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鱼汛,我在船上扳头桨”,老舟山为你讲述出海捕墨鱼的亲身经历
老舟山道古
第一百二十八期
舟山广电微信“老舟山道古”专栏
(原“王教授的课”专栏)
为大家讲述
舟山的文化、记忆和故事……
墨鱼为啥在礁上产卵?
墨鱼拖的渔网为何有个古铜币似的滚轮?
烈日暴晒,这火辣辣的太阳真是毒呐!
本期《老舟山道古》
金涛老师为您讲述
50多年前墨鱼汛时
他亲历的捕墨鱼全过程
墨鱼汛,我在船上扳头桨
墨鱼,又叫乌贼,俗称舟山“四大家鱼”之一。墨鱼汛,则与带鱼等合称为舟山四大渔汛。昔日,每当立夏以后,由于礁岩上有海带、海苔等海洋植物,墨鱼卵可依附于此,外洋的墨鱼为此大批进入内港,由北南下,到舟山渔场的近海礁丛中来产卵。故舟山有“立夏上山,小满下蛋”之谚语。
1968年,为了筹集家乡黄龙文宣队的活动经费,公社决定抽调4个男队员进行拖墨鱼生产,而我的职责是在墨鱼船上扳头桨。
不过拖墨鱼的设备较为简单,一艘带角船、一顶拖网、四个渔民,就可以下海生产了。因此,经过一星期的紧张筹备,在立夏次日,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里,我们出海拖墨鱼了。
那天早晨,睛空万里,我们迎着海上喷薄而出的太阳,从黄龙岛南港码头出发,沿着港湾的礁岩线慢悠悠地摇着橹、扳着桨,缓缓前行。
当天开船后,我们先在港湾内试探性地下了一网,但捕捞上来的墨鱼仅有三、四个,有点令我失望。那捕鱼的拖网及作业方式却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据掌舵的王老大告知,捕墨鱼的作业形式很多,有张网、对网、墨鱼拖等。其中,墨鱼拖又叫乌贼拖,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拖网作业形式,而它的网具叫做单船底层桁杆拖网,上端的两根竹竿叫“桁杆”,竿下面的底盘有根沉子纲,装有4千余枚古铜币组成的滚轮。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产卵的墨鱼粘伏于礁岩上,若无滚轮,渔网难以在凹凸不平的礁岩上爬礁前行。
同时,王老大又说,拖墨鱼的“出网”手水平要高:一要熟知海域内的每块礁之特性。因为海底暗礁,肉眼未见,崎岖交错,地形复杂,稍有不慎,就会网破鱼遁。二要耐心和毅力。因为一网下去,要连续几小时才能起网。其间,要掌控船速,要慢橹、浅桨,不断地提降纲绳,并要关注网具的动态和潮汐的流向。听此一说,我倒长了不少见识。
稍后,我们的墨鱼船摇出了港湾,放眼望去,却是另外一种景象。辽阔海面上,300余艘墨鱼船分布在四周的礁岩丛中,其间,有玉环的小白鸭、温岭的阔头舢舨、宁波姜山的带角船、舟山的红头对等等,造型不一,涂红漆绿,各具特色,构成了墨鱼旺汛的美丽风景线。
此时,我们的墨鱼船在南港口外的海峡边下了第一网。因为下网后船速放慢,除了摇橹和掌舵外,扳头桨的人可以暂时歇一歇,于是,我坐在船头,追忆和这墨鱼汛的有关往事。
据考证,墨鱼汛最早记载于《逸周书》,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而在唐宋以前,墨鱼鲞俗称螟晡,已是朝廷的贡品。元泰定二年(1325年),甬舟海域出现了墨鱼拖的作业形式,迄今已有近700年历史。民国25年(1936年),舟山渔场有墨鱼拖1000余号,年产墨鱼5000多吨,足见当年渔场之兴旺。
当然,在我的童年时代,家乡的墨鱼真多!那时候,不用驾船出海,凭一些简单的工具就能在内港的礁岸上,徒手捉墨鱼。其间,“撩捕”作业是站在岸崖上,用长撩杆触动礁上的墨鱼,使之离礁外窜,落入网兜而被捕获,《尔雅》中称之为“罺”。为此,每当“立夏东南风,乌贼匆匆入山中”之际,我就会光着脚丫,肩背竹篓和长竹杆,跟随外公用“撩捕”的方法去捉墨鱼。不过,现今墨鱼少了,这种古老的作业方式也早早被淘汰了。
当时,正当我浮想联翩之时,忽而出网手一声吆喝:“起网了!”打断了我的思索。此时,我赶紧起身跑到中舱,帮助出网手一起去拉下纲。
嗨!毕竟外港的鱼儿多,这一网捞上的墨鱼有30多个,势头不错呵!
然而,从当时出海的经历看,拖墨鱼作业不仅特殊,而且非常辛苦。
一是体力消耗大。就说我扳头桨吧!并非想象中那么轻松,这可不是在西湖上划船、荡桨,那么好玩,这是在大海上扳桨、捕鱼!逆潮行舟时,要连续近1小时不间断的用力扳桨,一刻也不能停顿,所谓“拖船橹、擂台鼓”,“敲煞擂台鼓、摇煞拖船橹”,这可苦了我了。开始,我手心发热,头上冒汗,继而手臂发软,腰酸背疼。接着,我右手的手心上磨出了两个水泡泡,扳桨时更是痛苦不堪和艰难了。后来,我只得用条毛巾包着右手,忍着疼痛、咬咬牙坚持着。毕竟我也是七尺男儿,不能就此认怂吧!再后,好不容易撑到中午,老大下令“暂潮”、吃饭,我才歇了一口气。
二是船的简陋和生活的艰苦。拖墨鱼者,茫茫大海,豆冠小船,船上无灶、无床、无淡水舱,俗称“三无”之赤膊船。因此,若无王老大想得周到,开船时从家里拿来缸灶、铁锅、木柴,以及碗筷等餐具与盐等,船上人就得挨饿或吃淡饭。当年,按照旧俗,因为船上不起火煮饭,而是家里预先把饭煮熟,放在一只俗称“饭桶”的木桶里,外面用旧棉袄包着来护暖保温,出海时放在船上。即使如此,到了中午,热饭已成冷饭了。而那天中午,又是天气突变,“轰隆隆”下了一场雷阵雨。真的是“坐坐湿舱板,吃吃雨淘饭”,人被大雨清淋,像只落汤鸡。
三是暴晒与饥渴。旧时,舟山的墨鱼汛,正是江南的梅雨季节。所谓“梅雨天,孩儿脸。”那一天,一忽儿阴雨绵绵,一忽儿骄阳似火。那天下午,天气是特别的燥热,太阳象只火球在空中燃烧,晒得我浑身上下直冒汗。但这太阳也真是毒!先是手臂和后背的皮肤晒得彤红,继而是剧烈烈地炙痛,到了傍晚,我被烤得像个红皮乌贼。王老大说,晚上你会更难受呢!
同时,又因天热和暴哂之故,我那天是特别的饥渴。为了解渴,我只得不间歇地喝冷水。船上仅有的一桶淡水,让我喝了个大半桶,但还是不解渴。不知怎的?我平日一喝冷水必拉肚子,而那天我喝了这么多冷水,居然不拉肚子,岂不怪哉?王老大笑着说:“这是你边喝冷水、边冒汗,冷水都被你当场蒸发了的呀!”现今回想,倒也奇妙。
不过,拖墨鱼作业,有苦也有乐。就说那天中餐吧,因在中午前下了一网,不仅捕到了10余个墨鱼,还捕捉了2条银鲷、6条虎头鱼和10余只黄壳蟹,还有若干巨螺与黄螺,那中餐的菜肴,可都是当场活捉活杀的生猛海鲜呀!
再说,拖墨鱼是潮水活儿。那天下午,潮水转好,老大又找到了一个好网地,墨鱼的捕获量明显增多。下午4时左右,我们捕到了一个大网头,据王老大估计,这一网捕获的墨鱼,约有100多斤呢!
而在起网的过程中,我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拖网徐徐上升时,网中的墨鱼渐渐地露出了水面。这墨鱼也真怪,触须碰到了网眼,屁股往下一蹲,“叭趣”一声,肚皮收缩,从腹囊内喷射出一股浓黑的墨水,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了墨黑色。
稍后,捕获的墨鱼躺在舱板上,一个个花背白肚,个大色艳,显得滑稽可爱。它们蠕动着柔软弯曲的触角,似乎在生谁的气。那胖鼓鼓的肚子,“叭趣”、“叭趣”地吐着清水。我无意中踩了墨鱼一脚,“趣!”的一声,喷出一股乌墨,射在我的脸上,把我的面孔染得像包公。
据悉,墨鱼生性机灵,不能轻易触动。在浩瀚的大海中,墨鱼既无鲨鱼之利齿,又无螃蟹之巨钳,它之所以能够在大海里繁殖、生存,全靠喷墨、潜游,以及特别的敏捷。
王老大说,别看墨鱼行为吊诡,它的营养和经济价值很高。不仅它的肉肥嫩可口,用墨鱼加工成的“螟晡鲞”还是闽粤一带产妇的绝佳滋补品,是当时国内外畅销的鱼产品之一。
傍晚,夕阳西坠,鸟雀归巢,我们的墨鱼船收网进港了。当晚,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把捕上来的墨鱼过鲜给水产公司。嘿!当场一称,居然有360多斤,收获不少哪!
然而,当天晚上,我可遭罪了。正如王老大所言,我白天被火辣辣的太阳晒红的手臂和后背,到了晚上,一阵阵针灸般的疼痛,使我寝食难安,真的不好受呀!
点分享
点收藏