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舞蹈精粹]第290期:贝多芬《C小调合唱幻想曲》

贝多芬《C小调合唱幻想曲》(Choral Fantasy for Piano, Chorus and Orchestra. Op.80)创作于1808年12月,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首演,题赠给巴伐利亚王马克西米安·约瑟夫,其主题取自1795年所作歌曲《爱的回答》。是融合了人声、钢琴和管弦乐队为一体的音乐作品, 这首作品可以说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终曲的一个尝试。

贝多芬《C小调合唱幻想曲》全曲分三段:

第一段,慢板,c小调。钢琴独奏的序曲为即兴曲风格,孕育幻想,又似乎在沉思。

第二段,快板,c小调。虽记为“终曲”Finale ,其实为主部,其中钢琴呈示主题,并由钢琴与各种乐器编制展开八段变奏,在钢琴呈示主题前与最后的第八变奏,都为进行曲风格。

第三段,从容的快板,C大调。钢琴奏出C大调属和弦的分解和弦后,开始女声三重唱,歌词大意为“我们和谐的生命伴随着爱在快乐地歌唱,永远散发着芬芳...”男声三重唱,歌词大意为“神奇的音乐四处回荡,在用她的语言叙述着神圣的时刻,所有的一切都将改变,光明将替代黑暗。……”经过管弦乐铺垫后,合唱强有力推向高潮:“福入你我的心中,美丽的鲜花在处处绽放,美好的一切正在开始。美丽的心灵啊,快来接受艺术的馈赠。当爱和力量结合的时刻,人们将感激神的恩赐。”

2015年是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80岁寿辰,在当年的松本音乐节举办了“小泽征尔80寿辰纪念音乐会(Celebrating Seiji Ozwa at 80! Gala Concert ),邀请了世界著名女钢琴家,“钢琴传奇”玛塔.阿格里奇担纲钢琴独奏,由小泽征尔指挥日本著名交响乐团”斋藤纪念管弦乐团协奏、OMF合唱团演唱,共同演绎了贝多芬《C小调合唱幻想曲》。

视频:贝多芬《C小调合唱幻想曲》

=============

阿根廷女钢琴家玛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1941年6月5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被称为“一代钢琴传奇/The Piano Legend”、“钢琴祭司”。其获得的主要荣誉:1957年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 1957年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 第七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第42届格莱美奖最佳器乐独奏表演奖,2012年留声机杂志-名人堂等。

玛塔·阿格里奇出身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在大学工作的经济学家。1944年,3岁时开始习琴,5岁时师从文森左·斯卡拉穆萨系统学习钢琴。8岁的她首次登台演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科隆大剧院演奏莫扎特的《第二十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受到观众的欢迎 。1963年,阿格里奇与华裔音乐家陈亮声(现是斯琴高娃的丈夫)结婚,后于1964年离婚。她与华人著名钢琴家傅聪是好友。

阿格里奇虽师承弗里德里希·古尔达等人,系统地学习了他们风格,但她未拘一格,没有具体归属于某人、某种风格。她就是她自己,一种聚多家之长而又只属于她自己的风格。从具体的演奏上看,阿格里奇的突出特点是快,即读谱快、视奏快,拿下一首作品的周期快,以及手指的速度快。在此基础上,她的琴音可以为了求速度、求表情而不用顾及声音是否细腻。阿格里奇的曲目选择比较多样化。在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创作的传统曲目基础上,她以演奏肖邦作品为其标识,录制过数量较多的肖邦作品录音。此外,她擅长弹奏炫技性作品,例如李斯特、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作品,尤其是讲求速度与体力的几首难度大的的钢琴协奏曲。而技巧难度低、容易表现的曲目通常不在她的演奏范围之列。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