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西安市长安区教研室 王志安
西安市长安区教研室 王志安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以下几方面行为转变。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它要求教师要以学定教,即从学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的改革同步进行。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三)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很容易从课外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应把教师看作是发掘资源的向导,是寻求真知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常常会有这么一种现象,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千节课,似乎觉得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学模式,但要问自己的教学特色有哪些,说不清。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经历。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这里的创造性,主要指:一是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将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来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二是在优化教法上,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三是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就可以实现“模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惟有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才能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