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古汇今:清代大家何绍基书法合集

打开音乐

体验不一样的观赏感受!

。。。

何绍基(1799-1873),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书法初学颜真卿,又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尤长草书。

何绍基的朋友圈:随着清代书法的收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物进入到我们视界,在对比中我们才逐渐发现何绍基的令人惊叹的艺术价值与艺术水准,对他的认知也才刚起步,还有巨大的价值潜力等待我们去进一步发掘。

何绍基(1799-1873) 行书《山谷题跋》六屏

纸本立轴

130×30cm×6

备注:广州市文物店旧藏。

何绍基在清代270年的书法史中,似乎无人可以抗手。何绍基晚年在苏州,甚至都自己掏钱购买自己中年的作品,自叹自赏,以为不能及。算得上是痴人了。历史上还有一位痴人,也购买自己中年时期作品,那就是画《五马图》的李公麟。

何绍基 楷书《贺熙龄墓志》(局部)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草书尤为擅长。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

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历下亭东壁仍存其《重修历下亭记》石刻。

何绍基 楷书《贺熙龄墓志》(局部)

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何氏博学多才,尤工于诗。有《东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沪,卒于吴县,归葬长沙南郊石人冲。

他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已。”到2019年为止存临本仍然不少。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很有个性的字。

何绍基、何绍闻等 为霁园先生杂书册(局部)

何绍基、何绍闻等 为霁园先生杂书册(局部)

何绍基(1799-1873) 行书杜诗六屏

纸本镜心

169×42cm×6

何绍基 行书杜诗六屏(局部)

何绍基 行书杜诗六屏(局部)

何绍基(1799-1873) 行书七言联

纸本立轴

122×28cm×2

曾国藩说:“子贞书法,必传千古。”今天,让我们一起印证曾文正公与何子贞早年在京城交往时候,讲过的预言。

何绍基(1799-1873)行书山谷书跋

纸本立轴

130×62cm

何绍基作为一位大书法家,但他的诗名为书名所掩。在晚清宋诗派中他是一位健将,擅于描绘山川。如其七律《元象》中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惊山外天”一联,上句比喻人世风波之复杂、险恶,下句又展示人类进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

“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这事切要握笔时提得起丹田工,高著眼光,盘曲纵送,自运神明,方得此气。当真圆,大难,大难!”

颜书各碑,意象种种不同,此碑独以朴胜,正是变化狡狯之极耳。惜公书原刻传至今日者不逾十石,未足尽窥其转形易势之妙也。

秦相易古籀为小篆,遒肃有馀而浑噩之意远矣。用法刻深,盖亦流露于书律。此二十九字古拓可珍,然欲溯源周前,尚不如两京篆势宽展圆厚之有味。斫雕为朴,破觚为圆,理固然耳。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