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时光 丨 解放碑忆旧(上篇)
重庆文化主题书店
第584个故事
解放碑忆旧(上篇)
作者:嘉陵渔樵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从南京迁来重庆,定重庆为陪都。1941年12月30日,在重庆渝中区的邹容路与民权路、民族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原名大什字),建起一座黑色木结构的7.7米高的四方形碉楼——精神堡垒,意为七七事变中国抗战聚集民族精神,形成不可战胜的堡垒,以鼓舞全民抗战的勇气和决心。
在后来的重庆大轰炸中,精神堡垒未能幸免,被夷为平地。国民政府又于此立一旗杆,升起旗帜,继续抗战。日本投降后,经国民政府决定在原址兴建纪念碑,以纪念中华民族抗战胜利。1947年10月10日,碑体竣工落成。台基高出地面1.5米,碑高27.8米,由八根立柱合成呈圆柱塔形,灰色立面,园顶弧盖,面向东方的碑面上书“抗战胜利纪功碑”七个大字。
重庆解放后,1950年,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将军重新题写碑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由是,解放碑的称谓沿用至今。解放碑承载着中华民族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厚重的历史,也成为重庆文化的象征。
解放碑的演变(图源网络,侵删)
在重庆城市化改造进程中,解放碑是极少数无法撼动的建筑之一。在渝中区鳞次栉比的楼宇森林中,它依然以不甚强悍的身躯高昂挺立,傲视群雄。多少人慕名前来,多少人向其顶礼膜拜合影留念。到了重庆如果没去解放碑,如同到了北京没去天安门,只能表明徒劳此行。
居住在解放碑地区及其周边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是最正宗的重庆人,具有最顶级的自豪感。倘若有人问“你家住哪里”,如答“住在碑脚脚的”,那就相当牛逼,令人仰视。
据称,他们自己产生了一种测试方法,可以验证你是否属于牛人。他们会在不经意间说出“汤瓢在哪里嘛”,不知所云之人可能十之八九,只能面面相觑,闻所未闻。豪华大都市,哪有什么汤瓢?于是他们抚掌嘲笑,汤瓢都不晓得,你不是正宗的重庆土著。其实,所谓汤瓢,是指解放碑塔楼顶上的瓢状风向标,每当风起,该瓢必迎风旋转,由此测试风力。由是,汤瓢就成了解放碑的代名词了。据说此种称谓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传承至今,闻之捧腹。
如此,似乎有化神圣为平庸之嫌了,非也,应与雅俗无关。比如,最早的手提式移动移动电话(手机),一经问世,重庆人立即取名为“砖头”(该机呈长方形)。又比如在重庆运营的的主打客运出租汽车是重庆长安公司生产的奥拓牌轿车,该车一上路,重庆人马上为该车命名“砣儿车”(取其音,砣儿是指拳头,有小的暗示)。如此典型的取形升意,系长期惯性思维使然,源于重庆人自娱自乐的习性,恐难根治。
图源网络,侵删
以解放碑说事,还产生出土著的重庆言子,或称谚语:解放碑的钟——不摆了。摆,重庆话是说的意思,如摆龙门阵,就是说故事或话家常。不摆了,本来是指钟已停摆,却借此摆与彼摆的音同转化为另外的不说了的意思,属于谐音式歇后语,可见文化源于民间生活。“解放碑的钟——不摆了”的“不摆了”是指不说下去了,已经无法再用语言来表达了,往往是感觉上的一种极致状态。比如,某人吃火锅味道极佳,他会说:“这味道就像解放碑的钟,嘿嘿,不摆了!”但此与解放碑的钟又有何干?
解放碑的东西南北四座钟走时曾经有过不尽一致,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确实停摆过。因这四座机械钟当年是由重庆天主教会赠送,并从遥远的法国运来,确实风光一时,但天长日久,故障难免。尤其是钟的动力来自发条,需天主教若瑟堂每天委派专人到碑内拉动100公斤重物至顶,启动发条那钟摆方可运行。如此原始,偶尔停摆,亦属正常。但在钟表业相对发达的重庆,此种落后,必然被嘲笑,不过嘲笑中却升华为另一种极限的精神境界,将钟停摆之坏事变成了好事,也够诙谐了。不过,“解放碑的钟——不摆了”在现实中已属过去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解放碑的钟已经更换为电子钟,四个座钟报时一致,从未停摆。但“不摆了”作为重庆土产的歇后语,可能永远都不会消亡。
何智亚 摄
在改革开放之前,一些渝中区原住民是歧视主城以外的重庆人的,称他们为“县疙瘩(线疙瘩)”,意指他们不开化。甚至,住在解放碑地域的可以歧视住在郊区甚至渝中区下半城的,说他们到解放碑来耍是“进城”,是来领略都市核心地段风光的。其优越感可见一斑。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主城区与各个区县的融合密切,交往频繁,已平等相待了,看不起什么人的状况基本不存在。但仍有以身份证号码510202打头为荣耀的,其称我们才是这座城市的最有资格的见证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解放碑是重庆政治、文化、商业中心。
每年的国庆游行,检阅台都设在解放碑,台上高挂一面巨幅的五星红旗,格外耀眼夺目。国庆当日,中山一路、二路、三路天不亮就聚集数万人的游行队伍,他们来自重钢、二钢、三钢,来自偏远的南桐煤矿、天府煤矿以及大专院校、部队、商贸单位和农村。十点正,解放碑钟楼钟声响起,军乐团高奏国歌,游行队伍以国庆仪仗队为前导,从临江门浩浩荡荡地行进过来,接受任白戈、鲁大东等党政领导的检阅。顷刻,欢呼声响彻云霄,数千只气球与和平鸽腾空而起,解放碑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游行以兵工农商学的序列组成方队行进,强大的阵容,硕大的横幅,鲜艳的彩旗,雄壮的口号,嘹亮的歌声,欢快的舞蹈,烘托节日的气氛异乎寻常。游行大约进行三小时左右,一般是游行到小十字结束,也有游行到陕西路的。沿途群众都夹道欢迎,热闹非凡。只记得游行压轴的每次都是重庆大学探矿系和运动系的学生,他们有着强健的体魄、饱满的热情,频频地挥手致意,观众总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不可忘却的是重庆的国庆日往往下雨,数万民众冒雨行进,其景感人至深。1969年之后,地方的国庆游行均不举办了,解放碑的国庆游行成为历史。
图源网络,侵删
解放碑在没有开通1路无轨电车之前,其环形广场是可以步行的。每到周末,总有文艺团体前来演出。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夜晚,解放碑前人流如潮,台上重庆京剧团的两个小演员(十岁左右)登场。牧童着青色短衣,头上梳两发髻,鼻梁上画白色的蝴蝶,执绿色鞭梢。村姑额前刘海,黛眉杏眼,皓齿美白,一袭粉色短裙,携一花篮。悠扬的笛声,伴随欢快的乐曲,二人咿呀地演唱《小放牛》,神情自若,稚气优雅,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又是一个金秋的黄昏,重庆曲艺团的六个身材窈窕的青春美少女,身着中式边扣蓝布衫,双手松松抱拳置于腰间,面带微笑,深情地演唱四川清音《妈妈好糊涂》《布谷鸟儿咕咕叫》及不知名的曲目,那柔美的天籁之声,浸人心脾,多少唱词均已忘却,只记住了:“白面馍馍包猪油噻好不好吃?好不好吃?”
浓浓的乡土气息,植根于重庆大地巴渝文化的完美传承,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博得满场的阵阵喝彩。
解放碑狭义可以理解为就是独立的那个碑座,但广义的也是扩张的也是多数人的理解是解放碑向东南西北延伸形成的商圈。自民国时期奠定的城市中心,此商圈从来就是人头攒动,无比喧嚣,未有停歇。
图源网络,侵删
未完待续
时光君注:
本文是作者关于解放碑过往历史和繁华的回忆,因为内容丰富,分为两篇发布。上篇是一个引子,下篇回忆了解放碑民族路、民权路、邹容路、八一路上曾有的商铺、美食,包括皇后舞厅、群林市场、友谊商店、重庆百货、新华书店、冠生园酒楼、大阳沟菜市场、和平电影院等,为大家呈现一个繁华、生动的解放碑。敬请关注。如有读者可以提供相关内容的照片,可直接投稿至微信客服或邮箱(投递方式见后文)。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