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点:以人为本,应体现在行动上
近日,我们有幸走进了一所这样的私立学校——贝斯特外国语小学(航海路校区)。在校园中,我们发现这个校园的独特之处——处处到能看到“以人为本”的影子:洗手池,孩子伸手就能够得着;男生小便池,孩子站着不至于尿裤子上也不至于尿地上;涂鸦室,孩子随意绘画,站着坐着都可以作画,而且清洁打扫也非常方便;孩子们最喜欢的沙坑,也是不远千里从海边运来不同质感的沙子,让孩子们有一种真实的感受;走廊地上,箭头指引着孩子们进出的方向;教室和寝室合二为一,尤其是从寝室床上下来时,孩子们是高高兴兴地滑滑梯下来的;图书阅览室,孩子们可以坐着、躺着或者趴着,地上铺着厚厚的地毯;上下楼梯的扶手,是依据孩子们身高设置的;教室外每人两个小柜子,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开摆放;小学生守则写着“如果有人撞到你,即使不是你的错,也要说‘对不起’”……等话语,都是孩子们能够听得懂的话;食堂的垃圾进行分类——垃圾箱(纸毛巾、骨头等)和厨余箱(剩菜、剩饭和剩汤等)……
这是一所私立学校,但我们似乎看到了不一样的校园。校园之所以如此吸引我们的眼球,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太多和部分公立学校不一样的地方。这些看似非常不起眼的学校环境细节设计,恰恰就是学校的有意而为之。这也就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作“以人为本”,什么是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和教育理念。
无独有偶,昨天有一个学生家长投诉一所XXX 学校说,孩子上三年级了,作业太多,每天晚上写到很晚才睡觉,休息不好,吃饭也不好,孩子整天无精打采的。之前也有家长反映过,但都不了了之。我们已经向学校领导进行反馈,还没有答复。显然,如果真有其事——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影响孩子的睡眠和健康,那么这就不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事实上,目前把学生当成容器和机器的学校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在个别老师眼里,学生就是机器,时间和空间被无情压榨,这些老师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看待,什么责任、担当、信仰、生活、情感、交往、健康、悲悯等人的基本属性都被忽略或忽视了。因此,我们部分学校提出的“以人为本”充其量只是一个口号,而并没有落实在行动上。口号和行动的不一致性,就不是以人为本,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显然这也是和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令人深思:我们一些学校在营造什么样的环境?有学校提出:提高1分,“干掉”1000人。提出这样口号的学校到底在追求什么?今天靠自己成绩“干掉”1000人,那么,将来,学生或许也会为了“干掉”别人而不择手段,不排除给人下毒,把别人干掉。
不言而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更要重视学生、关注学生、欣赏学生、关爱学生、体恤学生……要真正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而且要指明学生的未来发展之路。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公民。也就是说,今天有什么样的学生,明天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公民。当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公共场合,发现一些不文明现象,感叹部分社会公民素质低下时,我们是否想过这些公民曾经都是我们教过的学生呢?!
因此,以人为本,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应该体现在学校教育的行动中。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