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到咸水鱼 “走出去”的转变关键就在这里

基业长青国际工程与投资研究院院长吴之昕,是英国特许建造师协会(CIOB)资深会员,曾任中建一局总工程师、中信建设建筑首席顾问,深耕行业五十多年,对行业有着深厚情怀,主张培训要不断创新以服务“一带一路”。本文对吴先生在互联网+“一带一路”企业能力升级研讨会暨“基业长青”智能学习卡新品发布会上的精彩观点进行了整理。

近年来世界和工程行业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世界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全球经济短期增长预期上调、新兴市场投资力度加大、恐怖主义威胁全球经济、贸易保护主义阴霾不散、地缘政治局势紧张、金融监管放松潜藏金融危机等。

工程行业发生的变化主要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主战场,2016全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承包新签合同额1260.3亿美元,占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完成营业额759.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7.7%;资本引领的BOT/PPP成为对外工程承包的重要模式,EPC+F 模式的运用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资本引领”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势在必行。

世界和工程行业发生的变化驱使“走出去”工程企业提出两项战略性要务:一是实现高层次共赢合作,需要承包商向投资商转化、国际化资源整合及一体化的高端服务链;二是远离低层次恶性竞争,转而接轨国际化商务惯例、谙熟国际化技术规范、运用项目所在国/第三国劳务。

因此“走出去”工程企业对培训业的需求变为“贴近前沿、务实管用”。贴近三大前沿:商业模式前沿,如BOT/PPP;建设理念前沿,如生态、环保;建造技术前沿,如工业化。务实管用,即关键人员首先培训、关键内容着重培训、关键技能学练结合。

那么“走出去”人才培训如何“贴近前沿”、“务实管用”?答案是做最好的“走出去”人才训练学校,提供工程企业人才培养“过渡池”,实现“走出去”人才的“浸泡式能力培训”。

这样的新需求呼唤全方位的培训创新。

一是培训模式创新,可采用结构化研讨、“联合军演”、在线课堂等模式。基业长青的国际工程商务人才实战特训营、3月27-29日举办的公开课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的变更与索赔管理实战工作坊等均是基于工程案例的实战培训。

二是培训产品创新,需要将实战能力训练、前沿/热点探讨包括在内。

↑ 学习卡部分公开课预览

三是培训商业机制创新。包括:国内国际进行高端合作,比如1月7日基业长青举办的中英专家交流会;形成“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比如形成市场开拓平台、业务提升平台、政绩实现平台等。

顺应大势,国资委将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特邀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学者、企业家、媒体等参加。“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示,我们无意为“一带一路”划定明确的地理界限,因为“一带一路”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国际合作的倡议,可以而且应该向所有志同道合的国家开放。这个倡议不是一个“会员俱乐部”,而是广泛参与的“朋友圈”。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国利益已经进一步融合,互为合作发展的机遇。

剧透一下:吴之昕院长是“基业长青”智能学习卡课程的主要讲师之一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