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人才工作室由一群热爱教育的资深金融人士发起组成,为青少年人群提供金融行业求职规划、认知提升、人才定制培养等教育服务,致力于做一家有价值、有使命的青年教育工作室。
文/by 人才工作室庄总
现就职于某银行金融市场部
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第一份工作对大家来说有多重要,但偏偏,很多人在离开学校做出第一份工作选择的时候懵懵懂懂,不太了解工作和社会,因此很多朋友都会有第一份工作就选错了的感慨,笔者也是这样,经历了一个非常难过的第一份工作,今天在这里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和反思。本人985经济学院毕业,本科毕业直接工作,大学时学生工作做的还可以,算是自己毕业找工作时的最大资本,擅长的就是和人白话聊天,一般面试表现都不错,所以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比班里其他人还是要顺利很多的,数吧数吧差不多拿了十个左右的offer吧,各个领域的都有,以金融居多,还有地产啊互联网什么的。但本人的劣势是,大学期间不务正业,正经知识没怎么学,也没有认认真真地实习过,所以对工作、对社会,根上是没什么了解的,也没做过什么精心的研究和规划,这就为后来的失误,埋下了伏笔。最后我选了一家外资银行,我找工作的那个时候,外资相对还是满不错的,跟内资行比,外资行底薪高,而且因为我是管理培训生,不用做柜员,还可以去上海培训,外资行说出去感觉也蛮高端的;此外,我拿到的offer,并不是一家大的外资行,是一家新加坡的外资行,我有一种幻想,以为小平台,小池子,竞争压力小,年轻人比较容易出头,冲着这么几点,大概盘算一下,我就做了决定,然后开开心心享受大学最后的美好时光了。但当时那个开心的我,怎么也想不到,这正是我人生低谷的开始,这波低谷,甚至到七年后的今天,可能也没算走出来。因为也没什么,所以比较好说。我如愿以偿来到了上海,在金融中心陆家嘴办公,感觉自己就像电视剧里的金融精英们一样;其次,管培生这个事,其实现在是个公司只要是招应届生,就都叫管培,已经烂了大街了,但当时我感觉,在外资行圈子里,管培生还是挺受重视的,每每跟同行提起,还是会感觉到对方的一丝小羡慕(当然,也可能是自己的错觉)。好的点也就这两个吧,其实都是不痛不痒的,现在开始总结,为什么这对我来说是一家『错误』的公司。从小的方面先说,收入上,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我以为,银行都是有各种乱七八糟费用啊,福利啊啥的,内资行是这样,外资行业应该是这样,况且外资行底薪还比人家高,高出几千块,那我岂不是赚了;后来发现,外资行底薪是高,但是尼玛只有底薪啊,最多有个十三薪,年底看领导的心情,再发点年终奖,其实远没有内资行拿的多。我记得那时候,有一家国内有名的内资行,也给了我offer,虽然我最终没有选择他们,但我也去了新员工见面会,在住宿方面人家大概是这样说的,行里给提供宿舍,前两年免费,第三年开始一年象征性地收几百开,第五年之后就不提供了,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你们已经买的起房了。这个场景至今还清晰地留存在我脑海里,每每想到为我们宣讲的那个大鼻子哥哥那副略带骄傲的神情,我就由衷地后悔为什么当年没有选择与他为伍。但这能怪谁呢?还不是因为自己功课不到,对公司了解不够清楚。但赚多少钱这种事,对刚工作的新人来讲,其实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的工作能否让你学到什么,能否学到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否学到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说一家公司对于自己来说是『错误』的,那理由只能是我在其中没有学到东西,荒废了年华。外资行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业务范围太窄,当时我记得有前辈讲,国内接近98%的银行业务都是由内资行在做的,只有2%左右的业务是外资行做的。这一部分原因在于国内监管,对外资行在很多领域没有放开;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外资行还是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社会,很多内资行风生水起的玩法,外资行压根不敢碰,甚至看不懂,更别提玩得明白了。业务做得少,业务品种少,同业内沟通少,对一个金融新人的成长来讲是非常不利的,你只有多做,多听,多看,多学,才能有快速地成长。我在上海管培的日子里,又是轮岗,又是听老外讲课的,每天忙忙活活感觉挺充实,但其实都是花架子,说到底,可能还没有一个内资行柜员对银行业务了解的深,就更别提对其他金融机构和金融行业的了解了。前文我还提到,我去的还并不是一家大的外资行,是一个相对小一些的中档外资行,我期许的是小池子里竞争少,好出头,但事实证明,这是个彻头彻尾的错误。这里给各位即将毕业的年轻看官分享一个教训,第一份工作,一定要尽可能地选大平台,大平台视野广,看的多,周围的人素质也高,大平台也更为规范,适合年轻人学习成长,而且也能给自己背景加分。小池子竞争是少,但它之所以小,也是有他的道理的,也不是凭白让它小的。谁不想把自己的买卖做大呢,小池子之所以是小池子,不就是因为它没能做大嘛。没能做大有很多原因,这些原因恰恰就是对你成长不利的因素,小池子的水也不见得就清啊。我原本以为,外资行应该是效率奇高,人际关系简单,大家一心做事,公司团结发展,但事实发现,擦,天下乌鸦一般黑,也没好到哪去嘛,咱先不说行里那些国人员工,就是老外,也都一个样,这个企业的文化、氛围在那了,甭管它是什么性质,都一个样,人浮于事,虚与委蛇,勾心斗角,阳奉阴违,一样不落。而且,因为平台小,人员整体素质没有那么优秀,这些事情往往玩得还特别低端,说难听点,就想跟他们学点这方面的东西,都学不着什么像样的。小池子,方方面面都透着一股子小气。渐渐地我对自己这份工作失去了热情,失去了希望,有这种想法的不只我一人,我们同期来自全国各地的管培生一共十三个人,大家都或多或少地有些失望,但是失望归失望,我们并无法离开,为什么,这就要说到我第一份工作的另一个坑了,违约金。因为我们是管理培训生,公司说在我们身上花了很多钱进行培养,这些钱包括请老师啊,住酒店啊啥啥的,要求我们在一年培训期结束后,要为公司服务三年,在服务期间内离职的话,要相应的赔偿公司一笔违约金,这笔违约金总金额是十万元,服务期内线性递减。十万啊,对刚毕业的孩子来说,不是个小钱啊,关键是,这十万的数,是怎么来的啊,我们这一年这么值钱吗?就因为这笔费用,大家虽然心有不满,但都尽可能保持忍耐,尽可能说服自己去看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我们其中一个姐姐,家里条件不错,直接甩了十万走人,但大部分人家庭是没有这个气魄的,我也是在服务了一年半之后,赔了将近五万,才赎回了自由身,而彼时,我已经在那里呆了两年半了。上面的种种原因,加上自己主观上的失望和懈怠,这两年半我只学了一些金融的皮毛,也没做成什么像样的业务,再次求职,发现自己的水平根本不能和自己的工作年限匹配,和那些跟我一起工作的同学相比,我对整个金融行业和金融市场的了解非常之少,给我再次求职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原本毕业时还算优秀,第一份工作后,没觉得自己增值,反而还不如刚毕业时底气足。一步赶不上,就步步都落后,起点落后了,再想追上去,就格外的艰难。好的职业生涯应该是非常良性的,在每一份工作中都有成长,都有增值,然后在好的时机向更好的平台跳,而像我这种,不得已而离开,所能选择的空间是很小的,这种被动让人喘不过气。我为我的第一份工作选择而后悔,甚至怨恨,第一份工作真的很重要,切莫草草行事,想当然地去选择,真的是贻害无穷。但七年过去了,我的职业生涯现如今就是这么个样子,我也在不停地反思,早些时候,我把所有的过错都归罪于我的第一份工作,我常在想,如果当时没有选择它,而是选择了另外的offer,我是不是今天就是另一种样子了。但,反思久了,事情经历得多了,就会发现,外在的原因只是酿成今日结果的一部分,错不都在人家,有些事情是偶然,但偶然中也有必然,错误也是这样。说了这么多,这才是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我承认,有的人很幸运,在他完全不自知,也没有精心规划的情况下,去到了一个不错的工作单位,就那么正常地干着工作,就得到了很好的回报,但这种毕竟是少数。我相信,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大部分都是对自己第一份工作不满意的人,满意的人不会花时间看这题的,我们这些有相同境遇的伙伴们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当年的错误,究竟是谁造成的。我们那一届的管培生,走了很多,但也留下了一些,有的是碍于违约金,有的是自愿留下的,今天虽然我们没有联系了,但还是可以看到他们的朋友圈,他们,尤其是那些自愿留下的,其实今天在那个公司过得也很开心,我当年认为错误的选择,在他们看来,应该是人生中的正确选择把,否则他们也不会在服务期满后还能在留在那里。错误的不是公司,再烂的公司也有人在其中自得其乐,要不人不都走光了啊。我想,工作没有对和错,只有适应不适应,适合不适合,而错误多半还是在自己这里,如今我深刻地反思,我们是要承认,不同的客观环境,确实会对我们产生不同的影响,但真正优秀的人,应该是那种在不适应的环境中,在逆境中,依然能发掘价值,发挥优势,获得成长的。这促使我在想,刚进入工作岗位时身上的那些坏毛病,主动性不强、懒、办事不认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等,这些才是我当时错误的真正根源,我相信,任何一个环境,任何一份工作,只要你积极面对,只要你用心动脑,总能从中有所收获的,怕就怕的是当你认定它是一个错误的时候,你主观上就放弃了,这样不好。其实,好多第一份工作选错的人,后面的工作也不会太满意,这就出现了很多频繁跳槽的人,这里不排除像我上面说的第一份工作给你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跳了四五回了,依然不能安定下来,感觉每次选择都是错,那就应该反思反思是不是自己的错了。怎么就你那么倒霉,次次都是坑呢,有没有可能,你自己才是那个真正的坑呢?我还能想象并理解,第一份工作不顺遂的朋友,到了今天可能仍然耿耿于怀,充满怨怼,但人世间这点最不好,没有后悔药可吃,没有再来过的机会;但人世间好也就好在这点,既然回不去,既然改不了,就不要再去想了,往前看,未来的路还长着呢,别沉浸在过去,不管是它的错也好,还是自己的错也好,我们要做的是不再犯这个错。马云还说过,吃亏要趁早,第一份工作不顺利,也未见得是个坏事,如果真的能引起自己的反思,也是一种成长,岂不也是善莫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