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最高境界格斗术
选择习练太极拳,一部分人是为了追求功夫,一部分人是为了寻求修身养性,但共同的目的首先是锻炼身体。在众多的选择中,太极拳应该是一种高级的锻炼方式,它是融劲力、速度、协调、气息、技巧、结构、意念、文化、智慧于一体的综合运动方式。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精神气质和自卫能力,还能开拓智慧和修行品德,是中华民族的国术瑰宝。
2010 年,我在中央电视台拍摄太极拳解密节目《最高境界的格斗术》时,为了节目的严谨性,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合作,采用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拳击、散打、形意拳以及太极拳等不同拳种习练者的肌肉、骨架、关节等多项指标进行测试,用数据来比较不同的拳种训练对人体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太极拳训练的特殊影响。测试的数据结果显示,关节力矩对人体的健康、力量和速度至关重要。这一发现让我对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真正开了窍,突然明白自己在武术训练上走了三十几年的弯路,顿悟了老前辈留下的至高拳理:节节分家,节节贯穿。
从此,我每天参考测试数据,研究如何进行更合理的太极拳训练,有不明白的地方便立即去体育科学研究所,当面咨询人体力学专家。在此期间,为了弘扬师父张志俊先生的拳法,我以师父的拳理为基础撰写并出版了《高手》一书,随着《高手》的写作完成,我对太极拳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
2015 年,我的《练拳——颠覆中传承》一书出版。该书的目的是希望能把传统太极拳与现代的科学训练结合起来,将传统拳理与肢体结构、运动力学相结合,使太极拳爱好者们能够明明白白地练拳,能够更合理、更健康、更快捷地获得太极拳功夫。
2010 年至今,我始终没有停止过对传统与科学相结合的太极拳训练方法的研究,并且不断付诸实践。经过近8 年的研究、实践、修正,我的训练方法渐渐成熟,形成了《功夫架》中呈现的体系,弥补了《练拳》一书中没有训练载体的遗憾。我相信,科学的训练是未来锻炼与健身的必然趋势,只要广大太极拳从业者共同努力,太极拳训练在科学性和合理性上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我师承陈式太极拳,故而依据传统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中的技法、劲力特点,糅合为一套28 式陈式太极拳拳架,并以此作为训练载体,把太极拳的肢体训练规矩、合理的锻炼方法讲述清楚。这个训练体系有六个基本特点,也是一切训练的基础。
一是肢体运动结构的“三节”。在武术训练中,人体结构分为三个大节:胯以下到脚为一节(胯训练好之后,可改变为膝以下为一节);肘到胯为一节,这两节是“武”的基础;肘到手为一节,这一节是“术”的基础。
二是“黄金三角”。目的是把肢体与手臂的力量整合起来,阻止脊柱的任意摇晃,是训练太极拳“刚”劲的基础。
三是“主动、被动、不动”。目的是训练关节力矩和“节节分家”的拳法要求,也就是训练太极拳“柔”劲的根本。
四是肘和胯的同屈同伸。这不仅是上下力量的整合,也是“卸力”协调的基础。
五是“意在骨架”。太极拳是筋骨拳,“骨架是车辆,肌肉是乘客”,“骨刚肉松关节柔”是太极拳的特色。
六是“灵活关节更灵活,固定关节更固定”。为了做到“骨刚肉松关节柔”,就必须在训练中遵守“灵活关节更灵活,固定关节更固定”的原则,并要求劲达“五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