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如何做到早期发现,快速处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怎么形成的呢?
p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骨筋膜室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可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力的增加,或空间变小(肢体外部受压),或由于骨筋膜室内组织体积增大(肢体内部组织肿胀)所致。 肢体外部受压的原因很多,如挤压伤、包扎过紧等。
肢体内部组织肿胀的原因也有多种,如血管损伤时出血造成的血肿,组织缺血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的肿胀,肌肉过度活动后发生的肿胀等。
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只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血中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
1、疼痛: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至晚期缺血严重可无疼痛
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
3、患肢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
4、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肢体远侧动脉搏动存在,并不是安全的指标
骨筋膜室综合征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常由创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增大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体积减小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外部框架相对固定,内部组织缺血水肿将进一步加重内部压力,进而产生恶性循环。临床重视创伤骨折的复位固定或对没有外伤的疾病认识不足常忽略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及时诊治,而错过最佳诊治时间而产生严重后果,影响预后及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如果长期缺血产生坏疽,甚至会引起休克和急性肾衰竭成为夺命的冷血杀手。
01 病理生理
1、筋膜室压力升高的原因:
A.包扎过紧:绷带、石膏、夹板
B.局部压迫
②筋膜室内容物体积增加:
A.出血
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缺血再灌注、烧伤、蛇咬伤)
2、缺血耐受的时间窗:(注意:研究间差异较大)
A.肌肉:2~4小时→出现功能损害;8小时→不可逆性改变。
B.神经:1小时→可逆性改变;6小时→不可逆性改变。
02 5P征
A.严重持续性疼痛
B.止痛药无法缓解
C.疼痛超出骨折的范围
D.与损伤的程度不对称
03 筋膜室测压
1、关于骨筋膜室测压的方法①whiteside法:
A.准备器材:三通、水银血压计、20ml注射器、18#斜面针,缓慢加压至略高于组织压时,水银柱上下波动,此时压力及筋膜室压力。
B.缺点:针头易被堵塞、可能会加重筋膜室压力
Stryker法:通过压力传感器的方法测压,不增加筋膜室压力,针头不易堵塞,结果准确可靠,但价格昂贵。
2、筋膜室压力A:<10mmHg →正常B:10~30mmHg →升高C:>30mmHg → 可诊断此外,筋膜室压力与患者血压相关,高血压患者筋膜室压力也高。完全用筋膜室压力作为切开标准,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切开减压。因此,有研究提出用压力差的方式来表示。筋膜室压力差=舒张压—筋膜室内压。压力差<30mmHg可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3、发生了骨筋膜室综合征时患肢的体位目前的主流观点是:将患肢处于与心脏平齐的位置,原因是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时的组织内压高于静脉压,抬高患肢不能促进静脉回流,相反,抬高患肢会降低动脉压,减少灌注,加重缺血。
4、警惕石膏对筋膜室压力的影响,避免因为石膏压迫过紧导致肢体缺血,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研究指出:对于管型石膏,一侧切开后,ICP下降30%,拆除石膏,ICP下降50%,再解除衬垫,ICP可继续下降10%。
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力上升后,可以造成上述肌肉及神经改变,时间过久,会导致不可逆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早期怎样发现、远离这位杀手?
骨筋膜室综合征大多有较为严重的外伤史,特别是在前臂及小腿部位的严重骨折、挤压伤、挫伤等。往往是临床医生在处理完外伤急症后的一段之间内出现。由于医生对急症处理后若稍有松懈或护理不到位极易发生受伤部位术后出血水肿增加内部压力,导致循环障碍所产生的恶性循环。此病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早期诊断,不可再出现明显的症状时才加以处理。
U ppal等利用VAC泵测量25例怀疑肌间隔综合征的胫骨折患者,认为IVAC泵容易使用并能对肌间隔压力进行紧急测量。这种客观指标在连续监测筋膜室内压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在那些预估计可能产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应预防性监测室内压。作为筋膜切开减压的标准必须反映组织灌注和减少,舒张压与间隔内压力差30mmHg就必须行筋膜切开减压。Mubarak等确定筋膜室内压力超过4.0kPa时为手术切开减压的阈值。
缺血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中心环节。由于压力不断增加使得肌肉、神经以及周围循环缺血。肌肉缺血可以表现为早期的痉挛,被动牵拉阳性,如果缺血没有缓解则进一步水肿压力进一步增大进入恶性循环。严重的会有肌肉坏死,因此会有磷酸激酶等肌肉相关酶普的改变,可以作为诊断的参照。重则肢体坏死,肌红蛋白大量溶解入血,增加肾负担甚至影响肾功能。
在不同时期局部循环表现是不同的,早期动脉搏动并无明显表现,并且周围温度升高,但由于局部压力高,可以出现张力性水泡。晚期则缺血严重出现无脉,肢体温度低。神经缺血主要是感觉过敏出现麻木,最终神经功能不可逆功能丧失,表现为神经支配区感觉、运动障碍。筋膜间隙综合征缺血30min内即可出现神经功能异常;完全缺血l2—24h,则会发生永久性功能障碍。Mithofer等报道感觉障碍要早于运动障碍的出现,单容易被忽略,而运动障碍表现明显但已属于晚期表现。
目前应对筋膜室综合征的新进展
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切开减压在,及时排查包扎过紧的因素。保守治疗仅限于早期病人,按摩、温热敷、抬高患肢等有利于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但对已有微循环障碍者则为禁忌。早期切开减压、积极给予利尿,碱化尿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高钾血症,并积极做好防治RF、心律失常、休克等严重并发症。但应保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为主,一旦发生休克,首先应抗休克治疗,及时补充血容量,保证重要器官灌注压。实在难以控制部应实施截肢手术。
Zorrilla等利用“鞋带”技术,通过弹力线的弹性回缩作用起到逐渐收缩切口的作用以达到切口延期自行愈合的效果。Lee等应用真空装置辅助愈合切口技术通过体外负压装置排除切口内的多余液体,使伤口得以早期愈合,大多数患者避免了二次手术。负压吸引可以针对压力过高、引流渗出液、出血等进行性压力增高,现在临床也是常用了,并且现在的纵行切口外加横行切口引流效果更佳明显。彻底的深筋膜切开减压,打断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减压应遵循宁早勿迟的原则,是预防手部伤残的重要措施。减压后应及时进行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并辅以短渡红外线治疗,能有效地恢复前足感觉、运动功能。
目前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认识已经相对充分了,早期的保守治疗是医护人员及患者最期望的,但其指证相对不好控制,尤其在基层医院经验相对不足很容易错过最佳的筋膜切开时机,而造成肌肉的坏死缺血挛缩丧失功能,甚至成为夺命杀手。所以应该掌握其临床发展的阶段及机制,做出适时处理。总体来说主要是通过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切开筋膜减压,通常选用网格式切开,可以外加负压吸引通畅引流的外壳手术方式。外加以脱水剂,中药治疗等方法综合疗法可起到很好疗效。对于后期可能并发的肌腱粘连以及神经卡压则需要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功能训练。这样能尽可能的改善预后,保持肢体功能。
参考文献 | 滑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