓柴胡证?柴胡证是否少阳证?柴胡证 是专指小柴胡汤证,抑或包括《伤寒论》所列以柴胡 名方的六个汤证?柴胡证主要包括哪些症状?即 “一证”是指哪几个症状之一?柴胡证、少阳证、半 表半里证是否名异质同……。

1 柴胡证与少阳证半表半里证之异 历代注家释小柴胡汤证大多以少阳证、半表半 里证为解。常将柴胡证、少阳证、半表半里证三证合 一,概而言之。“例如把太阳病中和阳明病中的小柴 胡汤证俱解释为已传人少阳经。把厥阴病中的小柴 胡汤证则解释为复出少阳”。柯韵伯:“少阳处半 表半里,司三焦相火之游行,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 眩为提纲,是取病机立法矣。夫口、咽、目三者,藏府 精气之总窍,与天地之气相通者也,不可谓之表,又 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正所谓半表 半里也……”,将少阳病的病机以及少阳病之病位皆 用半表半里来加以解释,从而认为柴胡证即少阳证, 少阳证即半表半里证。然而,综观临床,三者名不同, 含义亦非。

李克绍教授在‘《伤寒论》六经提纲琐谈”一文 中指出少阳证与柴胡证在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上不 同:少阳证是外邪直接中于少阳,少火被抑,上寻出 窍,伤寒二三日即可出现口苦、咽干、目眩。故此三 证为少阳证提纲;柴胡证则是外邪中于太阳,由表 向里,结于半表半里的胁下,伤寒五六日方才出现寒 热往来、胁下痞满。治疗都可用小柴胡汤,只是柴 胡证应加大柴胡用量,以提邪外出。

一如何志雄教 授所言“少阳发病有两个原因:一是由太阳病误治 传来,一是由感受风寒直接引起……半表半里证主 要是指由误治传变的少阳病……由风寒直接引起的 少阳病,属胆火外发的里热证,而元邪正相争,寒热 往来的病机病情,便不能称为半表半里证了。将 少阳病分为半表半里证和里热证。认为少阳病其 义广,柴胡证其义窄。任应秋教授亦认为:“少阳经 证……须辨其为虚火与实火。寒热往来,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食为虚火,宜小柴胡汤;寒热往来,心中痞 硬,郁郁微烦,呕不止为实火,宜大柴胡汤。府证无 寒热往来于外,却有寒热相搏于中,分痛、痞、利、呕 四证”。将少阳病分为经证、府证。其中经证又分虚火、实火。明确指出小柴胡汤仅适宜于少阳病经 证中属虚火者。同样认为少阳病义广,柴胡证义窄。 而不提半表半里。“因此把少阳病作为‘半表半里’ 位置固定下来,既无客观上的依据,亦无原著为凭。 实际上是对伤寒原著的误解”。

从柴胡证之四大 主症来看,用病在躯壳之里,脏腑之外也是难以解 释的,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当病在肝胆;呕而 发热说明涉及脾胃也是很明确的。“小柴胡汤证之 病变位置,当以少阳胆腑、三焦为主,与肝脏、脾胃 等亦有关系。而非纯粹躯壳之里,脏腑之外,两夹 界之隙地,所谓半表半里”。 故少阳证以口苦、咽干、目眩为纲;柴胡证以寒 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呕而发热四大证 为凭;而半表半里只不过是前人对少阳区域划分的 一种形式。故而,尽管少阳证代表方也是小柴胡汤, 但临证绝不能将三者概而言之、一方统之。

2柴胡证所指及其主证 柴胡证主要包括哪些症状?是专指小柴胡汤 证,抑或包括《伤寒论》所列以柴胡名方的6个汤 证?考《伤寒论》以柴胡名方的共有6方:即小柴胡 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 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证:上焦气 郁致胸胁苦满。有食欲不振、呕吐等胃部症状,多无 下利、便秘症状。大柴胡汤证:中焦热结致心下急。 无食欲不振、呕吐等胃部症状,多有下利、便秘症状。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柴胡证误下伤津而见“小便 不利、渴而不呕”等证。柴胡加芒硝汤:主治柴胡证 误下兼里实而见潮热、下利之证。《伤寒论》:“胸胁 满而呕……此本柴胡证,下之……潮热者,实也。先 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柴 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太阳病误下导致邪热内陷, 出现表里俱病、虚实互见之烦惊、谵语、一身尽重等 证。柴胡桂技汤: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用 治柴胡证与桂枝证并病。即治外有桂枝证之“发热, 微恶寒,肢节烦疼”,内有柴胡证之“微呕,心下支结” 之证。综上可知:柴胡证专指小柴胡汤证,余方证 乃其变证而已。 小柴胡汤证的主证有哪些?对此历代医家理 解也不相同。或言指口苦咽干目眩;或言小柴胡汤 有七大主症;或言有四大主证。

张志民、周庚生在 《小柴胡汤用法研究》一文中即持七大主证说:口苦 (口酸)、咽干(咽痛)、目眩(轻则眼花,重则地转)、寒 热往来(发热早晚差距大,一般无寒战)、胸胁苦满 (善叹息即是胸胁苦满的表现,心下支结、胃痛、胁痛 可视作胸胁苦满)、心烦(多夜眠不安)、喜呕。李家 庚则有七或四证说:“小柴胡汤主证据96条有‘往 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加 上263条之‘口苦、咽干、目眩”“51。林道忠、曾国禄 则为四证说:“张仲景将‘口苦、咽干、目眩’作为少 阳病的提纲……作为小柴胡汤证的四大证之一”州。 另三证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与七证说 相比无嘿嘿不欲饮食,且将口苦咽干目眩作为一证, 示三者齐备方可。笔者赞成此观点。因目眩一证以 内伤为主,单独出现不足以反映柴胡证病机。嘿嘿 不欲饮食可在很多疾病中见到,特异性不强,故也不 宜作为柴胡证主证。因此柴胡证的主证为口苦咽干 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而发热四大证。

3 柴胡四大证临证需详查 该条文之首句为“伤寒中风”,说明其系急性 热性疾病,这一点不能忽略。因为首先依此即可 与内伤杂证割裂开来,从而以减少小柴胡汤证的 误诊误治。如在“伤寒中风”基础上又兼见一个以 上柴胡证症状即可用小柴胡汤。故该条文之理解 应为:伤寒中风又有柴胡四大证之一,一证即可, 不必悉备。同时还要注意几个主证之鉴别。如: 仅见口苦咽干目眩任何一证皆不行,其中目眩一 证最具特异性,但目眩的病机有虚有实:实又有风 火上扰清窍与痰湿上蒙清窍之异;虚又有中气下 陷、清阳不升与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之别。口苦又 多乃肝胆火旺,胆气上逆所为。咽干多系热灼津 伤或湿困津不上承所致,常伴口渴。故口苦咽干 二症只有与目眩同时出现时,才对柴胡证有诊断 意义。因此应将口苦、咽干、目眩三证统为一证, 不宜单列。

在中药典籍的柴胡部中,往往以往来寒热为其 主治。但寒热往来并非柴胡证所独有,临证见寒热 往来一证尚需具体分析,按寒热轻重、邪之深浅辨 治。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当寒热 往来而无腹痛、心下悸、小便不利等证时方用小柴胡 汤;如寒热往来而寒重热轻,伴腹痛、心下悸、小便 不利则用小柴胡去黄芩汤……从寒热轻重选方大抵 如此,总依其化热程度分别选用。如寒邪在化热过 程中未能得到有效遏制而逐渐人里:证见发热恶寒 兼见微呕、心下支结则用柴桂各半汤;不渴、外有微 热则用小柴胡去人参加桂枝汤;但见“柴胡证”一证 方用小柴胡汤;呕吐而下利则用大柴胡汤;再进一 步如出现四大一黄或痞、满、燥、实则按阳明证论治。

寒邪在人里过程中逐渐化热,每步皆有症状以指引。 以症状测因机、以症状测寒热轻重及深浅,随证治 之。 有医者说质之仲氏之书,其用柴胡,无不有胸 胁苦满,无胸胁苦满者,则用之无效。原文“阳明 病……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阳明病,胸胁 硬满……可与小柴胡汤”。“太阳病十日已去……设 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皆有胸胁苦满而无寒热 往来可证。然从临床实践中可知胸胁苦满也不是小 柴胡所独有,如大柴胡、四逆散、小建中、脏结证等证 中均可见胸胁苦满。胸胁苦满轻以胁下紧张为主, 便秘少见,小柴胡汤主之。胸胁苦满重以“心下急” 为主,紧张更在下方且范围广,多有便秘,大柴胡汤 主之。如胸胁苦满见全腹硬满、紧张而膨隆,四逆散 主之。胸胁苦满见紧张而柔软,伴“心中悸而烦”小 建中汤主之。故临证仍需根据苦满程度、范围、伴随 症状遣方用药。 至于四大证之一“呕而发热”一证,临床所见其 病机更显繁杂,有外感也有内伤。阴虚、气虚、湿热、 肝热、胆热、胃热、气郁发热、血瘀发热、食积发热等 皆可出现呕而发热的症状。只有冠以伤寒中风,其 病机方可指向小柴胡汤。总之,“有柴胡证,但见一 证便是,不必悉具”的运用原则,旨在示人辨证中要 善于抓主证,其要点在于“不必悉具”,而非“但见 一证便是”,同时是以“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为前 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