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小时候,过完年最盼望的一个节日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

正月十四那天县城逢集,像年前的腊月二十四集一样,村里各家各户的男主人都会去赶集,买十五要用的各种烟花、小蜡烛灯,以及孩子们放的呲呲机,也有人管呲呲机叫嘀嘀机,还有叫洋花的。

大人放烟花,小孩放呲呲机。

正月十五的烟花大都不带响,只管看花,不用捂耳朵,不用担心像过年那样噼里啪啦地响个没完。

小时候最怕的是那种大炮仗,在天井里呲花完毕,一声炸响如霹雷一般,屋里窗玻璃都震得响。

老家有个谜语:一个小孩子扎着红扎腰,咋呼一声不见了。谜底就是这大炮仗,那个咋呼真是震天的咋呼。

父亲每年十五都会买鸣子,起花和手花,有时候还会买转花。

鸣子是一根细棍上头插一个小鞭,鞭芯朝下,放花的时候一点鞭芯,鸣子就随着清脆的“吱”一声上天了。

起花的样子和鸣子类似,只是响声不同,它点燃之后会“跐溜”一声,上天之后几秒钟再“啪”的响一声,响声因为离得很远了,因此声音感觉并不大,也不用害怕捂耳朵。

手花像炮仗一样,但不会炸响,点燃之后就用手拿着呲花即可,只是这个玩起来要小心,有人就拿过带响的手花,结果炸到手。

转花像地老鼠一样,点燃之后在地上“吱吱”地转几圈,深得孩子们喜爱,但是对孩子来说,最安全的还是呲呲机。

呲呲机是一种迷你烟花,一层软纸包着可以呲出小碎花的火药,那层纸被火药侵染的黑黑的,直径约一厘米,长度和筷子差不多,下端点火的地方火药最多,上端扁扁没装火药,可当把手提着。

卖的时候都是一扎一扎地捆着,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都会多买上几扎,每人管够。

呲呲机是我小时候的最爱,直到到现在还非常怀念小时候放呲呲机的样子。

烟花是正月十五晚上燃放的,白天也还有值得期待的事情,那就是等着母亲给我们蒸一些小动物。

母亲每年都会蒸同样的几个小动物,虽然蒸的东西年年重复,但是我们却年年盼。

比如一窝鸡,布鸽(鸽子),兔子,刺猬,当然还有天地上的面灯,水缸里的龙灯。

蒸面灯和小动物的面,最好用死面,不用发面,这样蒸熟出锅之后不容易变形。

每当母亲和好面,我们姊妹几个就急不可耐地围坐在旁边,说着自己要什么动物,什么动物。

母亲总会不管什么动物都要蒸上四个,以免出锅之后我们争抢。有时候我们看着母亲蒸,也会自己动手,虽然没母亲蒸得像,但却也相当有成就感。

母亲先给我们蒸完小动物之后,再去蒸面灯。都做好之后统一上八人大锅蒸,出锅之后,我们便各自选各自要的小动物,母亲则会给面灯做上灯芯,或者等父亲刻完萝卜灯之后,一起做灯芯。

把火柴棍的红头去掉,拿棉花包住一端,用手捻搓成灯芯模样,另一端插进面灯,但不要把面灯刺破,然后倒上豆油或者花生油,面灯就做好了。

因为正月十五晚上要用很多灯,全用面灯太浪费,父亲便会刻一些萝卜灯,后来这些萝卜灯也慢慢被小蜡烛灯代替了。

选匀称周正的胡萝卜或者青萝卜,把萝卜去头去尾,切成几段,每段中间掏上个窝,灯芯做法和母亲的面灯一样,都是用火柴棍和棉花做,做好之后倒油即可。

一切就绪之后就只待天黑即可点灯送灯了。

吃过晚饭后,父亲挎着芫子带着灯和烟花去林里(祖上坟地)送灯。

母亲带领我们在家里送灯,大小房门口两侧各送一个灯,猪栏牛圈也要送灯,天井中间摆上一张杌子,上面放个盖顶,点燃三个大面灯放在盖顶上,这三个面灯就叫天地灯,水缸里还要放个龙灯。

灯都送好之后,站在院子里,看着四周被照得通亮通亮的,心也跟着亮堂起来。

母亲让我们用天地灯烤烤眼睛,烤烤耳朵,说烤眼睛和耳朵会耳聪目明,不害眼病和耳病,虽然是迷信,但是被天地灯烤得眼睛和耳朵暖烘烘的,倒觉很舒服。

家里灯都送好之后,剩下的灯再拿到外面去送。印象中外面的灯,大都是蜡烛灯,由小孩子去送。

这时家家户户的孩子兜里揣着小蜡烛,手里提着点燃的呲呲机,一边放着烟花一边走。先到土地庙和石碾上送灯,再东汪南汪西汪送灯,还有人去河里送灯。

印象中,我送的最多的灯都是在石碾上和土地庙。石碾和土地庙离家最近,到那里之后,已经有很多人家送的灯在燃烧了,直接对火点上,把灯放下就算送完了。

小时候老是把土地庙叫成兔子庙,一直很纳闷,兔子还挺高大上,还有自己的庙。那时候孩子们只管去送灯,至于为什么送灯,也不去细究。

送完灯就可以和小伙伴玩耍了,去你家看看,去他家看看,互相比比父母给蒸的小动物,再在各家天地灯上烤烤眼,烤烤耳朵,嘻嘻哈哈就闹到很晚。

正月十五晚上到处灯火通明,感觉比过年还要热闹,孩子们都会玩闹到很晚才回家。

回家之后,家里有的灯燃尽了,有些还在燃烧,看着那些明亮的灯,真不忍心睡去,只是玩了一晚上,早就累了,困了,倒在床上,一觉就到天亮。

正月十六早晨很多人会早起去林里捡面灯,捡掉落或者没有燃烧完的烟花,面灯捡回来之后,切片可以当面片煮了吃。

面灯是死面灯,耐嚼,再加上被豆油或者花生油浸泡和烧烤过,锅里放少量猪油葱花炸锅,添水下着吃味道还不错。

正月十五过完,年就算彻底过完了,对孩子们来说,再想过年过正月十五,就只好再盼下一个年了。

(0)

相关推荐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闺女戴花,小子点炮:老头老婆,柿饼子核桃."这首童谣说的是过年时的情景,而小时候我们男孩子最爱的,则是"小子点炮".攒了零花钱 ...

  • 【总第414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散文:《点灯盏》

    [郭进拴原创]点灯盏 点灯盏是我们豫西农村人最传统的过正月十五的方式.      每年的正月十四前,我们鳌头村家家户户都要蒸灯盏.蒸灯盏就需要用开水烫玉米面,这样做的灯盏吃起来香甜.做灯盏就是把用开水 ...

  • 散文||小时候的年【征文】

    小时候的年 太阳升起,月亮落下:月亮现出,太阳西沉.时间就是在日月东升西落中,在阴阳交替变换中,一秒一分一刻一时一天天地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在不经意间,我已度过了四十多个年.在这些过年的日子中,让我 ...

  • 回忆过年

    杨树德 时光不能倒转,回忆却能让往事再现. 过年,是中国汉族同胞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了. 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由于物质的极度匮乏,生活得十分艰辛,童年的时候,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特别的 ...

  • [历史解密] 火药被发明以前,人们是怎么放爆竹的?

    这不过年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最近很多人也都问了一下年俗相关的事情,近期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过年放的"爆竹"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大家也知道现在的爆竹都是火药做的,那么火药没有发 ...

  • 【头条】记忆中的那些元宵节

    岁末年初,节日象排着队一样接踵而至.而元宵,总是压轴的那个. 好多年没在家过元宵节了.于是,只好在山城春花绽放的季节怀念儿时的元宵了. 小时侯,元宵节可是孩子们的一件大事,一件隆重到可以刻骨铭心的大事 ...

  • 记忆中的元宵节

    总觉得,儿时的年是要过了元宵节才算完的.那时候,农村没有冰箱,没有冷冻汤圆,甚至没有电.有的只是被白茫茫的积雪覆盖的村庄与麦田,还有从寂寥的村寨里时不时传出的鞭炮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和鸡鸣犬吠声- 那样 ...

  • 【灵璧记忆】正月十五到了,记忆中的面灯你看过吗?

     面     灯  文/姜德臣 让习俗说话,让传统造物活灵活现,讲磬乡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磬乡记忆,重新体味民俗文化生活,传承乡村记忆,留住一段乡愁. 岁月流逝,光阴荏苒.往日的正月十五晚上,令人记忆 ...

  • 为粉丝烹饪一道记忆中的葱烧香菇,能让你念念不忘的味道是什么呢

    为粉丝烹饪一道记忆中的葱烧香菇,能让你念念不忘的味道是什么呢

  • 你记忆中的韩国音乐? 来自 李家焕

    #好音乐# 在你记忆中,韩国音乐或许仅仅是男团和女团,偶像组合,又或是唱功平平,作品表面的三流歌手,本贴带你探究真正的韩国乐坛. 首先,韩国或许是世界唯一一个在流行乐坛拥有完整体系的国家.我们先从喜闻 ...

  • 家乡的味道丨停留在记忆中的“弹棉花”。

    说起弹棉花,不禁让我想起在农村的生活,只是,弹棉花你还记得吗? 01 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虽然如今在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部分农村还保留着弹棉花的老手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慢慢被机器或者其他材料给 ...

  • 农村人记忆中的诚信——赊小鸡,曾经的那声吆喝是最淳朴的乡音

    小时候的农村虽然不富裕,物质短缺,但那是真正的乡风淳朴,人人都讲诚信,邻里之间也和谐相处,互帮互助,即使是对外村不认识的人,也是客气热情.那时候的村民们除了种好自家的地之外,还偶尔做些小生意,走街串巷 ...

  • 老照片:记忆中的安徽马鞍山,带你重温这里的旧时光

    图为昔日商业大厦一带的城市街景,这个留有马鞍山人很多回忆的大厦在2013年被拆除了.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马鞍山市的商业综合体也是越来越多.昔日马鞍山的老牌商场,你还记得哪些? 图为昔日马鞍山火车站站台 ...

  • 孜叶日·努斯别克 || 记忆中的采棉季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孜叶日·努斯别克,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喜欢绘画. 记忆中的采棉季 前段时间,"新疆棉事件"闹得很厉害,唤起我关于家乡采棉季的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