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十题 之二

生活十题 之二

渐新堂

生活的迭代

渐新堂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对我们生活提供的服务,何况,人生就那么几十年,为什么不好好享受呢?

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之后,就应该及时了解科技为我们的生活改进不断提供的迭代服务,我也因此学习其他的男子汉,去电器市场消遣,随意逛逛的时候,感受着现代文明的服务提升,也就慢慢养成了大致每五年更换一轮家用电器的惯例。

譬如,冰箱的第一代是简单的低温,第二代加进了电脑控制以节约电能,第三代则具备了保鲜功能——活鲜鲜的鱼可以在里面呆上一周。煤气灶也是,第一代是一圈蓝色的火焰,而第二代则是航空火,火焰像寿桃一样簇拥成一团燃烧加热。抽油烟机第二代是45度的斜面,大大降低了抽气的高度,也非常好打理清洁。消毒柜的发展也是除了红外线杀菌外加进了臭氧消毒。微波炉的第三代功能则明显更加丰富,简直有可以取代厨房的气势了,似乎没有什么不能够做的。电饭煲的进化同样如此,竟然可以做出不同于过去的香喷喷的米饭,其香味穿过几间屋可以传到主卧。电视更是如此,由小的到大的,由玻壳到曲面到4K 3D……

我们为什么不去跟进非得要落下一大截,去享受那迟到的美?我的一位朋友还每年对自己家进行一间屋子的装修更新,或厨房或卫生间或客厅等,工期不长,又年年春节有某一点新的感觉,年年有新的住房感觉。

想一想也是,国家给的工资或退休金,是给我们提高生活品质的,不是拿来积存下来积攥起来买土地办工厂做企业的,为什么不消费呢?何况,朱镕基曾经说过,消费就是爱国,大家都不消费,就会增加多少下岗人员。

当然,要在家用电器上在生活上进行迭代,首先要克服的是老年人辛苦了一辈子,信奉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传统消费观。节约惯了,丢掉了都会去捡回来,要说服老年人还真不容易。不容易也得坚持说服,买回来让其体验差异,体会进步与便捷。

其次是要说服自己。关键在于自己在乎什么,是存款数字上的增长,还是生活品质的实实在在的享用。这就像现在的人买衣服,非得要等穿破了穿旧了才去买,那一辈子又能够穿上几件新款的流行的前卫的新潮的衣服呢,现在并不是物质匮乏的时代?

善待自己,在生活上需要不断进行更新换代。

生活的节点

渐新堂

人天生好奇,反感平铺直叙一潭死水的沉闷日子。

我曾经对打扫单位卫生清洁工说,应该每月带上自己的老公及儿子上街吃一顿饭。她当时大吃一惊,说人和人不能够相比,打工一族收入太低,吃不起。我说,这看你在乎什么,就像抽烟一样,抽的不一定有钱,没有抽的的不一定缺钱。如果在乎自己一家人的生活质量,让孩子及老公每月有一次盼头,一家人就会多一种高兴的理由。再穷,也应该有生活的节点营造。到街上吃饭就是一家人的小节日,哪怕是两个月甚至三个月一次,就像全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一样。

其实,我们每一个家庭都需要自己去有意识地营造生活的节点,营造出生活过程中的小高潮,小节日来。不然,一家人的凝聚力向心力就容易疲软麻木,慢慢的还会减弱甚至消退。

我们工作中学习中常常容易出现职业倦态和学习倦怠,这也与组织者领导者忽略过程中的节点营造不无关系。缺少兴奋与刺激,缺少阶段性的告别与重启,死死板板,单调重复。长此以往,人犹如被囚禁在一个狭隘的笼子里,时间一长,是非常难受的。这样继续下去,很容易感觉乏味,也很容易思想僵化。

生活的节点,既是生活的期盼,也是阶段的划分,还可以是孕育着很多新想法新规划的平台。既可以品尝从未有吃过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味小吃、时尚大餐,也可以是或近或远的出行观光与旅游,还可以是超市购物以及博物馆参观书画展览的浏览音乐会电影院的欣赏,当然,也包括约请亲朋好友来家做客或者是去亲朋家聚会。

生活的节点营造,说到底就是变着花样来深入生活,来提升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品质,因此,应该尽可能地不简单重复,除非是重大的家庭纪念日,或是大家都感觉百看不厌的地方百吃不厌的餐饮。

生活的节点,既有全家人的,也有家中部分人的,也可以有家中个别人的,包括自己的,有合有分,有大有小,错落有致,长短结合,其滋味就大不一样了。

只要有对生活的热爱之心,闲适之心,就会不断去营造出丰富多样密度适中的生活节点。时间金钱乃至精力还是第二位的,关键在于在乎什么,毕竟,人生就那么几十年!

生活的压舱石

渐新堂

农村老太太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树苗苗只要不死就总会长大的。

这就意味着,相信自然的法则,不要去多虑,不要人为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这其实就是对待生命对待生活的态度。往大了说是没有翻不过去的坎,往小了说是生活与生命自有它内在的生长规律,不应该去成天忧虑成天想改换命运。

一个鲜活的生命,一般情况下的确不应该急于把它打造成自己一厢情愿的东西。其间的规律,我们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譬如生病,譬如遇上大的灾难。当我们出门时,非得要去想是否有车祸会面临,是否有劫匪去光顾,是否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天灾与人祸,这样生活在世界上还有什么意思。这种概率很低很低,犹如遭雷劈也如同中大奖,万一遇上,就认了,也同样去直面它。

生活有规律有常识,一般情况下为什么要去改变它呢。千百年来一个地方一个民族有自己形成的生活规律与节奏,不必自己去探索去创造,就是遵从即可。一日三餐就是一日三餐,大致定时定量,身体就差不到哪里去,为什么非得要去一日四餐或者五餐呢,如果有条件,多餐也是可以的,但务必要坚持,绝对不可以本周一日三餐,下周一日五餐,再下周又是一日二餐或者一日六餐,这样的结果肯定身体好不了。俗话说,别人怎样自己就怎样,生活常识本身就是千百年来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积淀出来的生活智慧以及生活规律。

至于过午不食一日两餐,在一定的情况以及一定的生活方式下,也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关键是不要朝三暮四,改来变去。适应了就可以。

八十年代后期,曾经见到报刊上出现对喝蜂蜜的批判,说是没有经过高温消毒特种处理的话,大自然的很多细菌病菌甚至病毒会危害人体。到了第三年,又出现另外一种说法,蜂蜜对人体好处多得很。自己的体会是,两篇文章都是卫生或营养方面的科学家或专业人员写的,说的都不是假话,但是,都可能因为利益驱使,没有把话说完整,而是夸大了背后利益集团的需求方面的内容。

作为常识判断,我们应该相信常识,不应该盲从。这方面曾经的笑话太多,诸如喝童子尿、打鸡血、喝小球藻、练香功、敲胆经……这些局部的没有得到大多数人长时间肯定的时髦做法,凡是去跟风,都难以持久难以见效。

在生活以及对待生命上要有定力,不多虑,不折腾。相信常识,相信自然,相信生命,再加上相信劳动(脑力和体力),相信坦诚(对人对己),生活就有了基准线,也就有了经得起风浪的压舱石。

生活的定力

 渐新堂

生活要有定力,要尊重千百年来形成的常识,要形成自己的基本判断。

近几十年来,受到各种流行风潮的影响,一度时间,一些家庭一些人,饮红茶菌、吃小球藻、喝童子尿、打鸡血、喝绿豆汤……一直在追风一直在折腾之中。

就连吃饭,都有人有商家在30年前耸人听闻地提出,21世纪喝什么?一段时间,蜂蜜不能够吃,因为大自然的病毒很多,不少至今人类的认知缺陷还难以处理。一段时间又是牛奶不能够喝,因为大量连续黄体酮的刺激才有高产量的奶,也才导致了乳腺癌的大量出现。一段时间又是西瓜不能够吃,因为注射了催红素,苹果不能够吃,因为有蜡这一层保护。红肉不能够吃,因为有添加剂……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生活有那么艰难吗,有那么复杂吗,有那么折腾人吗?

其实,很多时候是商家在大做文章,在盯住大家的钱袋子做文章。

就连一日几餐,每餐多少,每餐吃什么,也有不同的说辞。有的说过午不食,有的说少吃多餐,有的说早餐要好午餐要饱晚餐要少,还有的说要辟谷清肠胃,这些都能够拿出确凿的事例来加以说明来加以论证。

可以说这些说辞都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空穴来风。但是,背景呢,具体的特殊情况呢,其前因后果呢?无人告知,更无人详细说明,没有谁来做全面的客观的科学的适应对象的适宜方式的考察说明。我们看到的常常是不出面的商家格斗,利益绑架,商战厮杀,媒体裹挟,舆论帮凶。可以说,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营养学家一些科学家也只说了半边理,并没有将道理说全面说完整。

就连低盐低糖低脂肪,原则上是非常科学非常准确且无可置疑的,但是,适应对象呢,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呢,儿童也不需要适当多一点供给吗?没有人来具体回答。

因此,应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常识来过今天的生活,对自己一家人的生活方式应该有基本的定力。

有规律,有主食,有主见,不违背常理,不违背多年来的基本方式及多年习惯,根据时代的发展吸纳一些先进理念,也只能够是逐步加以轻微的缓慢的改变即可。切记不可将商家的危言耸听故作惊人之谈的说辞当做真理,将个案当做普遍现象普遍规律,这就会中招,乖乖地按照商家的要求掏钱。

生活的定力是一家人的底线,绝对不要轻易放弃与草率地进行大改!

生活的碎片

唐建新

这些年,不少著名的学者都在批手机阅读的碎片化。

下午四点,从长沙坐高铁回深圳北。上车不久就困了,打一小会盹,开始看微信,处理回复一些信息。然后开始打开电子书阅读起来。两小时后,感觉身子骨很僵,想起来活动活动。正好旁边有一小孩没有单独的座位,拜托其家长代为照看我的小挎包,便去车厢走动走动。

这一走动,让我吃惊不小:满满当当的一车厢人,竟然安静得很,没有任何说话的声音,真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左看右看,前看后看,竟然应验了一句话,全国人民都是低头一族。

附身埋头看的,拿起来在前方看的,挂在前一位靠背上看的,戴上老花眼睛看的,青年人伴侣般紧紧挨在一起看的,拿在手上举在头上看的,一人一只耳塞一边看一边听的。没有座位就靠在别人的靠背上看的,站在过道看的,坐在两车相衔接处地上看的,两两三三看大的平板艾派的,真是一片阅读的海洋。几乎没有声响,没有人走动。

这是巧合吗?我又往前再走了一个车厢,竟然又是静悄悄的。几乎人人在看手机,除了几位幼儿大小的孩子,还有几位岁数八九十岁的老人。我很想拍照又拍影响别人,也担心引出隐私权肖像权问题,不是刚通过了民法总则吗?但是,我利用走来走去的筋骨活动的机会,再次在这前后三个车厢走路两遍,大约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在做低头一族。就连估计是小学生的孩子也在看,带着耳塞在看。

整个车厢的氛围在那里,没有人高声喧哗,没有人大声说话。看手机和艾派的人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在看电影游戏之类的,一多半在看文字带图片的屏幕。

突然想到,这是一个多么可敬的人群,多么可敬的民族。利用坐高铁的时间碎片,在抓紧时间吸纳信息,也包括阅读新闻,阅读心灵鸡汤,阅读生活小百科,阅读保健养生。这有什么不好,对普通民众而言,对旅行途中的时间,为什么一定要去阅读那些大部头的经典,去啃那些枯燥烦闷的砖头书?

过去坐火车,座位是相对而设,中间很容易给人吃吃喝喝,打扑克牌,扯纸牌,甚至老乡在一起一边坐车一边吆喝划拳。整个车厢热热闹闹,大呼小叫,难以看书。现在的绿皮车因为价格便宜,也许民工坐的人多一些,又因为座位的设置方式,估计仍然是比较喧嚣的。 但是,高铁的座位设置,方便了个人休息个人安静思考或阅读。客观上乘坐的人群与绿皮车的人群相比,也可能文化程度相对高一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生存的压力,终身学习的追求,也就自然成习惯了。

无论怎么讲,都没有理由批评指责这么可爱的时间碎片的利用者们。阅读在时间及内容上是碎片化的,但是,一旦有碎片的量的积累与质变,不就形成新的相对系统的认知吗?有了这么一批又一批的人群,还有什么事情学不会,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够克服呢?

利用时间碎片,真的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也可以获得很多知识很多信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