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病因辩证

        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属于何种因素所致的一种辨证方法。
        病因辨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六淫疫疠 、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四个方面,其中六淫、疫疠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七情为内伤性病因,常使气机失调而致病。饮食劳逸则是通过影响脏腑功能,使人生病。外伤属于人体受到外力损害出现的病变。
六淫、疫疠证候
         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来的致病邪气。六淫的致病特点:一是与季节和居住环境有关,如夏季炎热,患暑病的人多;久居潮湿之地,易感受湿邪;二是六淫属外邪,多经口鼻、皮毛 侵入人体,病初常见表证;三是六淫常相合致病,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又常常相互影响或转化。
         疫疠为自然界一种特殊的病邪,其致病具有传染性强,并迅速蔓延流行的特点。
风淫证候
        风证,是指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的一类病证。因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故具有发病急、消退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 发热 恶风,头痛 ,汗出,咳嗽 ,鼻塞 流涕。苔薄白、脉浮缓,或肢体颜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或颈项强直,四肢抽搐 ,或皮肤瘙痒 。
          证候分析 风邪袭表,伤人卫气,使腠理开合 失常,故见发热恶风、头痛、汗出。风邪犯肺,肝气失宣,故见咳嗽、鼻塞流涕。脉浮缓、苔薄白,为风邪犯卫之证候。风邪侵袭经络,经气阻滞不通则见麻木,口眼歪斜,强直,抽搐 。风邪搏于皮肤,故见皮肤瘙痒。
寒淫证候
        寒证,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类病证。因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故易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 ,无汗,头痛,身痛 ,喘咳,鼻塞,苔白薄,脉浮紧。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 肠鸣 ,泄泻,呕吐 等。
         证候分析  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闭塞,卫阳之气被遏而不得宣发,故见发热恶寒 ,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先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白薄,乃寒袭于表的征象。若寒邪郁结于经脉、阳气损伤,壅遏气机,则手足拘急;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寒凝,气失温煦,筋脉收缩,而脉微欲绝。若寒中于里,损及脾胃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肠鸣,呕吐,泄泻。
暑淫证候
         暑证,是指夏季感受暑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暑性炎热升散,故为病必见热象,最易耗气伤津,且暑多挟湿,常与湿邪相混成病。
临床表现:伤暑,感热,汗出,口渴,疲乏 ,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象虚数。中暑 ,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气急 ,甚或昏迷 惊厥 ,舌降干燥,脉濡数。
        证候分析:伤暑,为感受暑,湿之邪,汗出过多,耗伤津气所致。暑性炎热,蒸腾津液,则恶热,汗多而口渴,尿黄;暑病汗多,气随汗泄,故疲乏而脉虚数;暑挟湿邪,湿泛上焦,故苔白或黄。至于中暑,则是人在夏令烈日之下劳动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明,因而卒然昏倒。暑热之热,灼气伤津,故发热,口渴,汗出,气急;暑热扶湿,蒙蔽清窍,内陷心色,则神昏;暑热伤津耗气,肝风内动,阳气不达四肢,则惊厥;暑热炽甚,营阴受灼,舌绛干燥,脉濡数。
湿淫证候
         湿证,是指感受湿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湿性重着,粘滞,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故其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
         临术表现  伤湿,则头胀 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 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冒湿,则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弱,湿伤关节,则关节酸痛 重着,屈伸不利 。
         证候分析  伤湿,是湿邪犯表,发于多雨季节外感病初期,亦称表湿证。湿性重着粘滞,阴碍气机,清阳失宣,故见头胀而痛,胸前作闷,体倦,身重而痛等症状。湿邪与卫气相争,故发热,汗出而热不退。湿为阴邪,不伤津液,故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是湿邪为患之征。
        冒湿则是冒犯雾露,或感受湿邪,阳气被遏所致,湿在头部,清阳被困,则头重如裹。
湿邪弥漫全身,阳气不得敷布,则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弱,亦为湿邪困遏之征。湿邪侵入关节,气血不畅,故酸痛,湿性重滞,故感受重着,临床称之为“着痹”。
燥淫证候
        燥证,是指感受燥邪所致的一类病证。燥性干燥,容易伤津液,临床有凉燥 与温燥之分。
        临床表现  凉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咳嗽,喉痒,鼻塞,舌白而干,脉象浮,温燥,身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心烦,干咳痰 少,甚或痰中带血,皮肤及鼻咽干燥,舌干苔 黄,脉象浮数。
        证候分析  凉燥多因深秋气候转凉,燥邪与寒邪合而致病。燥寒袭于肺卫,故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等类似外感风寒表证的现象,又见咳嗽、鼻塞、咽痒舌干,脉象浮等肺燥的证候。温燥则是秋初气候尚热,炎暑未消气候干燥,燥热迫于肺里,灼伤津液,故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等类似风热表证的现象,又见干咳 、痰粘量少,皮肤及咽干燥,口渴心烦等燥热伤津的症状。舌干苔 黄,脉浮而数,均为燥热之证。
火淫征候
        火证,是指广义火热病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火热之邪,其性燔灼急迫,为病常见全身或局部有显著热象,容易耗伤阴津,使筋脉失于滋润而动风,,亦可迫血妄行而出血。
        临床表现  壮热,口渴,面红目赤 ,心烦,汗出,或烦躁谵妄 ,衄血,吐血,斑疹 ,或躁扰发狂,或见痈脓,舌质红绛 ,脉象洪数或细数。
        证候分析  火热之邪侵入气分,则见壮热、口渴、面红目赤、脉洪数。若邪气在气分不解,进入营血,耗血动血,逼血妄行,则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火热壅盛,心肝受灼,则躁扰发狂。火毒壅于血肉之间,积聚 不散,则肉腐血败而见痈脓。舌红绛,脉数 ,是火热深入营血之征候。
 疫疠证候
         疫疠又名温病。是指由感染瘟疫病毒而引起的传染性病证。疫疠致病的一个特点是有一定的传染源和传染途径。其传染源有二:一是自然环境,即通过空气传染;二是人与人互相传染,即通过接触传染,其传染途径是通过呼吸道与消化道。疫疠致病的另一特点是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临床表现  病初恶寒发热俱重,继之壮热,头身疼痛,面红或垢滞,口渴引饮,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舌红绛,苔黄厚干燥或苔白如积粉,脉数有力。
         若兼有头面,颈部红肿疼痛,咽喉剧痛 ,为大头瘟。
        兼有发热,咽喉红肿糜烂疼痛,全身遍布猩红色皮疹,为烂喉痧。
        兼有咽喉肿痛,复盖白膜,咳声嘶哑 ,状如犬吠,吞咽,呼吸困难 ,为疫喉。
         若病初恶寒发热,继而阵阵痉咳不止,咳剧则面色青紫 ,涕泪俱出,呕吐,咳止时伴有鸳鸯 样叫声,多见于小儿,为疫咳,又称为“顿咳”、“顿呛 ”、“百日咳 ”。
        兼有腹痛,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 ,时时欲泻,为疫毒痢。
         证候分析 :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或内伏膜原,表里分传,故病初即见恶寒发热俱重,疫毒迅速弥漫三焦,则致壮热,头身疼痛。瘟疫疠邪上攻,则见面红,舌红绛。若移浊疫邪上蒸于舌面,可致苔白如积粉,面色垢滞。热盛迫津外泄,故汗出量多。热扰神明,则见烦燥,重者神昏谵语。热极生风,筋脉拘急,可见四肢抽搐。
        若风温毒邪壅滞于少阳胆经,致使气血壅滞于局部,而见头面、颈部红肿疼痛,咽喉剧痛。
         若疫毒壅滞于肺胃,上攻咽喉,则咽喉红肿糜烂,舌体鲜红;外泄于肌肤,全身遍布猩红色皮疹。
         若燥火疫毒从口鼻而入,毒聚咽喉不散,则咽喉肿痛;复生白膜,拭之不去;若白膜覆盖,阻滞气道,致咳声嘶哑,状如犬吠,吞咽、呼吸困难。
         若内有伏痰,又感疫疠之邪,疫毒与痰互结,深伏于肺,致肺失清肃,肺气上逆,而见阵发性痉咳不止。咳剧则气机逆乱,可出现面色青紫涕泪俱出,呕吐等症。若饮食不洁,湿热疫毒侵袭胃肠,阻滞气机,灼伤气血,致腹痛,时时欲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七情证候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当精神刺激超越了病人自身的调节能力时,便可发生疾病。七情征候均见于内伤杂病。
        情志致病有三个特点:一是由耳目所闻,直接影响脏腑气机,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不和,阴阳失调。如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悲则气消,思则气结,喜则气缓。二是与个人性格、生活环境有关。如性格急躁者,易被怒伤;而性格孤僻者,常被忧思所伤。三是不同的情志变化,所影响的内脏也不同。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临床实践证明,情志所伤,能够影响内脏的功能,这是肯定的,至于具体伤哪一内脏,引起何种气机变化,并不一定象上面所说的那样机械,只有详细审察病情,才能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临床表现  喜伤,可见精神恍惚,思维不集中,甚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脉缓 ;怒伤,则见头晕 或胀痛 ,面红目赤,口苦 ,胸闷 ,善叹息,急躁易怒,两胁胀满或窜痛,或呃逆 ,呕吐,腹胀 ,泄泻,其则呕血 ,昏厥 ,脉弦;思伤,可见头晕目眩,健忘 心悸 ,倦怠,失眠 多梦 ,食少,消瘦 ,腹胀便溏,舌淡,脉缓;忧伤,则情志抑郁 ,闷闷不乐,神疲乏力 ,食欲不振 ,脉涩;悲伤,见面色惨淡,时时吁叹饮泣,精神萎靡 不振,脉弱;恐伤,少腹胀满,遗精 滑精,二便失禁;惊伤,则情绪不安,表情惶恐,心悸失眠,甚至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证候分析  喜为心之志,过喜,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而见精神恍惚,思维不集中,重者神明失主,致神志错乱,语无论次,举止异常。
         怒为肝之志,怒则气上,大怒可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 ,而致两胁胀痛,胸闷,善叹息,或见急躁易怒。肝气横逆,克犯脾胃,胃失和降则致呃逆、呕吐;脾气不升则见腹胀泄泻。
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气血并走于上,故致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甚至气血蒙蔽清窍,而突然昏厥,血随气妄行,则见呕血。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太过,可使脾气耗伤,心血亏虚。脾气虚 则运化失健,则见食少,腹胀便溏。心血不足以养心,致心悸,失眠多梦。形体不得气血濡养,则清瘦,倦怠,头晕目眩,健忘,舌淡脉缓。
         忧愁日久不解,耗伤脏腑之气,故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过度悲哀,则使气消,故见面色惨淡,时时虚叹饮泣,精神萎靡不振。
         恐则气下,极度恐骇,可使肾之精气下劫,肾气不固,则遗精,滑精,二便失禁,下焦气机不畅,而见少腹胀满。惊则气机逆乱,心神不能安藏,则情绪不安,表情惶恐,心悸失眠,重者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饮食、劳逸证候
         饮食、劳逸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但不知调节,也能成为致病因素。
        饮食所伤证
        饮食所伤证,是指饮食不节而致脾、胃肠功能紊乱的一类病证。
        临床表现  饮食伤在胃,则胃痛 ,恶闻食臭,食纳不佳,胸膈痞满,吞酸 嗳腐 ,舌苔厚腻 ,脉滑有力。饮食伤在肠,则见腹痛泄泻,若误食毒品,则恶心 呕吐,或吐泻交作,腹痛如绞,或见头痛、痉挛、昏迷等。
         证候分析  饮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运化功能,致食物不能及时腐熟运化,胃气不降,浊气不得下行,则见恶闻食臭,食纳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等症状。饮食伤在胃,气滞不通,故胃痛。饮食伤在肠,影响小肠受承和大肠传导的功能,气机不利,则见腹痛、泄泻。
劳逸所伤证
         劳逸所伤证,是指因体力或脑力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所引起的一类病证。
         临床表现 过劳 ,则倦怠乏力,嗜卧,懒言,食欲减退 。过逸,则体胖行动不便,动则喘喝,心悸短气,肢软无力 。
          证候分析  过劳则消耗,致元气损伤而见倦怠无力、嗜卧、懒言、饮食减退。过逸,则气血运行不畅,脂肪蓄积,身体肥胖 ,加之肥人多痰,痰湿内阻;故动则心悸短气、喘喝等。
          房室所伤证
          房室所伤证,是指性生活过度,或早婚,产育过多,导致肾亏而表现为生殖系统疾患的症证。
        临床表现: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 ,形体消瘦。男子遗精,早泄 ,阳萎;女子梦交,宫寒不孕,经少经闭,带下清稀量多。
        证候分析:肾精亏虚,不能滋养形体则消瘦,腰膝酸软。肾精受伤,无以生髓,脑髓不充,元神失养,故头晕耳鸣。肾主生殖,阳虚火 衰,故男子阳萎、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经少经闭。肾虚则带脉不束,故带下清稀量多。阴虚不能制阳,虚火内生,扰动精室,故男子遗精,女子梦交。
         在临床
(0)

相关推荐

  • 疠气的致病特点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已经把六淫之邪的致病特点全部都讲完了.在六淫之外还有时邪,都是属于"外因".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所谓的时邪是什么. 时邪,又称为"疠气".& ...

  • 《三因司天方》剖析

    韩海伟,柳成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摘要:宋代陈无择在其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记载运气方16首,为医家应用运气学说指导临床提供了范例.虽然今人应用该方并发表多种 ...

  • 对“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理解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歧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帝曰:虚实何如?歧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藏皆如此.(<素问·通评虚实论>) "邪气 ...

  • “邪"与“邪气"辨析

    邪与邪气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 二者含义为何?关系如何?古今医家观点不一, 见仁见智. 本文拟就邪与邪气的关系做一辨析. l邪与邪气的现代认识 一般认为现代邪等同于邪气, 二者未有明确区分. 五版及规划 ...

  •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 详解颈椎病——病因、分类、辩证及相关的治疗方法!

    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损伤或颈椎及其椎间盘.椎周筋肉退变引起的脊柱平衡失调,挤压颈部血管.交感神经.脊神经根和脊髓等,产生颈.肩.背.上肢.头.胸.部疼痛及其它症状,甚至合并肢体功能丧失 ...

  • 消瘦病因及中医辩证诊治

    各种消瘦的原因分析及治疗方法 气血虚弱型消瘦 [病因]多由劳倦内伤,或病后失调,或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不足所致. [症状]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无华,头晕目眩,倦怠无力为证候特征.伴有心悸,失眠,少气 ...

  • 气血津液辩证《中医诊断学》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气血津液辨证,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津液所反映的各科病证的一种辨证诊病方法. 由于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它们的生成及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的功能活 ...

  • 中医诊断学关于气血兼病辩证的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中医诊断学要主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案书写等内容.中医诊断学也是中 ...

  • 中医诊断学辩证歌诀及针灸总结版

    ​表里寒热虚实辩证歌诀 1.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 ...

  • 白发的病因、病机及辩证论治

    白发的病因.病机及辩证论治 <诸病源侯论·白发候>所说:"若血气虚,则肾气弱;肾气弱,则骨髓枯竭,故发变白也."肾主骨,生髓.藏精.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毛发的 ...

  • 慢性咽炎的病因病机及中医的辩证治疗

    慢性咽炎?嗓子眼老有痰咳不出来,咽不下去,老感觉口干或者有东西卡在喉咙里. 想要明白一个事情的现象,我们应该先弄清它的原理,那么种种表现,我们看看中医怎么说? 咽喉--阴阳升降之路 清·黄元御< ...

  • 中医诊断学关于气血兼病辩证的知识点【一点资讯】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中医诊断学要主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案书写等内容.中医诊断学也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