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之三十七】新生电影院: 在光影变迁中追忆流金岁月

老电影院

在那个文化娱乐活动极其匮乏的年代

是无数人充满欢乐的所在

提起位于榕城区韩祠路,有着近70年历史的新生电影院,许多老榕城人仍津津乐道,因为这里,曾是纯真年代里不可或缺的亮点,因为这里,承载着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韩祠路北段东侧,新生电影院、揭阳县电影公司曾在这里办公。阿龙 摄

时隔百年,揭阳的电影业被数字影院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曾经家喻户晓的老电影院已不复存在,那些看电影的旧时光,更多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近日,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来到新生电影院旧址,回味这所老影院曾经的辉煌,重温老揭阳人的“戏院情结”。

新生电影院旧址示意图。阿龙 制图

1
揭阳县城第一家公私合营的戏院

“这里就是新生电影院,记得以前总是骑单车来看电影。”中山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主任陈耀双带记者走进榕城区韩祠路中段东侧一个方形的大门,指着里面一栋老式建筑,笑着对记者说。曾经热闹繁华的新生电影院,淹没在一片普通商铺中,仅为商业仓库之用,日渐被人淡忘。影院中老胶片的味道化作时代记忆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墙影斑驳的冷清气息,但对于揭阳来说,新生电影院不仅是许多老揭阳人心中不能抹去的青春印记,更是见证揭阳电影业发展的重要丰碑。

新生电影院旧址,如今已成一个大仓库。阿龙 摄

据《揭阳县文化志》记载,揭阳的电影事业,始于20世纪20年代无声电影的传入。起初均是私营戏院,因民国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电影业濒于倒闭,仅存下来的只有一家由棉湖人陈冰光和放映机主洪爵光等合股、私人经营的“百乐戏院”。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百乐戏院改名人民戏院,1950年初又复名“百乐”,10月再易名新星戏院。当时,为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揭阳县委、县政府在考院旧址新建一家戏院。1951年9月,新生戏院建成开业,成为揭阳县城第一家公私合营的以映电影为主兼演戏剧的竹木结构戏院。与此同时,私营的新星戏院宣布关闭。

此后,棉湖、炮台、新亨、河婆、曲溪等先后建起戏院,1957年,榕江影剧院的前身榕江华侨剧院落成,专演戏剧,而新生戏院专映电影,从此,这两家影(剧)院,便成为了榕城人家喻户晓的影院“老字号”。

“我是1980年进新生电影院的,当时影院正在改建,还是一片工地。”新生电影院放映员杨先生告诉记者。20世纪60年代,新生电影院迁往韩祠路,结构仍为竹篷,1980年左右才拆掉竹篷,1981年建成这座有空调设备和楼座、保存至今的较为现代化的专业影院。而他,也非常幸运地成为其中的一名放映员,见证了这座电影院的辉煌和没落。

2
电影放映员是最受欢迎的“魔法师”

“我爸20世纪50年代就到新生电影院当放映员了。我从小看着他放电影,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一名放映员。”今年57岁的杨先生告诉记者,20世纪50~80年代,在文化娱乐生活相对匮乏的岁月里,电影是人们最主要的,也可以说是唯一的文化娱乐活动,电影放映员因此也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

考院旧址。1951年9月新生戏院于此建成开业。阿龙 摄

据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揭阳的城乡电影放映事业是从零开始的。1952年上半年,新生戏院在五经富找到一架手摇8毫米无声电影机,经姚振声、杨宜厚等人几个月的努力,改装成一架16毫米有声电影机。中共揭阳县委也投资3000万元(相当于今人民币3000元),购发动发电机及其他设备,从1952年12月开始在农村放映,成为揭阳县农村第一个流动放映单位。但因技术、设备差等原因,在第二年雨季就停止活动。此后,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发展、培训,1980年,全县城乡基本形成了三级电影放映管理网,三级放映单位达101个,各类放映技术人员200多人。那时候,这些“魔术师”般到处为人们带去欢乐的电影放映员,在农村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和尊重。

黄汉标, 1979年开始从事电影放映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几个人组成一支放映队,一个月只按计划供应一部片。我们一人一个背包,一个村待一夜放一场。那时候很多村民还听不懂普通话,他们管它叫‘电影话’,所以我们放电影的时候还得拽着话筒‘同步翻译’。”黄汉标笑言,会放电影,会听译“电影话”……这几项“神奇”的技能让电影放映员成为当时最受村民欢迎的人。

跟黄汉标不同,杨先生则是一直坚守在电影院里,日复一日地藏在观众身后,为他们播放电影。“当时电影院里的放映机还是胶片机,需要人工装载胶片。一部电影一般有12、13本胶卷,放完一本就得人手更换下一本,所以得时刻看着机器。”杨先生介绍道。当时他们组有10多位放映员轮班,一般从早上8点开始,放映到晚上11点多,早上放1场,下午放2场,晚上放3场,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放11场电影。

那些年代,在许多孩子看来,放映员是藏在幕后的“魔法师”,他们用一面幕布、一束光,就能变出许多精彩的电影画面。而作为电影放映员,能把每一部电影的声、光、画面完美地还原给观众,他们也感到高兴和自豪。据杨先生回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可以说是新生电影院的黄金时代了,因为当时的新生电影院,不管是放映场次、观众人次,还是票房收入,几乎都是最高的。而在新生电影院放电影,也可以说是他最难忘的经历之一,如今回首,他仍觉欢喜。

资料图片

这些年电影行业高速发展,电影院放映设备也是更新迭代,变化万千,不变的是在影厅后面透出光影的那个神秘窗口,后面仍然坚守着一群“幕后英雄”……

3
看电影是几代人难忘的集体记忆

“小时候最兴奋的,就是听到‘村里放电影啦’这句话。”陈香女士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谈及童年时代看电影的经历,她露出了兴奋的神情。她告诉记者,那时候的人尤其是孩子,只要听说村里或者邻近村有电影看,那都得高兴坏了,都会早早吃过饭,争先恐后地赶到幕布前占个好位置。“为了看电影中途不上厕所,我妈还专门煮了比较干的番薯丝饭,吃饱后手挽着小凳子,一家老小就往放电影的地方赶。”陈女士回忆道,那个年代村民观影的热情十分高涨,一个村里放电影,往往会吸引周边三乡六里的人闻风而至。

露天电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发展的产物。如今说起露天电影,恐怕很多孩子已经全然不知,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知道,露天电影是几代中国人共有的青春记忆,那时精神文化生活贫乏,人们盼一场电影就像盼一次过年。陈女士说,这么多年过去,她去过很多城市,也在各种不同的影院里看过电影,但让她最难忘的,还是家乡的露天影院,“《地道战》《地雷战》《智取威虎山》《白毛女》《沙家浜》《奇袭》……当时很多人都是追着放映员一个村一个村地跑,很多片子是看了一遍又一遍,印象都极为深刻。后来到了70年代,我还和同学从桂岭骑1个多小时单车到榕城的新生电影院看电影。那时候很多乡下人只要来到榕城,就必然得去那里看场电影才满足。”陈女士笑着说。

灯光球场旧址。这里曾作为露天电影院放映过很多电影。阿龙 摄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式电影院迎来了它们的黄金时期,虽然当时电影院还是硬邦邦的座椅,以及几乎谈不上的音响效果,但条件已经比露天电影好了很多,丝毫不影响大家看电影的热情。

“我小时候经常和弟弟在新生电影院里玩,蹲在窗边偷看电影,有时候还溜进去,遇到有人查票了就藏到椅子底下,查票人走了又钻出来继续看电影。”提起新生电影院,在韩祠路开甜汤店的80后杨良喜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和许多老榕城人一样,杨良喜对新生电影院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那是一种深深镌刻在记忆里的时代情结。提起新生电影院,就像承载着城市故事与记忆的放映机,轻轻打开它,一幕幕浮光掠影的影像便在胶片的轮转中凸显出来……“记得以前新生电影院的大门很宽很高,我们这个店面也属于大门的一部分,大门左侧有家小卖部,右侧是售票处,外面还有些卖橄榄、瓜子的小摊贩,瓜子都是用报纸卷成冰淇淋筒的样子装着的。”他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韩祠路仍是揭阳最繁华热闹的中心地带。“新生电影院旁边有工商银行总行,对面是证券交易市场,斜对面是商业局,往北一些还有法院、公安局,往南这边还有灯光球场,不定期会举办商品交易会。当时这条路商铺林立,别提有多热闹了。”杨良喜指着韩祠路的各个地点跟记者介绍说,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的他,对这条路有着非常特别的感情,每看向一个地方,小时候的一幕幕仿佛都呈现在眼前,而新生电影院对他来说,是印象最深刻的存在。“以前家里条件一般,又没有什么其它好玩的去处,溜进去看电影成为我最开心的一件事了。”杨良喜笑着说。

4
电影院的兴衰见证城市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从新生电影院这家竹篷院开始,经过几十年艰苦创业,至1980年全县城乡已有电影放映单位101个(包括在册和临时租片单位),至1986年已有大型影(剧)院21座,简易镇办电影场1个,露天电影场3个,总建筑面积8.3万多平方米,拥有观众座位3.48万多个,电影放映队伍干部职工600多人,各类技术等级放映员200多名,遍布全县城乡的三级电影放映网已形成巩固并继续加强和发展,人民群众从新中国建立以前难得看到或根本看不到一次电影,发展到人均年看电影29场以上,放映普及率达100%。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日渐富裕,电视机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加上KTV、舞厅、录像厅等越来越多的休闲娱乐方式开始普及,电影院逐渐“失宠”。“记得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学校还有组织我们到新生电影院看电影,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换了老板变成酒吧、烧烤城,然后又装修成游戏竞技场,再然后就是租给人家做仓库了。”杨良喜一家在新生电影院旁经营了30年甜汤生意,见证了新生电影院的繁华和没落,杨良喜说,虽然从小熟悉的电影院已不复从前,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电影院的兴衰见证着揭阳的发展,看着揭阳这20多年来的沧桑巨变,人们应该高兴而不是遗憾。

如今,随着影视娱乐科技的飞速发展,加上电脑、手机、家庭影院等观影途径的增多,这些知名的老戏院、老电影院相继淡出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一些新建的数字影院、影城则不断更新3D、IMAX、球幕等新的放映技术吸引观众,迎来新的发展。

时光更迭,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从露天影院到现代影城,每一代人关于电影的记忆都不尽相同。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影院与象征时代发展的新影院交相辉映,它们用影像记录着城市的变迁,也镌刻着普通人的幸福与哀愁,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也许未来,影院的形式还会不断变化,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不会变。

“童年在新生电影院蹭电影的那段时光是我最欢乐、最无忧无虑的日子。有些东西虽然不存在了,但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杨良喜怀念地说。沿着电影院前的商铺往北走到中兴园后,一眼就能看见新生电影院的后走廊和楼梯,光影交错间,仿佛仍能看到人们看完电影一边离场一边交头接耳讨论电影情节的热闹场景……

新生电影院北侧的离场步梯口。阿龙 摄

新生电影院楼道。昔日观众熙熙攘攘的入场场面已不复存。阿龙 摄

来源:揭阳日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