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

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讲述的是一名农村代课教师魏敏芝发现班上一名学生辍学到城市打工,为兑现给校长的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开始了她在大都市漫漫寻人路的艰辛历程。

故事很简单,前半部分是邻村13岁的少女魏敏芝在村长的介绍下来到小学代课一个月,这个小学一共只有一位老师,28个学生。高老师承诺魏敏芝,只要帮他代课一个月,保证学生一个都不少,就给她60块(工资50块+奖励10块)。临走前留给她26根粉笔,叮嘱她一天只能用一根,把课文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抄。

魏敏芝并不会上课,小学毕业的她只能采取最粗暴的方式,抄完课文后守着教室的门,不到放学时间不准出去。其中发生了两次冲突,一次是顽皮的学生张慧科打架,把粉笔散落到地上,魏敏芝在和学生推搡的过程中把粉笔踩碎了,而粉笔在落后的农村小学是非常珍贵的东西。

第二次冲突是县里来选拔体育特长生,要把一名跑得快的学生带走,魏敏芝不让,还偷偷把学生藏起来。她执拗的性格在这里展露无遗,不懂灵活变通,只记得高老师的承诺。但这种性格因为其特殊的身份却并不让人觉得讨厌,反而多了一份理解,觉得这就是她会做的事情,这次矛盾也为她后来去城里找学生埋下了伏笔。

电影的后半部分是张慧科没来上学,魏敏芝去他家里找,去了才知道因为母亲生病,张慧科家里欠了很多钱,才10岁,正在读3年级的张慧科跟着村里人到城里打工了。魏敏芝要来了地址,和村长说要去城里把张慧科找回来。

村长怎么和她解释,她就是听不进去,只想着一定要把人找回来。但是村长不给钱,她自己也没钱,买不起去城里的车票。最后发动全班学生去砖厂搬砖,在好心砖厂老板的施舍下,拿到了15块钱。

给学生买汽水喝花去了6块,结果到了车站才知道,去市里的票价是20.5,她的钱根本不够。最后,学生掩护她逃票,虽然上了车,却还是在半路被赶了下来。经过一番艰辛,终于到了城里,一路问,找到了那个地址。

但更一波三折的是,带张慧科来的那个人竟然在火车站就把张慧科弄丢了,在她看来,好像丢了个孩子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魏敏芝立即要求她带自己去车站找,然而人已经丢了两三天了,找了一天下来,人影也没见着。

第一天通过火车站的广播找人,没有。晚上她看见电线杆上的寻人启事,拿着身上仅有的钱买了墨水和毛笔、纸,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结果早上身边的人拿起来看了看,说她写的根本没用,没人会看,建议她去电视台登广告。

她又跑到电视台,接待室的人看她没证件又没钱,不让她进去,在两人争执的过程中,接待人说你是台长家亲戚才行。但台长也不是她想见就能见的,最后,她在电视台门口站了一天,见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一天下来终无所获。

第二天,在路边水龙头接点水喝之后,一根筋的她还是继续在门口等,而就是这种举动惊动了台长,了解情况后,台长答应给她做个节目采访,在采访的同时把她找学生的事情传播出去。

有了电视台的帮忙,在外流浪的张慧科也很快被找到了。两人一起乘坐着电视台的车回到村里,好心人还给村里捐了很多物资。影片最后,魏敏芝和学生们围在教室里,面前是各种颜色的粉笔,每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字。

如果说第一个学生被带走,魏敏芝所表现的执拗是为了那60块钱,那么到了第二个学生张慧科这里,她其实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钱,有一种责任感在她13岁的心灵中开始涌现。她自己或许都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去把张慧科找回来。所以在面对电视台采访的时候,她说不出一个字。

如果魏敏芝的思维稍微灵活变通一点,或许她不会到城里去找,那么等待张慧科的是什么,我们无法相信。但正因为恰好遇到了魏敏芝,他才能重新回到学校念书,今后才有可能通过读书走出大山。

在这部作品里,张艺谋不仅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破陋不堪的教室,三条腿的教桌,每天只能用一根粉笔,学生随时面临辍学,而且直面渗透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在不粉饰不雕琢的状态下,向民众诉说着日益远离当代都市的优良品质——对追求的执着,民风的淳朴以及人性的善良,旁敲侧击地反讥了当代人对于信仰的缺失或灵魂的迷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