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咳嗽(儿科)】
咳嗽(儿科)
儿科咳嗽极常见,3岁以内发病率更高。其中,生后百日内出现者称百啐咳,又称乳嗽、胎嗽。儿科咳嗽与外感病邪和内伤乳食关系密切,但外感者多见。四季均可发生,冬、春气候剧变时发病率高。儿科咳嗽常与感冒并存,或仅为小儿感冒的一个症状。在儿科疾病中,感冒、喉痹、百日咳、哮喘、肺炎喘嗽、麻疹等疾病的过程中都可出现咳嗽。儿科咳嗽以急性多见,一般预后良好。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肺部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
诊断依据
1、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
2、好发于冬春季节。
3、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或有少量的、散在的干、湿性音。
4、X线摄片或胸部透视提示肺纹理增粗。
鉴别要点
1、感冒咳嗽
可以是感冒的一个症状。所以,当感冒表现为以咳嗽为主症的时候,该病即可诊断为咳嗽。而当感冒其他症状极为突出时--如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则应诊断为感冒。
2、顿咳
顿咳是一种特殊的咳嗽。其特点是:病程长,咳嗽顿作,发作时咳声呈串,可由十几声到数十声不等,以黏痰咳出为快。每次咳嗽以一个鸡鸣样吸气性回声结束。
3、肺炎喘嗽
轻证的肺炎喘嗽与重证的咳嗽较难鉴别。肺炎喘嗽相当于西医的小儿肺炎,其典型症状有发热、咳喘、痰鸣、气急鼻扇。咳嗽则相当于上感或支气管炎,喘急鼻扇、发热等症较轻。必要时应结合肺部听诊及胸透结果加以鉴别。
4、哮喘
哮喘发作以喘咳气急,喉间痰鸣,呼气延长为主要特征,咳嗽仅是症状之一。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病性: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表证,病情属实;内伤咳嗽病程长,起病缓,多由脏腑亏虚,痰浊内蕴所致,常有虚实夹杂,但以虚为主。
(2)辨咳声:风寒咳嗽声音重浊频繁;风热咳嗽声音高亢,或咳声嘶哑气粗;燥咳声干而呛;咳声高亢有力者为实,咳声低怯无力者为虚。
(3)辨痰色痰量:痰清稀薄,色白易咳,痰量中等者多属寒;痰黄稠厚,量或少,痰出不爽有腥臭味者多属热;痰少难咳,或痰中带有血丝多属燥;痰多如水,量多易出者,多为痰饮。
2、治疗原则
宣肺化痰止咳是总的原则。因于外感者,祛外邪;因于内者,当据证而辨,因证立法。
3、分证论治
(1)外感咳嗽
a.风寒咳嗽
【证候】初起咳嗽较剧,喉痒声重,痰白清稀,伴鼻塞清涕、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见全身不适而痛楚。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宣肺散寒,止咳化痰。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或选止嗽散。金沸草、前胡各10g,荆芥8g,细辛2g,半夏10g,茯苓12g,甘草3g,生姜1片,大枣5枚。
b.风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黄而黏,不易咳出,口干咽痛,鼻塞浊涕,伴发热头痛、恶风、微汗,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
【治法】疏风清热,肃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杏仁、连翘各10g,薄荷8g,甘草3g,桔梗6g,芦根15g,桑白皮、贝母、山栀子各10g。
(2)内伤咳嗽
a.痰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多,稠黏难咳,面红、唇赤、发热,口苦口干,烦躁不舒,或鼻衄;便干尿赤,苔黄舌红,脉滑数,指纹色紫。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宁散加减。桑白皮、葶苈子、赤茯苓、车前子各12g,炙甘草3g,杏仁12g,象贝母10g。
b.痰湿咳嗽
【证候】咳嗽痰多,色白而稀,胸脘满闷,纳呆食少,神疲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或濡。
【治法】止咳化痰,燥湿健脾。
【方药】二陈汤加味。陈皮、半夏各10g,茯苓12g,苏子、莱菔子各10g,生晒参、白术12g,甘草3g。
c.阴虚燥咳
【证候】干咳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无痰。口渴咽干,喉痒声嘶,五心烦热、盗汗,或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养肺,润燥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各12g,甘草3g,桑叶、白扁豆各10g,天花粉、白茅根、芦根各15g。
d.肺虚久咳
【证候】咳嗽气短,痰白清稀,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喜温畏寒,面色白,多汗,舌质淡嫩,脉细无力。
【治法】止咳化痰,健脾益气。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各12g,甘草3g,半夏、陈皮、木香各10g,砂仁8g,生姜1片,大枣5枚,杏仁10g,桔梗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