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可爱又真实的老头——季羡林
01
一个可爱而又真实的山东老头,一位德高而又望重的鼎鼎学者,他就是本文要讲的人物——季羡林。
2019年的暑假,带孩子去上海图书馆,在茶厅偶然翻到一本《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事儿》,深感其言语优美有趣,字里行间可见其为人也坦荡、清醒、真实。
于是对那本书恋恋不舍,无奈却是非借品,只好作罢,但从此便记住了这个名字,并找了他的很多资料来看,还买了他的几本书。
季羡林1911年出生到2009年去世,活了九十八岁。
生前曾经戏称自己“三朝元老”(历经清朝、民国以及共和国)的季老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和巴利文,能阅读俄文和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他一生在古文字学、历史学、东方学和佛学等诸多领域皆有卓越的成就。
季羡林生前被封了很多桂冠,例如“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以及“国宝”,但他曾亲自撰文三辞这些名号。可见潜心做事的人,一定是看淡名利的人,正因为对名利看得淡,才能静心做事,从而取得如此成就。
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他的专业领域可能不甚了解,但却可以通过读他的散文随笔,通过看他的人生经历,而获得很多人生感悟和启迪。
02
季羡林小时候,上一辈一共十一位叔伯兄弟,男孩就他自己一个,自己的家庭条件没有济南的叔父家好,而叔父家也只有一个女孩,于是为了家族的传宗接代,这个小男孩不得不于六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母亲,离开了故乡,寄居在城叔父家读书上学。
对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离开自己的亲生父母,去寄人篱下,总感觉比这人生比林黛玉还苦;而对一个母亲来说,自己的孩子才六岁,就要离开自己,去寄人篱下,会更痛。
虽然不是生离死别,但是整整十四年,季羡林总共回过三次老家,期间父母和孩子需要过多少煎熬的日日夜夜啊。
对孩子来说,特别是对敏感聪明有悟性的孩子来说,小时候这种生活的变故,却需用一生来治愈。
所以从季老的很多文章中,都能看到小时候这种生活对他人生的影响。不管是写景还是写物,都饱含了一种浓浓的化不开的情绪,那种从小便失去依靠的感觉,都浸润在其中。
但是季老又是可以自己化解这些情绪的,而最好的化解方式便是写作,通过文字来治愈自己。
03
在我读过的文章里,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便是《一条老狗》和《喜鹊窝》了。
《一条老狗》是季羡林在古稀之年写的,一位才高八斗,硕果累累的老人,在垂暮之年仍不忘少小离家时,和母子惜别的点点滴滴,道出了一个孩子不能与亲生母亲朝夕相伴,母亲生病时又不能床前尽孝的无奈与悔恨。
这种无奈和悔恨便是让季老痛一辈子的硬伤,正因为痛,是硬伤,文章写出来才感人落泪,让人生出无限同情。
《喜鹊窝》中一段是这么写的:
这一切原本都是幻影,然而我却泪眼模糊,再也无法幻想下去了。我从小失去了慈母,失去了母爱。一个失去了母爱的人,必然是一个心灵不完整或不正常的人。在七八十年的漫长时期中,不管是什么时候,也不管我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提到了失去母爱,失去母亲,我必然立即泪水盈眶。对人是如此,对鸟兽也是如此。
这足以证明六岁之后的寄居生活对他一生的影响,季老一辈子可能都走不出这种母爱缺失对他造成的影响,但是他可以读书,可以研究,可以写作,来抒发并治愈这种伤痛。
或许正是小时候经历的这些苦痛,让他即使被“关牛棚”的时候依然坦然忍受,后来还写出《牛棚杂忆》一书。
季老就是那个“生活虐我千百遍 我待生活如初恋”典型代表。
我们之所以感觉季老真实可爱有趣,或许就是因为他内心的那种赤诚,正如他在2006年获得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所说的那样:
智者永,忍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