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孙少平的选择,让我感到痛惜
文/子勤
时代的变迁,年轻人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但每个人的选择,其实都很难超越时代的局限性。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能让人思想翻腾的小说,它让我们记起那个70年代贫困的中国。
作家路遥向我们展现了那一代人的生活图景。
生活在这块平凡土地上的人民,从农民到官员,每个人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思想的挣扎,与生存的斗争。
我们在他们的苦与乐中,看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看到了无奈,看到了热血,看到了社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读到了路遥对广大人民群众饱含深情的热爱和包容。
而路遥笔下的孙少平,让我看到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的激情和矛盾,现实和理想碰撞下的苦涩。时代的不同,我们对于人生道路的抉择不能同日而语。
路遥把孙少平的人格形象塑造成硬汉般完美,可我却对孙少平感到惋惜。
书中的孙少平是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青年。心地善良,有上进心,能吃苦耐劳,对待亲人朋友真诚而贴心。
而他对自己的选择定位,却是当一辈子的煤炭工人,这样的选择,我甚至觉得痛惜。
孙少平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但他的心不在农村,他想跳出农村,寻找更广阔的天地,但内心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刚好在村里有个机会当老师,能赚工分,有工资不必去干农活。他高高兴兴地当了几年老师。
后来,政策宽了,农村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村里的学生都回家种地了,学生没了,自然失业了。孙少平决定要离开村子,他到外面当起揽工汉。
那时候,少平的哥哥少安弄起了烧砖窑,建议他回来一起干。
少平拒绝了,他宁愿在外面像个流浪汉一样搬砖,有上顿没下顿,也不愿回去。
因为他想靠自己闯出一片天地,这使他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我不禁想,如果孙少平同意了少安的建议,一同回村办砖窑,会不会更好。
后来,孙少平抓住了机会,成为一名正式的煤炭工人,改变了农民的身份。在70年代末的中国。农民能吃饱肚子,手里却没钱。
城里招工又不招农民,城镇户口就像一个香饽饽。能改变农民身份,成为一名工人,就像考上大学一样值得高兴。
可孙少平做的是煤炭工,辛苦劳累不说,赚的都是挣命钱,随时有生命危险。
煤炭工的命就像就像蜡烛上跳跃的火苗。活着的时候在燃烧,发光发热,却又让人感觉微不足道。稍有不慎,一阵 微风就能把你吹灭,就算死也引不起任何一点波澜。
这是拿命换钱,孙少平曾目睹了师傅为了抢救队员,在作业中死掉。后来,孙少平为了救队员,在工作中受了重伤,差点丧命。
在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孙少平却干得心满意足。他对未来的打算是考上煤炭技术学院,以后能用技术改善工作条件。
当孙少平受重伤后,妹妹的男友提出帮他把工作调到省里,换一份轻松一点的工作时,孙少平却拒绝了。
这时的孙少平对煤矿厂产生了感情,对死去师傅的妻子产生了感情,这种感情很难说是爱情。只是在煤矿厂高强度的工作中,惠英嫂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
面对好友金波的妹妹金秀的求爱信,孙少平拒绝了。这个姑娘甚至愿意跟他到矿上生活。
孙少平说,他如果接受了金秀,就是害了她,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怎么能跟一个煤矿工人在一起。如果只是这个原因,为什么孙少平拒绝调到省里工作呢?
这时的孙少平,他身体受过重伤,还能不能承受得住煤矿厂里高强度的工作很难说。煤炭工干久了,肯定会落下职业病,干一辈子的话,让人听起来不是死就是伤。
说实话,挺为孙少平的选择惋惜的。虽然作者塑造了孙少平高大的精神形象,但是,总觉得这种抉择对人生来说,是错过好机会的。
孙少平的骨子里有着高度自尊、自信的因子,却又自卑的觉得自己配不上好的。
孙少平坚信一切靠劳动,靠自己的双手获得尊重,实现人生的意义。这本身没有错,而且相当正能量。
但他一次次的说职业没有贵贱时,又一次次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卑微。
孙少平真正爱过的人是田晓霞。那个同样深爱着他的女子,是市委书记的女儿,一个省报的记者。
当时在恋爱中的孙少平,依然对他跟田晓霞的未来感到悲观,只是贪恋着爱情的甜蜜,让爱情之火烧得温暖如春。可是让人猝不及防的是,田晓霞却在洪水中牺牲了。
如果田晓霞没有死,孙少平会选择当一辈子煤炭工吗?他们能克服身份地位的障碍在一起吗?能获得幸福吗?
总觉得孙少平把自己人生的路子越走越窄了。
相反,孙少平的哥哥孙少安,一个小学毕业的农民,他在村办砖厂,出资建学校,不但自己脱贫,还想带着村民们过上好日子,成了村里有名的农民企业家,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孙少平对人生的态度是带着一丝浪漫主义色彩的,这是他的幸福所在,也是他的痛苦所在。因为那一点浪漫只能存放在心里,现实还是要直面生活的刀山火海。
社会的滚轮一刻不停地向前翻滚,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不同的选择。有的选择成了轮滚下的炮灰,有的选择却附着在滚轮上,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