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沦落为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其实你缺少点法律思维
你以为你知道的是真相吗?2020堪称魔幻的一年,上半年几乎全民宅家,一件件新闻冲击着大家的眼球,然而多个重大舆情事件发生反转,让不少网友直呼现在太多反转的案例已经让人没法相信什么。
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是真相,你看到的新闻发生的事情是真相吗?或者你看到某个新闻报道之后,刚刚还在义愤填膺,结果看到一些专家开始对事件做的解读,你会说:“咦,原来是这样呀!”那这个“原来是这样”,它就是真相吗?然后你有个朋友,他有一些内部的消息告诉你说,“其实是这样”,“哦,原来其实是这样,”它就是真相吗?或者过了段时间这个剧情大逆转,“发现居然是那样”,那这个“居然是那样”就真的是真相吗?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真相,这个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
你知道的真相,很可能不是全部的真相,而那些被遮蔽的被忽略的细节,也许恰恰决定案件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果。在此,小编整理出北京大学出版社10本畅销的法律书,助你敏锐感知世界,理性对待生活,深刻洞察社会。
01
《要命的选择》
〔美〕雨果·亚当·贝多 ,常云云 译
本书源自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雨果·亚当·贝多教授1995年春在塔夫茨大学开设的一系列讲座。贝多教授在讲座中选取了三个著名的案例——既有真实发生的“美国诉霍尔姆斯案”,也有经典的虚构案例“洞穴奇案”和“吉姆的困境”试图让听众(以及读者)共同思考:当遭遇特殊情形,无论怎样选择都会导致有人丧生,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做出“要命的选择”?通过这样的“头脑风暴”和“良心煎熬”,贝多教授展示了“道德决疑法”这种已有千年历史的伦理分析方法在当代依然旺盛的生命力。
02
《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
王泽鉴 著
兼容英美法系判例研究与大陆法系学理探讨,构建全新法学思维模式。
《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是王泽鉴先生“民法研究系列”之一,本书意在构建请求权基础体系,作为学习和研究民法,处理案例的思考和论证方法。同时秉持作者以案说理的写作风格,通过列举中外案例及审理过程,来介绍法律思维的运用和培养,同时向我们介绍了现行法律的运行情况,以供研究,极具实用价值。
03
《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
苏力 著
《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以“药家鑫案”“许霆案”“黄碟案”等曾引发社会广泛争议的案例为研究“标本”,以法学家的理性、敏锐和洞察力,从那些被人们、甚至法律人有意遗忘、主动省略或懒得验证的但却至关重要的情节和事实入手,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思考和结论,具有启发意义。
作者认为,中国法理研究应当坚持的进路是:摆事实、讲道理(法理)、断是非。三者的顺序也不能乱。只有针对普通人确实能经验感知的事实,才能展开可分享的说理,虽然由于对相关因素的评价不同,甚至因为自我利益的驱动,各自得出的判断并不一致。这正是本书的追求。 这是一种更生动也更开放的案例分析。虽然这些案件都已尘埃落定,但它们留给人们的思考空间仍然很大,作者提出的问题以及有关的讨论本身,仍有意思,仍值得我们深思。
04
《刑法的私塾(之二)(上、下)》
张明楷 编著
张明楷老师在指导学生时,每个周末都会精选刑法当中的疑难案例与学生讨论,通过对案例的讨论,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即为近几年张明楷老师与学生“周末刑法讨论会”的内容实录合集。本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原汁原味地真实回放刑法讨论会的现场,阅读本书如同亲临张明楷老师与学生的讨论会,跟着张明楷老师一起学刑法,学习庖丁解牛般地剖析和处理疑难案例。
本书所选案例,多数是经常困扰刑事司法领域人士的疑难案例,对于司法实践的法律人士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第一部《刑法的私塾》收录的是2010年-2013年的案例,《刑法的私塾》(之二)收录的是2013年下半年-2016年底的最新案例,包括刑法修正案九之后出现的最新案例。
05
《大国宪制》
苏力 著
中国古代宪制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但近年来社科领域特别是法学领域,对于中国自己的制度研究较少。作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揭示了历史中国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并力图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独有的贡献。
本研究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构成制度,以及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从而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06
《异乡人》
[法] 加缪 著,张一乔 译
《异乡人》不以文学名著为卖点,而以迎合现代人在物质世界当中的精神孤独感为本书的全新定位。封面和文案出众,并相互呼应:封面是摄影大师布列松拍摄,照片加缪的眼神与神态,配合文案,与本书《异乡人》的书名搭配,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法律文学必读经典,诺贝尔文学奖得奖小说,二十世纪法国文学经典!清华大学赵晓力老师导读推荐!
07
《完美的合同》
吴江水 著
交易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合同是达成交易的桥梁。在现代社会,合同早已不仅是交易内容的记录,还是综合性的商务及法律上的解决方案。合同在促进交易目的顺利实现的同时,以最为便捷有效的方式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
处理合同事务在法律工作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迫切需要透彻理解合同原理、熟练掌握工作技能。本书以五章、四十二节,共一百七十五个主题的篇幅,循序渐进地解析了合同工作基础必读、合同的理解与审查、合同的修改与调整、合同的设计与起草及技能的提高与拓展运用,恰能满足上述需求。
08
《法律稻草人》
马克·布拉齐尔 著,朱磊 等译
《法律稻草人》是张建伟教授近年来关于法律学术、法学教育以及司法实践的一系列短文精品,文章或借题阐发或针砭时弊,但都格守学术界限,阐释法律精神,言短意长,点到为止,隽永中饱含深趣,是比较难得的法律人文读物,尤其适合关注法律的人文阅读爱好者。
09
《一辩到底》
〔美〕艾伦·德肖维茨 著,朱元庆 译
本书是德肖维茨这位当代美国法律界教父在步入古稀之年后给世人交出的一份职业生涯“总结陈词”。这部个人回忆录详尽记叙了他投身法律逾半个世纪的精彩故事。读者随着他的文字,辗转于哈佛法学院讲台、国会听证席与联邦最高法院审判庭,遭遇拳王阿里、迈克尔·杰克逊、涉嫌杀妻的辛普森甚至穷途末路的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德肖维茨以充沛的情感回顾了自己人生长路上看到的风景,也让读者感慨万分。
10
《电车难题》
〔美〕弗朗西丝·默纳·卡姆 著,常云云 译
每年在英美九所大学举办的“坦纳人类价值讲座”(The 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是英美人文思想界声誉至高的学术盛事。201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的坦纳讲座,探讨的主题是久负盛名的“电车难题”。
本书即是根据此次讲座的内容整理而成。 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哈佛大学教授弗朗西丝·默纳·卡姆,担任评议或者说与之论战的学者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哲学教授朱迪思·贾维斯·汤姆森、多伦多大学哲学教授托马斯·胡尔卡、耶鲁大学哲学教授谢利·卡根。发言阵容可谓星光熠熠。诸位发言人围绕“电车难题”这一极具争议性的伦理假设,各抒己见,激烈交锋,共同奉献了一场思维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