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伏击战打成败仗,第一大将含恨突围,14年后他一雪前耻

红军时期,我军有一次令人心痛的败仗,让开国第一大将抱恨10多年。

我军历史上,曾经有过10个军团编制,1、2、3、4、5军团编成较早,都是主力。这几个军团有2、3万人,战绩辉煌,打了无数胜仗。后面成立的军团则人数较少,其中红7军团共编有3个师,6000余人,共有长短枪1200余支,轻重机枪数十挺,迫击炮6门。因为枪支缺乏,很多战士使用的仍然是梭镖、大刀。

1934年7月6日,这支部队从江西瑞金出发东征,随行携带了160万份要在沿途散发的宣传品,足足捆成了500多副担子,需要挑运人员2000多人,使战斗人员只剩4000余人。即使如此,一路上也打了不少胜仗。在闽东,他们攻下罗源县城,俘敌1000余人,缴枪数百支。

1934年11月,与地方红军合编,除了原有的部队,又加入了以赤卫队员为主新组建的21师。合编后,改称红10军团,部队战斗序列如下:

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

军团长,刘畴西;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

19师,师长寻淮洲;政委,聂洪钧;参谋长,王如痴;政治部主任,刘英。

20师,师长刘畴西(兼);政委,乐少华(兼任)。

21师,师长胡天桃。

这支部队成立后,命运多舛,部队的作战使命和组成上,就存在着隐患:

1、这是一支孤军,却担负着北上抗日宣传任务。当时的中革军委来电,要求北上速度不能太快,每天限定二、三十里。这个命令的意思是主动粘住国民党军,以减轻中央红军的突围压力,这样却让红10军团处境凶险无比。

2、方志敏是最高领导,缺乏军事经验。刘畴西黄埔一期,指挥上优柔寡断。军中虽然有寻淮洲、粟裕这样的名将,这两人却没有指挥权力。

3、部队仓促组建,缺乏磨合。1万多人中,有大量地方后勤人员,作战部队只有5,6千人,其中还有不少是地方赤卫队,缺乏作战经验。此外,武器极其匮乏。

4、没有根据地依托,缺乏补给,部队长期行军,非常疲惫。

尽管如此,这支部队士气还是很高昂。面对蒋介石5个正规师、2个独立旅、4个保安团,加上后备部队,共10几万人围剿,决心打一个伏击仗。军团指挥部召开了会议。寻淮洲力主找个空子打一仗,不能总是被追着走;粟裕表态,支持寻淮洲意见;乐少华则认为补充1旅建制充实,敌人和我军兵力相差不多,而武器则远胜过红军,只能快走,不能硬拼;刘畴西态度模棱两可。最后方志敏考虑为求得主动,有必要打击一下敌人。

补充旅、补充团这样的编制,通常情况下是后备部队。这样的部队由若干新兵营构成,平时主要工作是训练新兵、剿匪,战时承担运输、打伏击等不太重要的任务。这种部队经常被分散,补充到一线部队。不过补充第一旅却不简单,1933年冬,该旅由保定编练处的三个补充团改编。该旅旅长是刚刚孤军坚守江西省宜黄县24天,一战成名的王耀武。部队战斗序列如下:

旅长,王耀武。参谋长,邱维达;参谋主任,吴克定。

第一团,团长刘保定,副团长晏子风。

1营,营长尹元之;2营,营长纪鸿儒;3营,营长李汉杰。

第二团,团长周志道,副团长程智。

1营,营长黄寿卿;2营,营长刘壮陶,3营,营长刘启勋。

第三团,团长李天霞,副团长刘权五。

1营,营长刘振武;2营,营长詹文;3营,营长常孝德。

团、营级干部中很多是黄埔生,日后成为74军的骨干。这个旅虽然新组建,何应钦想培养为自己的嫡系,因而装备非常好。士兵基本上是北方人,战斗力相当强悍。

从上述可以看出,这个补充旅基础非常好,所欠缺的就是训练和实战了。而带兵与作战,是王耀武两大擅长。王耀武带兵以"严"著称,士兵衣着不整,罚站;鞋带、皮带扣系不紧,都要罚站。另一方面,他对下属士兵也非常体贴,他曾把自己的3个月薪饷拿出来,供给伤兵改善生活,士兵非常感动。

为了打造这支部队,他对军官也进行大刀阔斧整顿。早期的3团团长戴文,因“放弃职守,着即撤职”,由第3团中校团附李天霞代理。1团团长候龙安是国防部二厅厅长候腾的亲哥哥,被王耀武以"临阵脱逃,接战不力"送南昌陆军第二监狱。

通过这些改造,补充第一旅很快成为一支劲旅。

1934年12月14日,红军伏击战打响了,却是一场悲剧。红军三个师,兵力和敌人差不多,但地形却十分有利。乌泥关至谭家桥两侧皆是山地及森林,地形险要,利于隐蔽埋伏。通常我军都会集中3,4倍兵力伏击,这一次因为弹药极其缺乏,兵力差不多一比一,希望消灭敌人,获得人员和物资的补充,打掉追敌的气焰。

我军兵力上没有占优,在分配作战任务中,20师和21师担当主攻。这两个师组建才一年多,缺乏野战经验,在伏击地域过分紧张,提前开火,我军仅有的伏击优势也化为了乌有。

20师、21师连续向敌前卫团发起猛冲,企图一举将敌人压垮。攻势很猛,几次开展肉搏,敌前卫团团长周志道也被打伤。王耀武亲临前线指挥,调加强营和第三团的三营增加到第二团的正面作战。他下令,第三团团长李天霞率该团主力,向红十军团的左侧翼猛烈反击;第一团团长刘保定立派一部占领乌泥关,并坚决守住。

这一仗王耀武记忆深刻,“红军斗志仍盛,其打败补充第一旅的决心并未动摇,又发起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冲锋。这次红军出动了七八百人,分三路冲过来,一路针对加强营,两路对着第二团中伤亡较重的第一、第二两个营。大有一鼓作气击溃补充第一旅之势,情况紧张、危急。”

争夺乌泥关高地的战斗打得很惨烈,国民党军用迫击炮猛烈轰击高地,然后发起一次次冲锋。经过激战,高地终于被国民党军攻陷。寻淮洲这下急了,这个高地是全局制高点,如何能沦入敌手!国民党军的机枪火力很猛,冲上去的红军被一次次击退下来。年轻气盛的寻淮洲干脆端起一挺机枪,带头发起了冲锋。战士们见师长冲上去了,齐声高喊着跟着杀了上去。寻淮洲冲上一个山坡,迅速指挥部队扩张战果。这时,一排子弹飞来,寻淮洲腹部中弹,鲜血喷涌。他咬着牙坚持指挥,直到昏迷过去。通讯员急忙将他背离战场。方志敏闻讯十分着急,命担架队将寻淮洲抬往茂林医院进行救治。

战斗进行到下午,21师的阵地又被国民党军突破了,双方里出外进的打成了胶着混战。此时战机已完全失去,再打下去对势单力薄的红军愈加不利,方志敏和刘畴西于是下达了撤出战场的命令。这一战,双方伤亡都很大,打得筋疲力尽,王耀武没有追击,下令收兵。

原本希望伏击战缴获物资和俘虏,这一仗红军反而折损不少,还消耗了大量弹药,可以说打了个败仗。此后,红10军团在休宁、祁门、屯溪、歙县、绩溪、婺源、开化等地,都与国民党军发生了遭遇战。因为刘畴西无心恋战,不肯决心争取胜利,各战都无所获,反而弄得人疲马乏,士气更加低落。

到1935年1月,这支部队只剩2000余人,枪支破烂,弹药缺乏,最终被打散。王如痴、曹仰山、刘畴西、方志敏先后被俘,彭杨陆军学校校长彭干臣牺牲。乐少华、刘英、粟裕率领的先头部队,侥幸提前突围。

补充第一旅一战成名,成为了正规野战军。这个旅升级为新编第11师,后来改番号为51师,抗战中又加入了74军。抗战中,王耀武历经多次血战,立下巨大战功,升任集团军总司令,还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以及中正剑,这是国军将领的最高荣耀。

粟裕率领这支仅存余脉,经历了地狱般的游击战。抗战中,他积小胜为大胜,越战越勇,从歼灭日军几十人的战斗发展到歼敌上万的战役,成为新四军第一勇将。

1948年9月,粟裕麾下30多万野战军,打败了12万济南守军,将宿敌王耀武俘获,终于报了14年前的一箭之仇。

1984年2月5日,第一大将去世后,将一部分骨灰撒在当年的战场谭家桥,他要陪伴那些为革命捐躯的战友。

公众号:天地史话(微信号:heluoguangyin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